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甘肃礼县新生玄武岩及邻区超基性、基性岩的岩石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成分,同时还在1×103MPa高压下测定了它们的地震波速度。文中还对玄武岩的物源深度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新生代 玄武岩 物源深度 地震
  • 简介: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一定正断分量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2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6mm/a;全新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8—3.0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mm/a。断裂在晚更新以来的滑动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变化不大,反映出该断裂晚更新以来的活动强度比较稳定。利用Poisson模型、Lognormal模型、BPT模型三种概率模型计算获得未来50a强震发震概率分别是:6.32%、0.08%、0.05%;三种模型分别取权重0.28、0.36、0.36,获得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未来50a特征地震发震概率为1.82%。

  • 标签: 龙陵-瑞丽断裂 滑动速率 特征地震 复发间隔
  • 简介:方正断陷是位于依兰伊通断裂中北部的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依兰-伊通断裂构成盆地边界的控堑断裂,在盆地中部发育走滑断裂(伊汉通断裂),与边界断裂一起构成统一的断裂系统.该中部断裂的最新活动在地貌上具有明显的表现,在卫星影像上显示出清晰的线性.笔者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观察测量等手段,分析认为此断裂为一长期活动断裂,普遍错断河流一级阶地,并有连续的断层陡坎展布,最新的活动时代为全新,应该曾发生过7级以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现今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具垂向滑动分量,并且垂向上表现为枢纽断层的运动特征.这些结果与前人认为的依兰-伊通断裂晚第四以来活动性极弱,东北地区是我国构造最稳定的地区的结论似乎不甚相符.笔者认为还需要更深入的工作,以分析该断裂与盆地边界断裂的关系,并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依兰-伊通断裂活动特征,充分认识其地震危险性.

  • 标签: 依兰-伊通断裂 方正断陷 伊汉通断裂 地貌面 陡坎 位错
  • 简介:本文根据青岛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初查阶段第四地层分析、遥感影像解译、地球化学探测、地质地貌调查与探槽开挖、浅层地震勘探与钻孔探测、地质年代测定等获得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青岛沧口断裂的地质构造特征和第四活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沧口断裂经历多期构造变动,是本区的重要断裂之一,它由多支断层组成,控制了中生的火山活动、盆地沉积和岩浆侵入以及晚第四的盆地沉积、山体隆升和水系发育;第四以来,沧口断裂的主要活动发生于中更新晚期至晚更新早期,表现出中高角度向南东倾的逆冲活动特点,错断了上更新统底面1—6m,而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中期,以走滑活动为主,垂直错距0.2—1.1m。

  • 标签: 断裂 地质构造 第四纪活动性 青岛 浅层地震勘探 槽探
  • 简介:本文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地质探槽开挖、断错地貌测量和样品年代学测试,对南迦巴瓦构造结谣侧的里龙断裂晚第四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里龙断裂是一条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挤压逆冲的北北西向断裂,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该断裂晚第四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3-4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10-0.15mm/a。研究还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晚第四以来的向北俯冲运动已经停止,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构造变形主要受阿萨姆构造结的俯冲影响。

  • 标签: 南迦巴瓦构造结 里龙断裂 晚第四纪运动特征
  • 简介:福鼎新世纪大厦为23层高层建筑,作者通过对其场地岩土工程地质研究、分析,科学地提出采用箱型基础,并得到了施工验证和土建设计部门认可;从而既解决了实际施工难题,又节省了大量财力、物力,同时打破了以往高层建筑宜采用桩基础传统理论。

  • 标签: 工程地质 基础
  • 简介:祁连县俄博乡土圈沟、大擦汗沟、柯柯里等剖面的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岩层之中,首次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计39属74种(其中包括1新种),疑源类8属9种。推出Verrucosisporites(8.6%)-Triadispora(2%)-Trematosphaeridium(7.2%)的孢粉组合。该孢粉组合面貌应归于中三叠Anisian期。它的发现为该套地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归属提供了最新成果。

  • 标签: 北祁连 中三叠世 孢子花粉
  • 简介: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特征、地震活动性和区域应变分配的重要参数和依据。前人关于甘孜.玉树断裂带滑动速率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晚第四滑动速率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本文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考察,对甘孜.玉树断裂带西段(玉树断裂)上典型断错地貌点进行测量分析,得到玉树断裂晚第四走滑速率为6.6±0.1-7.4±1.2mm/a。通过与前人对甘孜-玉树断裂带东段(甘孜断裂)滑动速率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甘孜.玉树断裂带东、西段滑动速率不一致,其原因是甘孜断裂的左旋滑移在向西传递的过程中,一部分应变被分配到了巴塘盆地南缘断裂上。巴塘盆地南缘断裂的存在很好地解释了玉树断裂的走滑速率比甘孜断裂偏低的原因。但是,从区域变形来看,巴塘盆地南缘断裂分配的滑动速率恰好说明了甘孜.玉树断裂带东、西段及鲜水河断裂带的水平构造变形是协调一致的。

  • 标签: 甘孜-玉树断裂 鲜水河断裂 走滑速率 滑动分解
  • 简介: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本文以五台山北麓断裂繁峙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繁峙县的大峪村和岗里村两地断裂沿线进行了无人机测量。利用三维结构的运动重建技术(StructurefromMotion,SfM)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得到高精度点云数据,并通过进一步处理获得了分辨率达0.5m的高清断错地貌正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挖掘探槽等手段对该段晚第四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断层晚第四以来的活动主要是以正倾滑运动为主。同时在五台山北麓断裂沿线的大峪村、岗里村等地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滑动速率计算,得到约20ka以来的断层垂向滑动速率为0.4-0.6mm/a,近18ka以来该段发生过至少两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五台山北麓断裂晚第四,尤其是全新以来活动强烈,且不同段落存在明显的活动性差异。

  • 标签: 山西地堑系 五台山北麓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性 滑动速率 正断层
  • 简介:因缺少详细的地质调查,关于龙日坝断裂带南段是否具有强烈的晚第四活动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应变分配中承担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龙日坝断裂带南段仅东南支存在晚第四活动,全长约50km,总体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逆断分量,全新以来右旋平均走滑速率约为0.6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4mm/a。龙日坝断裂带南段活动强度较中段明显偏弱,但具备发生Mw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在距今约800以来曾发生过地表破裂型事件。结合重定位地震结果来看,龙日坝断裂带西侧和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跃,之间的丹巴地区可能主要表现为褶皱变形而地震活动微弱。青藏高原东缘之下的滑脱面自川西高原到四川盆地从约15kin逐渐变深至20km左右,而又变浅,约为10km,这种滑脱面的深度变化可能是龙门山隆升和孕震的驱动机制。这项研究有助于川西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变分配和隆升机制。

  • 标签: 龙日坝断裂带 南段 龙门山断裂 青藏高原东缘 丹巴背斜
  • 简介:19949月16日东山海外73级地震前一左右,厦门台地倾斜E-W分量变发生严重畸变,正常年变规律图象明显被破坏,异常出现后11个月,东山海外发生强震。该现象可以作为闽粤近海强震的一个重要前兆指标

  • 标签: 地倾斜 年变畸变 东山海外地震
  • 简介:根据2014全球地震灾害资料并对比历年统计数据可知,当年度属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轻灾年。本文总结了2014全球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对当年主要地震灾害进行了描述,发现抗震设防建筑在地震中受损较小,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同时,本文分析了2014度地震灾害的分布特征,以及多震地区的“活跃性”与“周期性”特征。

  • 标签: 2014年 全球 地震灾害
  • 简介:辽宁是历史地震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深入研究历史疑难地震,尤其是确认一些破坏性地震,对补充已有的地震目录和开展地震预测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地震研究中认真考查,论证已有的地震史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若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地震资料,按"地震重复"发生理论反推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地震,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地震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地震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和大地震震害现象的对比,确认辽宁地区15094月21日的地震是一次破坏性地震,并对155210月27日的地震做了讨论。

  • 标签: 历史地震 地震考证 辽东湾 辽阳地区
  • 简介:通过对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火山岩岩石学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火山机构、火山岩与构造关系的研究,确定该套火山岩时代为晚三叠.岩石地层单位为鄂拉山组,为一套陆相喷发火山岩,呈NW向展布于大海滩-都库隆瓦地区.以中-高钾、高钙、低钛为特征,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由强到弱,岩性由中性向中酸性渐变,岩浆活动由啧发型向侵入型递进.表明岩石构造环境为陆内消减带火山岩中的造山区.是来自地壳下部的火山岩浆经分异结晶并在上涌过程中混入有上地壳物质而喷发形成.喷出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陆内造山环境,该火山岩最初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由于A型俯冲构造活动,测区乃至鄂拉山地区产生一系列右旋走滑断裂带,受NW向右旋走滑断裂的影响,岩石孔隙加大,并出现强烈的热流活动,导致岩浆沿这些断裂带喷出地表.

  • 标签: 查查香卡 火山岩 构造环境 晚三叠世
  • 简介:介绍了200810月6日西藏当雄6.6级地震的基本情况,认为当雄6.6级地震势必对西藏的中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次地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地震基本参数 地震灾害 余震 当雄6.6级地震
  • 简介:本文把福建省地震科技走过的三十历程,按发展的脉络分成三个阶段:1970~1978;1979~1900;1991~2000,按学科分成12个科学问题来进行论述:①区域地震地质与地震烈度区划研究;②地壳结构与区域地球物理场;③地震与地壳形变;④第四活动断裂与地震;⑤地震活动时—空特征;⑥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动力学特征;⑦地震与地壳—地慢热状态;⑧GPS测量与现今地壳运动;⑨二程地震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城市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地震—地下流体地球化学;地震预期进展,旨在让人们对三十来福建地震科技发展的面貌及内涵有一个概略认识。

  • 标签: 福建 地震科技 进展
  • 简介:琼北地区的火山活动以裂隙喷溢为主,晚更新世道堂期的射气岩浆喷发形成了众多的低平火山口,全新雷虎岭期火山口主要分布于石山、永兴一带,沿NW向长流-仙沟断裂带分布。近2在石山一带的射气岩浆喷发物中揭露出多条大规模的断裂,这些断裂带的单个断面虽然类似于地震活断层,但它们缺少断错地貌和断层方向的稳定性,一些断层组合成弧形。尽管这些断裂断面清晰,断距达4m,仍被认为是伴随火山喷发活动后期塌陷而形成的次级断层。此外,位于非火山岩分布区跨长流-仙沟断裂带的钻孔联合剖面探测表明,该断裂带在晚更新晚期以来不活动。长流-仙沟断裂带晚更新晚期以来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作为深部岩浆的上涌通道。

  • 标签: 长流-仙沟断裂带 晚第四纪 火山活动 琼北地区
  • 简介:通过对克孜尔水库跨断层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垂直形变每年3~4月、10~11月分别为峰、谷值时间;水平形变每年6~7月、1月分别为峰、谷值时间。②垂直变形的峰—谷时间间隔在1997之前多为5~8个月,1998后多为1~3个月;谷—峰值时间间隔在1997前多为4~7个月,1998后多在8~11个月。水平形变在1994之前峰—谷值时间间隔多为6~7个月,1995后为7~9个月;谷—峰值时间间隔1994前多为5~6个月,1995后多为3~5个月。③垂直形变的谷—峰值差在1984前比较平稳,之后变化较大;1990之前峰—谷值波动较大,1993之后明显减小。水平形变的峰—谷值、谷—峰值差在1997之前变化较大,之后变化明显减小。④水库施工及蓄水初期对跨断层形变有显著影响,尤其对垂直形变的影响特别明显。

  • 标签: 克孜尔水库 跨断层形变测量 年变特征
  • 简介:本文收集了1614平遥6?级地震的各版本地震目录的参数、记录此次地震的历史史料、关于该地震的研究文献,对比了山西断陷盆地的12次5.2级至6?级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破坏情况及有感范围,得出了此次地震的震级偏大,定为5?级更为合适的结论。同时,在前人对该地震震中参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震参数校订的新方法,重点定量分析了平遥一带仪器记录的小震空间分布、震群分布和地震密集值分布特征,并结合平遥一带断裂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讨论了平遥地震的震中参数。

  • 标签: 参数 历史地震 平遥
  • 简介:本文对地震史料进行重新解读,核查了788湖北房县西北地震事件。应用历史地震与现代地震分析方法,评估了震中及周围地区的地震烈度,结合所在区域当时的地理、政治、经济、农业等特点,修正了该地震的相关参数:主震时间为7882月16日,震级为Ms63/4级,震中位置为竹山擂鼓台(32°23′N,109°52′E)。

  • 标签: 湖北房县 历史地震 现代统计方法 震级重新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