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护理作用。方法对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Roy适应模式,然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脱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oy适应模式能够显著提高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情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Roy适应模式 机械通气 脱机成功率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过程中,经气道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迅速人工气道,保证呼吸道始终有效通气,是机体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生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维持的有力保障,同时为下一步治疗做好基础。因此,保障机械通气的顺利实施、维持人工气道顺畅,气体交换充分需要优质气道护理。优质气道护理可有效规避呼吸系统感染、保证呼吸通畅、缓解临床症状。

  • 标签: 气道切开 机械通气 湿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技术、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定时巡视等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后能显著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重症监护室(ICU)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雾化吸入后机械辅助排痰用于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排痰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中的120例小儿肺炎进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在雾化吸入后实施机械辅助排痰,对照组60例直接实施机械辅助排痰,比较两组排痰效果。结果对照组排痰后总有效率75%,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0%(χ2=4.6753,P=0.0306);观察组治疗后发热消退、气促消除、咳嗽消除、肺罗音消失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7.2883、11.5222、10.1058、10.9958、6.9637,P均=0.0000)。结论小儿肺炎经雾化吸入后实施机械辅助排痰能够加快临床症状改善,加快患儿康复,可推广。

  • 标签: 小儿肺炎 雾化吸入 机械辅助排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应用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脱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8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且意识清醒患者列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49例/组),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情绪焦虑、精神抑郁评分及脱机成功率。结果经统计显示,观察组焦虑情绪、精神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脱机成功率为87.76%(43/49)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35/49),P<0.05。结论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脱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膨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临床应用和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16日至2016年11月16日我院接收的9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治疗组采用膨肺吸痰法,比较两组的吸痰前后的血气分析值、机械通气时间及肺不张、肺部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吸痰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对照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吸痰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肺通气时间、肺不张、气胸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膨肺吸痰法能有效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的低氧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具有安全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膨肺吸痰法 机械通气 临床应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机械通气的观察及护理重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ICU住院的50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及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综合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脑出血伴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机械通气与ICHI1之间相互关系。方法将103例患者重症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SP<90%时,A组给予加大吸氧流量加呼吸兴奋剂尼克刹米治疗,B组立即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记录年龄、血糖、白细胞计数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等。比较两组的ICHI(ICHI)公式ICHI=年龄(岁)/10+血清葡萄糖(mmol/L)+白细胞计数(109/L)-GCS评分,生存时间。结果A组1例好转出院;49例死亡,B组8例好转出院,45例死亡。治疗后变化差异P<0.05明显,ICHIP<0.05。结论ICHI能明确指向患者住院生存率,病死率,对机械通气对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有明确指向作用。

  • 标签: ICHI 脑出血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程序化镇痛镇静(ProceduralSedationandAnalgesia,PSA)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60例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随机分为M(咪达唑仑)组和PSA组各30例。两组机械通气期间经过中心静脉泵入咪达唑仑,PSA组加用瑞芬太尼。比较镇静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及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PSA组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M组,并且达到相同镇静效果下静脉泵入镇静剂量明显减少;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SA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疗效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

  • 标签: 程序化镇静镇痛 机械通气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综合护理中加强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9月治疗的30例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对其加强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意义。结果30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在接受我科的综合护理与人文关怀护理之后,27例患者治愈,3例患者死亡,治愈率为90%,死亡率是10%。在护理满意度的评价中非常满意22例,基本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100%。结论加强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ICU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患者 人文关怀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方法对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机控制呼吸联合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治疗,观察组采用间歇通气联合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治疗,比较两组的pH、肺泡氧分压以及肺泡二氧化碳分压等动脉血气分析改善情况和血乳酸浓度。结果观察组的pH、肺泡氧分压以及肺泡二氧化碳分压等动脉血气分析改善情况和血乳酸浓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通气联合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对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呼吸机控制呼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情况。

  • 标签: 机械通气 心肺复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将重症监护患者疼痛观察工具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中。方法将2014年7月至1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27例为治疗组,2013年7月至1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17例对照组。对照组每两小时进行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和镇静躁动评分(RASS评分),CPOT疼痛评分>2分或RASS评分>0分者,汇报医生调整镇痛药物剂量。观察组每两小时给予RASS评分,RASS评分>0分者汇报,根据医生医嘱进行镇静镇痛治疗。结果在使用镇痛剂量方面和镇静评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静药物剂量方面、镇静达标后生命体征呼吸机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POT疼痛观察工具可以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与RASS评分结合达到预期镇痛镇静的目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力农联合有创机械通气在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抢救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50例做为研究对象,在休息、镇静等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微量泵泵入米力农联合有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疗效。结果5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其HR、RR、SBP、DBP、PaO2、SaO2、BN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有创正压通气联合米力农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左心衰竭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米力农 有创机械通气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舒芬太尼替代芬太尼作为镇痛剂以研究其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16—2017年在我院ICU治疗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给予芬太尼或者舒芬太尼。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和ICU滞留时间以评价替代疗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组用药量以及滞留时间显著降低(P<0.05)且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使用舒芬太尼替代芬太尼作为镇痛剂能有效发挥机械通气时的镇痛效果,适合临床使用。

  • 标签: 小儿急性上感 双黄连 利巴韦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ICU重症监护室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重症心力衰揭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这70例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38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2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ICU重症 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位引流与机械排痰结合运用对长期卧床病人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科接收的88例长期卧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实施体位引流与机械排痰结合护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护理后,排痰和感染控制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护理后,其呼吸、心率以及收缩压等各项指数的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护理后,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经过护理后,其总满意率上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体位引流与机械排痰结合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协助卧床患者的排痰和控制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呼吸、心率、氧合指数等临床指标,有效降低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加大对该护理方法的应用。

  • 标签: 体位引流 机械排痰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浅层吸痰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2月本科收治的机械通气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深层吸痰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及吸痰后患儿发生黏膜损伤、呛咳、烦躁、呕吐、及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吸痰前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在浅层吸痰前、吸痰时、吸痰结束后1分钟、2分钟、3分钟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新生儿传统深层吸痰前、吸痰时及吸痰结束后1分钟、2分钟、3分钟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痰时和吸痰后1分钟、2分钟、3分钟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痰相关并发症中气道黏膜损伤、呛咳、烦躁、呕吐、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法可有效清理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痰液,保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减少对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降低吸痰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浅层吸痰法是机械通气新生儿安全、有效、舒适的吸痰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机械通气 新生儿 浅层吸痰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就诊的10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预防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比较(1)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1)预防组对比常规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更低,P<0.05;(2)病原菌分布情况中,所占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鲍曼不懂杆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结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跟多种病原菌相关,通过给予预防性护理,强化无菌操作,可有效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 相关性肺炎 临床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呼吸监护病区在2013年8月到2014年12月期间采取机械通气吸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总计88例。88例患者中采取了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患者为48例(观察组),另外40例患者则选择了开放式吸痰处理(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吸痰方法处理之后所得到的效果。结果88例患者吸痰处理前,心率以及血气等多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吸痰处理后,对照组48例患者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吸痰前后指标变化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痰培养结果良好,经检测P<0.05。结论ICU病房患者在进行吸痰处理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密闭式吸痰处理,可以保证患者心率的正常稳定,痰培养结果良好。

  • 标签: 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 不良事件 吸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