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温针灸、电针以及普通针刺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RSD)患者15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温针灸组,电针组,普通针刺组各50例。三组之间在治疗上均使用各自的治疗方法。以3周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3次。3周后对三组患者的疼痛、水肿情况以及相对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在治疗一周以后均有一定好转,但温针灸组的疗效明显高于电针组与普通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RSD)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温针灸组在治疗期间能够有效的缓解其患者的疼痛感、改善运动功能等。相对于电针组,普通针刺组的治疗方法,采用温针灸治疗RSD效果更好,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肩手综合征 中风 温针灸 电针 普通针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采用CT与普通放射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取2013年02月~2018年02月45例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根据不同检查诊断方法,分为研究组(N=45)和常规组(N=45),其中普通放射检查对象,定义为常规组,CT检查对象,定义为研究组。分析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1.48%),常规组诊断准确率为(80.00%),P<0.05;研究组各疾病检出率较高,高于常规组各疾病检出率,P<0.05。结论对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采用CT检查诊断技术,应用效果优异,值得推广。

  • 标签: CT 普通放射检查 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 诊断价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普通X线在小儿斜颈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30例未确诊的小儿斜颈患者,分别采用64层螺旋CT、普通X线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手段的准确性。结果:64层螺旋CT对于小儿斜颈诊断阳性率高于普通X线(p<0.05)。结论:64层螺旋CT相比于普通X线来说,诊断准确率更高,在小儿斜颈影像学检查中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 标签: 64层螺旋CT 普通X线 小儿斜颈
  • 简介:摘要:医疗事业发展的今天,陆续出现了各种药物,这些药物对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医药行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药品开发、生产等技术越发成熟,但由于每一种药品的成分复杂,为合理把控药物质量,做好药物分离工作十分关键。现阶段的药物分离过程中,对分析化学的依赖性显著提高,未来有关人员需继续合理应用分析化学,以检测药物成分,控制药品质量。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药物分析中的分析化学,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 标签: 药物分离 分析化学 应用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药物分析技术进一步更新。新的仪器和计算机技术为药物分析和检测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药物分析对药物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研制成功的药品进行有效的检查、检测和控制,确保药品质量,对药品制剂的研制和使用进行分析,包括药品成本控制、用药治疗效果、用药后患者康复等。基于此,探索和分析药品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化学仪器 分析技术 药物检测 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许多新技术的发展流式化学是过去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泵作为能量提供者和连续流量促进微通道中试剂的化学反应。作为一种新的合成反应技术,流式化学具有控制反应参数的潜在优势,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确保安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它适用于高环境污染、高温、高压和高放热等危险反应,对技术操作环境要求较低 。

  • 标签: 连续流动化学 药物合成 应用
  • 简介:摘要:化工制药工厂或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基本都会带有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生产制药工艺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满足药品的干净度和生产成效要求,保证药品质量。制药工艺程序包括药品研发、原料采购、药品生产、检测、包装等一系列环节。其中,药品研发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生产成效的关键因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对于药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不断改进药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发现并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这需要化工制药工厂和企业不断优化其生产制药工艺程序,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药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 标签: 化学制药 工艺优化 方式 问题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采用连花清瘟联合西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了我院在2020年1月-2020年6月中普通患者共计4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了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案进行新冠肺炎的防控,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连花清瘟颗粒。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咳嗽消失率、乏力消失率分别为57.14%、80.95%,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8.57%、57.14%,且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4.76%,以上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于新冠肺炎的防控过程中,采用连花清瘟联合西药进行防控,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减少新新冠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防控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连花清瘟 新冠肺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普外科护理管理中运用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方法1178例患者均为本院普外科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经随机、单盲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8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埋干预。观察两种护理对策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4.75%(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有较大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应用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升患者配合度,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预后。

  • 标签: 护理质量管理 普通外科护理 护理效果 护理记录 护理效率
  • 简介:摘要:莪术的炮制方法从古至今记载有很多,现多为是醋煮法和醋炙法。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是莪术的两大类成分,炮制后化学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对莪术的炮制方法及炮制对其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莪术炮制原理和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炮制 莪术 化学成分
  • 简介:【摘要】黄芪作为中药的一种,属于多年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部,该药物药性微湿,味甘,有补气升阳之功,同时固表,以及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等功效。该药物用途相对较为广泛,对于脾肺气虚的病人有良好的效果。从该药物的化学成分来看,主要包含多糖、皂苷类以及黄酮氨基酸,包括一些微量元素等。从其药理作用上来看,可以起到保护心脑血管,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人体的肾脏、避免肝部损伤,保护人体的心脏功能,调节血压以及抗衰老等多方面。

  • 标签: 黄芪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 简介:  [摘要]目的:研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方法:病例样本为2019年8月-2021年9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8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其中甲状腺肿瘤组27例,甲亢组27例,其他甲状腺疾病组26例,选取同期至我院行健康体检人员26例为对照组,对研究样本行放射免疫分析法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查,研究比较不同方法检验结果。结果:各组研究样本甲状腺球蛋白浓度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高于放射免疫分析法(p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临床检验,甲状腺疾病
  • 简介:【摘要】黄芪作为中药的一种,属于多年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部,该药物药性微湿,味甘,有补气升阳之功,同时固表,以及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等功效。该药物用途相对较为广泛,对于脾肺气虚的病人有良好的效果。从该药物的化学成分来看,主要包含多糖、皂苷类以及黄酮氨基酸,包括一些微量元素等。从其药理作用上来看,可以起到保护心脑血管,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人体的肾脏、避免肝部损伤,保护人体的心脏功能,调节血压以及抗衰老等多方面。

  • 标签: 黄芪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在化学药品领域,对注射剂进行灭菌是其基本工作内容之一,湿热灭菌方法的灭菌效率较高,且操作起来较为便捷,所以被普遍应用于化学药品制剂生产中对注射剂的消毒环节,同时我国相关单位对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支持力度也非常大。该研究内容主要是判断各类化学制剂是否适用湿热灭菌工艺、具体灭菌流程确认等,其验证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多。本文就化学药品注射剂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与验证进行了详细说明。

  • 标签: 化学药品 注射剂 湿热灭菌工艺 研究与验证
  • 简介:摘要:火麻仁《本草纲目》称其“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利大肠、风热结燥”,滋阴补虚而润燥,有滑肠、补中益气等功效。本文对近几年来火麻仁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火麻仁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开展本次研究,期间总共选取100例接受尿常规检验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抽取两次标本进行干化学检测,并根据是否采取质量控制策略划分为对照组(未实施)与实验组(实施)。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常规干化学检测方式以及质量控制管理之下的干化学检测。对比两组相关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状况。结果实验组的检验标本中各项数据的变异系数显著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结论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临床中做好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更好的提高干化学法的检测实效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尿常规 干化学检测 影响因素 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