学科分类
/ 23
4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乙肝清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学指标。方法1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2例,服乙肝清丸,对照组68例服五灵肝复胶囊。治疗观察6个月。观察指标为T淋巴细胞亚群,HBV-M定量,HBV-DNA定量。统计学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CD3^+、CD4^+、CD8^+、CD4^+/CD8^+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P<0.05)。治疗组HBeAg、HBV-DNA定量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乙肝清丸治疗慢性乙肝能明显使外周血中CD3^+、CD4^+、CD4^+/CD8^+增加,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抑制或间接排除HBV明显降低血清中HBeAg和HBV-DNA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使HBeAg和HBV-DNA阴转。

  • 标签: 乙肝清丸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学指标 中医药疗法
  • 简介: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甘利欣虽然具有降酶速度快、疗效高的特点,但如果疗程短或突然停药,部分病人出现ALT反跳,病情反复。为克服这一缺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甘利欣注射液与胶囊联合应用逐渐减量的方法可降低反跳率,提高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甘利欣胶囊 甘利欣注射液 远期疗效 巩固治疗 病情反复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CCT)的现状及能否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方法对我国有关肝脏疾病的6种主要中文杂志进行人工逐篇查阅,并根据国际循证医学标准对慢性乙型肝炎RCT/CCT进行分析。结果查阅杂志308期,共含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性文章212篇,检索出RCT/CCT88篇并针对文章的设计质量进行分析。结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性研究RCT/CCT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RCT 治疗性研究 CCT 随机对照试验 临床实践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途径。方法应用拉米呋啶100mg,1次/d,住院日均在46天以上,观察期均在7个月以上,检测病人TBIL、PTA、HBVDNA的变化及病人的存活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在TBIL、PTA、变化上有显著差异(P<0.01),HBVDNA阴转率及病人存活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拉米呋啶能够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肝功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提高病人存活率。

  • 标签: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拉米呋啶 疗效观察 病例分析 临床研究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对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2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炎肝硬变和慢性重型肝炎5组,分别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酯蛋白B,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TC、HDL-C、apoA1、apoB水平逐步下降,以HDL-C、apoA1敏感性最高.而患者血浆TG在慢性肝炎中度、重度组中升高,而在肝硬变组、重型肝炎组明显下降.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TC、TG、HDL-C、apoA1、apoB水平下降反映肝功能储备明显降低,HDL-C、apoA1可以较早期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手段.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脂 载脂蛋白
  • 简介:本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作定量检测,分析血清HBVDNA水平与疾病程度和HBV血清标志物(HBVM)的关系,探讨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参照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49例,均存在肝功能异常,其中轻度19例、中度13例、重度17例。男42例,女7例。年龄18~78岁,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DNA定量检测 血清HBV 临床意义 DNA水平 慢性肝炎
  • 简介:目的了解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方法对2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并定期随访HBV标志物、HBVDNA和肝功能.结果疗程结束时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完全应答率为0%,部分反应率为40%;随访结束时,持续应答率为35%.结论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 标签: Α-干扰素 药物治疗 HBEAG 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能
  • 简介:目的进一步评价单磷酸阿糖腺苷抗乙肝病毒作用,特别是探讨其疗效、副作用与疗程的相关性。方法所有病例满足条件:①年龄15~45岁;②TBIL<34.2μmol/L,ALT<600u/L;③HBVDNA阳性伴或不伴HBeAg阳性,且不合并其它肝炎病毒感染;④近1年内未接受干扰素或核苷类似物治疗。单磷酸阿糖腺苷每日0.4g静脉滴注,按用药时间分为30天、45天、60天三组。结果①疗程结束时、结束后3个月时、结束后1年时HBeAg总阴转率为29.41%、19.12%、20.59%;HBVDNA总阴转率为42.86%、34.29%、31.43%。②疗程结束时、结束后3月时、结束后1年时HBeAg阴转率:①组为29.41%、17.86%、17.86%;(D组为32.50%、17.86%、21.43%;(D组为33.33%、215.00%、25.00%。HBVDNA阴转率:①组为42.86%、26.67%、23.33%;②组为47.50%、39.28%、35.71%;③组为50.00%、41.67%、41.67%。③治疗后50天内三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50天后3组共有4例病人出现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3.33%(4/12);有1例出现严重双下肢神经肌肉疼痛伴有睡眠障碍,且有自杀倾向,发生率为8.33%(1/12)。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单一剂量下随疗程延长HBeAg与HBVDNA阴转率均增加,远期疗效相应提高。副作用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药物副作用逐渐出现,但停止用药后未再出现。严重神经肌肉疼且伴有自杀倾向者,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单磷酸阿糖腺苷 药物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副作用 静脉滴注 抗病毒药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在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62例和34例健康人,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常规检测患者HBVDNA和血生化指标。结果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比率为31.4±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7.3±16.5%,P﹤0.05),而CD8+T细胞和NK细胞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3.4±18.2%和16.6±13.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9.8±16.4%和13.7±9.4%,P﹤0.05);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率为74.7±18.9%,CD8+T淋巴细胞比率为37.2±19.7%,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抑制HBVDNA复制,调节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率,促进疾病恢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血清HBsAg或HBeAg定量水平的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答中有重要预测价值,可以用于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CHB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变化与HBV复制指标如血清HBVDNA和肝内HBVcccDNA间的关系,以阐明CHB患者血清HBsAg或HBeAg水平在判定抗病毒疗效方面的新认识。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是否存在HBV共价闭合环状DNA。方法以20例HBV携带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和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离PBMC,应用增效PCR法检测HBVcccDNA。结果本次未在PBMC中检测到HBVcccDNA;20例HBV携带者血清HBVcccDNA阳性率为10%,75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32%、52%和76%,肝移植患者为12.5%(P〈0.01);按血清HBVDNA载量不同分为〈1×105copies/ml、1×105~108copies/ml和〉1×108copies/ml三组,其血清HBVcccDNA阳性率分别为15.4%(2/13)、50.0%(16/32)和76.7%(23/30,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外HBVcccDNA的检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聚合酶链式反应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慢性乙型肝炎是当前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其中约75%分布在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不良,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占疾病死因的第9位[1].HBV感染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磷酸阿糖腺苷和INF-α仅能抑制20%~4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核苷类似物的药效也因病毒的耐受性突变而大大降低.近年来随着对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尤其是可消除免疫耐受加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治疗性疫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本文就有关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乙型肝炎 治疗性疫苗 病毒感染 药物治疗 免疫应答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胶囊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口服甘利欣胶囊,27例口服护肝片3个月。结果甘利欣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甘利欣组治疗后血清HA、LN、ⅣC、PⅢ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甘利欣具有保肝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甘草酸二铵 儿童 治疗
  • 简介:我院在2002年5月至2003年3月对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不同剂量黄芪注射液进行疗效观察,发现大剂量黄芪疗效好、副作用少,现总结如下.

  • 标签: 不同剂量 乙型肝炎疗效 剂量黄芪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方法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60例CHB患者并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35例CHB对照.结果6个月、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的生化应答率和病毒学应答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者联用比单用拉米夫定效果明显.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胸腺肽 拉米夫定治疗 联合 病毒学应答率
  • 简介: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了解细胞免疫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15例急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3例慢性肝炎、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1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CD3+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6.15±8.94%、48.85±9.01%和55.86±9.03%,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66.35±8.93%(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CD4+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0.46±7.51%、26.71±7.03%和29.03±7.64%,,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5.72±7.52%(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CD8+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1.93±5.06%、18.71±5.53%和21.15±5.6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4.58±4.92%(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CD4+/CD8+比值分别为1.34±0.60、1.35±0.53和1.34±0.5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58±0.47(P〈0.05)。结论HBV感染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和疾病进展。

  • 标签: 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轻度、中度、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60例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明显改变;中度者肝门静脉及脾静脉直径增宽,脾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重度者上述变化更趋显著,并有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和脾静脉血量的增加.结论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门脉血流的变化.

  • 标签: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 慢性乙型肝炎 门静脉系统 血流动力学 血流速度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初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初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或拉米夫定单药治疗24周后,对HBVDNA未阴转者再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48周。结果两组HBVDNA总体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HBVDNA≥107copies/ml患者,两组HBVDNA阴转率于第4和16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第24周(x2=4.573,P〈0.05)和第48周差异具有显著性(x^2=4.289,P〈0.05)。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宜选用联合方案进行抗病毒初始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初始优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