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中膜厚度(IMT)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评价通过观察颈动脉IMT来推测血压变异大小的作用。方法共12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有关参数、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根据IMT≤1.0mm与〉1.0mm分两组对比分析。结果在测动态血压的病例中,两组年龄、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24小时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脉压占收缩压比率)相仿,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和白昼收缩压变异性IMT〉1.0mm组大于IMT≤1.0mm组(P值分别为〈0.01和〈0.05),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所有舒张压变异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测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的病例中,IMT〉1.0mm组收缩压增高率大于IMT≤1.0mm组(P〈0.05)。结诊颈动脉IMT大者收缩压蛮异增大.活动可能是血压变异增大的促发因素。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压变异性 动态血压监测 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
  • 简介: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_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颅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颅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成窗
  • 简介:目的研究ApoB/A1比值与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于48~52周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别于支架置入术前及1年后复查时检测TC、LDL、HDL、TG、LP(a)、LDL/HDL、ApoB、ApoA1、ApoB/A1比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介入治疗所在冠脉病变的最小管腔内径、参考血管内径、管腔狭窄率、管腔病变长度和管腔病变内径.结果①1年后随访时支架再狭窄组的ApoB/A1比值和ApoB水平显著高于无狭窄组[(0.87±0.25)比(0.75±0.23),P〈0.01,(0.85±0.24)g/L比(0.77±0.24)g/L,P〈0.05)].②高水平ApoB/A1组(ApoB/A1>1)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67.7%)显著高于中等水平(1.0>ApoB/A1>0.7)及低水平(ApoB/A1〈0.7)ApoB/A1组支架再狭窄发生率(P〈0.05),其中中等水平组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为32.7%,低水平组的发生率为11.1%.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高水平ApoB/A1是支架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风险比2.40,95%可信区间2.206~3.078).结论高水平ApoB/A1比值是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APOB A1比值 支架内再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他汀治疗
  • 简介: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作为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出从动脉瘤囊填塞到载瘤动脉重塑治疗理念的转变,为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国际动脉瘤治疗研究(InternationalStudyofAneurysmTherapy,ISAT)和最近发表的Barrow破裂动脉瘤研究(TheBarrowRupturedAneurysmTrial)均已证实,在经过选择适应证的病例中,血管内治疗优于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血流导向装置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破裂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危险性大。近10多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术的风险已逐渐下降,而围手术的正确处理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行血管内治疗的72例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提高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创伤性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4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动脉血流阻断试验(Matas试验)后,施行颈内动脉孤立术,其余8例行“假性瘤颈加固夹闭术”或“破口夹闭术”。并对取下的瘤体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取下瘤体的病理学显示为大量血栓及机化物,无弹性纤维或平滑肌细胞等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按Barthel指数(BI)评价预后,9例日常生活能力良好(BI≥75分),2例生活能力中度缺陷(BI:50~70分);1例死于术后脑梗死。9例进行了3个月至7年的门诊随访,有5例复查了DSA,2例复查CTA。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未再出血。结论:创伤性颅假性动脉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前需了解颅血管的代偿充盈情况,有必要行Matas试验。必须充分认识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并行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 假性 诊断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h,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支架辅助栓塞 超早期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主动脉壁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160例经多排增强CT确诊的主动脉壁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160例主动脉壁血肿患者,男性96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59.9±9)岁;136例(85%)有高血压病史,154例(96.3%)有急性胸背痛.全部病例均行多排增强CT发现异常征象,其中StanfordA型35例、StanfordB型124例.101例行内科药物治疗,53例行主动脉腔覆膜支架术,6例StanfordA型行外科手术治疗.共随访148例,平均随访时间(10.26±6.32)个月,死亡4例,3例为StanfordA型,1例为StanfordB型,均为药物治疗患者,行主动脉腔覆膜支架术及外科手术的患者均恢复满意.结论多排增强CT可确诊主动脉壁血肿,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改善预后.对于StanfordA型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对大多数B型主动脉壁血肿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好,介入覆膜支架对有破裂风险的高危患者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壁内血肿 诊断 治疗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随访 预后
  • 简介:我们有时会了解到,我们不能从糖类中摄入超过10%的热量。那么应该减少水果的摄入吗?虽然限制加工食物的糖类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无需太过于担心会吃太多的水果。事实上,在一项小型的研究中发现每天吃20份水果并持续14-24周的人们没有发现任何疾病的情况。

  • 标签: 水果 糖水 标准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外动脉狭窄
  • 简介: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目前对Hunt—HessI~Ⅱ级和V级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的意见趋于一致。I~Ⅱ级患者病情良好,早期手术与延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但为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多争取早期手术。V级患者病情危重,除非有威胁生命的血肿可以清除,否则无论是否手术,效果均不佳。故多数学者主张先保守治疗,延期到病情好转后再手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预后 手术时机
  • 简介:目的对遗忘型轻度认知损伤(MCI)患者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研究.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采用词语自由回忆、再认、自由联想和字根补笔的方法,分别测试20例遗忘型MCI患者(MCI组)和20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结果遗忘型MCI组存在语义性启动效应和知觉性启动效应,遗忘型MCI组较对照组外显记忆降低,而内隐记忆无显著差异.结论遗忘型MCI患者的记忆功能呈外显记忆损害,内隐记忆保存的特点,这种记忆功能的双重性为MCI患者记忆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认识障碍 记忆障碍 遗忘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8h,伴心电图V1~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以"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收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呼吸20r/min,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r/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入院后即行冠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按常规方法送入指引导丝至左前降支远端.

  • 标签: 冠脉内血栓吸取术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采用动脉局部药物灌注对血管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探索性治疗。方法将41例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组19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将导管置于椎动脉开口,选用尿激酶30万U于30min注射完毕;常规治疗组22例,采用静脉途径给予活血、解痉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疗效标准采用1997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颁布的疗效分级。结果动脉组患者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静脉组患者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7例。结论动脉局部药物灌注可能是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突发性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患者男性,2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检查(图1A)可见:窦性心律,频率为68次/min,Ⅰ、aVL、aVR、V4~V6导联P波呈三峰型,除aVL导联外均呈高-低梯形排列,而aVL导联三峰电压高低互有参差,1~2峰间距0.04s,2~3峰间距0.04s,P波时限0.14s,1、2、3峰各占时0.06s、0.04s、0.04s.

  • 标签: 三峰型P波 房室结双径路内双文氏现象 心电图 诊断 并发症 房内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路CAGE植入物术后辩证施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62例腰椎后路CAGE植入物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中医特色辩证施护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在生活质量、生理状况、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辩证中医护理方法容易被患者接受,其恢复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住院平均日。

  • 标签: 辩证施护 腰椎后路CAGE术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方法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移植到免疫抑制的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并与未移植的5只脑梗死大鼠作对照.8周后取大鼠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了人胚胎脑细胞存活的10只大鼠中,6只有移植物生长.移植物内有新生血管,细胞有分层排列趋势.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移植物内有细胞分化,并存在大量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汇集成束,整合到宿主脑.结论培养的人胚胎脑细胞能在免疫抑制大鼠的脑梗死灶生长、分化和整合,提示神经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突破性方法.

  • 标签: 胎脑 人胚胎 脑细胞 脑梗死 大鼠 移植物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再狭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脉造影随访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置入支架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35例)和无再狭窄组(8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冠脉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4.02±6.76)μmol/L比(10.90±4.51)μmol/L]显著降低、支架直径[(3.06±0.86)mm比(2.87±0.44)mm]显著减小,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5,P=0.035),而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OR=0.857,0.850,P=0.044,0.042)。结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再狭窄 支架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