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定性诊断在肺磨玻璃结节的效果。方法 本院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中,收治的76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普通CT的诊断)、研究组(螺旋CT定性诊断),每组38例,对比两组影像学特征、临床 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灵敏度。结果 在临床诊断准确性等指标改善上,常规组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 选择螺旋CT技术,对肺磨玻璃结节进行定性诊,影像学特征显著,准确性高,特异性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螺旋CT 定性诊断 肺磨玻璃结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一个整体性比较强的概念,药物的所有特征都包括在内,所以药物制剂的稳定有着非凡的意义,为了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相关人员提出了改善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和应对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含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 标签: 药物制剂 稳定性 应对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探讨螺旋CT定性诊断肺磨玻璃结节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3月-2019年3月前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其均为肺磨玻璃结节,并需要进行螺旋CT扫描,一共有74人参与实验。最后需要通过与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来分析检测的准确率。与此同时,对良性、恶性结节的病灶大小进行分析,结合影像学特征。结果从诊断结果上看,在螺旋CT检查下,其诊断符合率为94.6%(70/74),其中,良性结节的符合率为93.1%(27/29),并有误诊问题发生。从肺恶性结节的病灶直径上看,其均大于良性结节。此外,我们也对比了肺恶性结节的特征,在毛刺征、胸膜凹陷、边界不清等问题的发生率上分别为53.7%(22/41)、34.1%(14/41)和48.8%(20/41),而良性结节的发生率则为27.9%(12/43)、2.3%(1/43)和11.6%(5/43)。结论采用螺旋CT诊断肺磨玻璃结节有良好的的诊断价值,能够对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进行辨别,通过影像学数据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

  • 标签: 螺旋CT 定性诊断 肺磨玻璃结节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氯化钠注射液稳定性的对比研究,比较国产五层共挤输液膜与进口三层共挤输液膜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为企业生产大输液选用包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三层共挤输液膜及五层共挤输液用膜分别制备三批氯化钠注射液,在温度为 40'C士 2C,相对湿度 20%土 2%的环境内,放置 6个月,分别于 0、 1、

  • 标签: [ ]共挤输液膜 药物稳定性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研究院前急救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86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3 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院内接诊,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 3 例 (6.98%) 、胸闷 12 例 (27.91%) 、胸痛 18 例 (41.86%) 、心律失常 9 例 (20.93%) 及心肌梗死 1 例 (2.32%) 。对照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 6 例 (13.95%) 、胸闷 16 例 (37.21%) 、胸痛 10 例 (23.26%) 、心律失常 5 例 (11.63%) 及心肌梗死 6 例 (13.95%) ;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胸闷、胸痛、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积极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预后情况,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不稳定性 心绞痛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月因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选择我院就诊的44例患者,经数字法随机分两组。研究组为整体护理,有22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有22例。对比两组。结果两组中研究组的住院日更短,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整体护理方法,效果较好,建议推广。

  • 标签: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整体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由于药物制剂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其稳定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药物制剂中加入适量辅料可以提高其本身所具有药效功能。但是如果不进行正确地控制和管理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甚至是疾病隐患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起影响药品质量、疗效以及安全性之间关系;从而来确保制出的药物达到临床效果并且满足人们需求,进而保证制药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 标签: 药物制剂 制剂稳定性 制剂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应用艾灸配合刮痧治疗方式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方法:本次实验时间为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实验对象为该时间段在本院收治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和护理,观察组进行艾灸配合刮痧治疗和护理,护理后对两组患者基本状况实施对比,通过对比了解不同护理方式起到的效果和作用。结果: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3.33%,护理满意度为96.66%,均高于对照组患者76.66%、83.33%(P<0.05)。结论: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实施艾灸配合刮痧治疗和护理能够实现患者身体症状的有效改善,且具有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的优势。

  • 标签: 艾灸 刮痧 稳定性心绞痛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光照、放置时间下头孢呋辛钠与氟康唑氯化钠的配伍稳定性。方法使用HPLC法进行检测,分析头孢呋辛钠与氟康唑氯化钠配伍溶液在不同温度、光照、放置时间下稳定性,温度设置为4℃、25℃,光照强度设为无光、2500Lx,放置时间为溶液配伍后0h、0.5h、1h、2h、4h、6h及8h;对配伍溶液的PH值、外观、不溶性微粒及含量进行观察。结果不同时间点光照对配伍溶液的PH值、外观与不溶性微粒影响较小;温度对配伍溶液的PH值、外观与不溶性微粒的影响表现为促进作用,温度越高则变化发生时间越短、PH值增高、外观呈黄色,出现沉淀;控制变量温度为25℃时、无光照时药物含量维持>98.8%,出现光照后含量下降至97.3%左右;对光照条件进行控制且温度保持4℃,药物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结论头孢呋辛钠与氟康唑氯化钠配伍易受到温度、光照、放置时间影响,故配制后需在无光照、低温条件下保存。

  • 标签: 不同温度 光照 放置时间 头孢呋辛钠 氟康唑氯化钠 配伍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对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50例DN患者为科研组,另择取同期收治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基础组,行尿常规定性检验,分析诊断结果。结果:较基础组,科研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白细胞及白细胞脂酶的阳性检出率更高;科研组一过性蛋白尿发生率更低、持续性蛋白尿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行尿常规定性检验可明确蛋白尿情况,明确是否患有DN疾病,为疾病诊疗提供数据支持、值得推崇。

  • 标签: 尿常规定性检验 糖尿病 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经本院手术治疗的8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04个结节,均进行常规超声以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从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和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的精确度几个方面比较常规超声检查(对照组)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组)两种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使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定性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在特异度,灵敏度,阴性和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的精确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使用常规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定性诊断中相比常规超声检查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和重要的使用价值。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定性诊断 常规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对苯二酚是传统的脱色药物,能有效的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对苯二酚虽有疗效,但稳定性差,通过改进基质配方和工艺制备对苯二酚乳膏,并对其性状、稳定性因素进行了相关考察,取得了显著效果

  • 标签: 对苯二酚 乳膏 基质 稳定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方法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9月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118例,按照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对比预后患者的综合护理满意率。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踝复位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随机选取50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固定组与未固定组。固定组30例患者进行后踝复位固定,未固定组20例患者不进行后踝复位固定,结果:术后1年根据Olen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固定组优、良、可分别为20、8、2例,优良率93.33%,未固定组优、良、可分别为10、7、3例,优良率8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后踝骨折 稳定性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药品稳定性试验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本文深入分析了药品稳定性试验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包装材料以及药品本身的性质等,并探讨了相应的控制策略。通过优化试验条件、改进包装材料、改进药品配方与生产工艺以及建立完善的稳定性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药品的稳定性,为药品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 标签: 药品稳定性试验 关键影响因素 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