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法国和意大利都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悠久的艺术之国,并都珍藏着极为丰富的优秀艺术遗产。我们这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考察的印象是:法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地热爱艺术,珍视艺术品,把它们看作民族的骄傲。政府非常重视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并不断地加强对它的建设。我们此次所见到的一些博物馆,就是新建的而又规模可观的。国家对博物馆购买与充实藏品常作巨额的投资。去年,单是对省辖博物馆的拨款就达3550万法朗。

  • 标签: 艺术遗产 法朗 热爱艺术 蓬皮杜 荣军院 文化中心
  • 简介:谢赫的“六”论在历代影响很大,有“六精论,万古不移”(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誉。但对“六”的含义,后人却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当然,为适应绘画实践发展的需要,对它作出新的解释是必然的;但我们为了研究谢赫的绘画理论,则须力求忠实于作者的原意,尽可能避免曲解。本文仅就“骨”及其相关的问题谈点浅见。一、关于“六”的断句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全齐文卷二十五》论谢赫的“六”中说:“六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按当作如此句读标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漫引谢赫:“一日气韵生动,二日骨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模移写”;遂复流传不改。……脱如彦

  • 标签: 骨法 谢赫 六法 《图画见闻志》 《历代名画记》 绘画理论
  • 简介:近古五百年的中國書吏有三個重要的轉折點,而影響至今的第二個轉折點即發生在十七世紀中期的清代乾隆、嘉慶時代,雖然此一時期的書壇主流仍是以張照、劉墉等為代表的帖學書風,但在文字學、金石學研究的帶動下,這一時期的藝術斷代史特徵突出地表現為碑學書風的興起,并在道光時代(1821一1850)及其以後成為書作品風格的主流形態。在乾隆、嘉慶將近一百年時間內,由于大尺幅褂軸書作品的取法需要,和以阮元、包世臣等為首的文字學、金石學封篆、隸、北魏碑刻書的學術關注,形成了以金農、鄭燮、伊秉綬等為前導的前碑派書潮流,最終促成以鄧石如、趙之謙為書壇主將的碑派書時代,並影響至今。

  • 标签: 清代中期 帖學 碑學
  • 简介:沙孟海先生提出'斜劃緊結'體勢與'右手執筆'自然書寫直接相關的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啓迪我們把筆勢和體勢置于漢字筆順與右手執筆這個方法論構架内去考察,對照書作品,深入分析'斜劃緊結'體勢的審美特性,探索正體'斜劃緊結'體勢驅動横向筆勢總體轉向爲縱向下行,致使新形態的字勢、字組、字行、章法的産生與發展,極大擴展了書藝術的表現力,這是漢晋書順應社會需要而便捷化發展的内部機制,王羲之今體是'右手執筆'自然書寫與便捷書寫的典範。'右手執筆'是書藝術書寫性的支點,决定了書藝術的審美特性。

  • 标签: 筆勢 體勢 字勢 斜劃緊結 右手執筆 書法審美
  • 简介:晋尚韵、唐尚、宋尚意、明尚态、清尚朴……这是人们对每个时代书法风尚的宏观界定.宋书尚意,更多是相对于唐人尚而言.而唐人所尚之法,其实大多指其楷法.因为中唐有狂草创作,开一代新风,如果从狂草这个角度言,则唐人尚似不成立.

  • 标签: 宋书 唐人 尚意 狂草 书法 楷法
  • 简介:人对世界的表述或描绘,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思想或精神的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宇宙的观照,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意识、自我意识,反映了把人作为本体的尊重,意识统领着行为,行为的规范是一定主观思想之后的结果。在艺术表现中,由于传统文化理念的渗透,画家的主观思想被要求特别的凸显,所谓的“心象”,“意象”之说,就是将客观融入于主观

  • 标签: 中国画 绘画理论 绘画技法 画风 艺术思想 程式
  • 简介:汉字间架结构规律即(即“结字”)前人早有所述,但笔者认为还可以在他们阐述的基础上,删其繁,摄其要,就其简。为此重点归纳了汉字结字规律之“十”,并作简要剖析,以方便初学者轻松了解和掌握汉字结字规律之大略,直入书法学习之堂奥。

  • 标签: 汉字 结宇法 举要 剖析
  • 简介:谢赫的《古画品录》所提出的“六”论,是中国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在《古画品录》一开始,谢赫就提出了绘画的价值在于为社会政治服务,认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也是汉代之前一贯的观点,但谢赫进一步提出了怎样用艺术更好地为礼教(政治)服务的问题,也就是提出了六。六是一千多年来中国画的基础要求.所以精通中国画也可称为精通六。在某种程度上,六已经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汉代及之前只有政治标准没有艺术标准,从谢赫开始,系统的绘画艺术标准确立了。按顺序排列如下:

  • 标签: “六法” 《古画品录》 本义 政治服务 艺术标准 中国画
  • 简介:实践证明.教学气氛的培养、渲染、烘托和把握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把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发到高度亢奋的状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中.我尝试用几种方法来培养课堂的教学气氛.收效较好。

  • 标签: 教学氛围 美术课 六法 教学气氛 思维活动 教学相长
  • 简介:笔、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笔、墨的产生到应用,中国书法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得以发扬。因此,笔法、墨成为古今书家经营与关注的重点。古人云:"得笔而后得墨",墨的实践依赖于正确的笔法,笔锋的灵活善变使墨色神气迥然,墨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书法作品的艺术性,书法作品的气韵生动更多的取决于墨。墨——书法创作之肯綮也。"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孙过庭《书谱》)解读:墨有浓、淡、干、湿之

  • 标签: 中的墨法 书论中的
  • 简介:惠洪《冷斋夜话》记载:"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又曰:‘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曰:‘此皆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语,韵终不胜。’"以句中有眼论诗而重意韵,所引东坡诗句的特点是意在言外,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也是禅门"活句"的机趣。追求"句中眼"是山谷诗的核心,黄庭坚说:"请读老杜诗,精其句法,每作一篇,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乃能成一家,不徒老笔砚、玩岁月矣。"句法是山谷诗学的入口,也

  • 标签: 书法诗 诗法 黄书法
  • 简介:本文以《中國書史繹》的寫作模式爲切入點,從書史研究的歷史背景、研究方法、觀念演變等方面闡述書史的寫作模式應該突破以史料考據爲中心的學術路徑,突出追求史料背後所凸顯的觀念史意義,從而形成藝術史寫作的新模式,進而對藝術史的視覺含義和風格形態做出闡釋與歸類,使書史成爲一門開放多元的現代人文學科。

  • 标签: 書法史 寫作模式 反思 構建
  • 简介:本文從元初書棄顔而改學魏晋入手,分五部分闡述:入元後文人'名節'的困境;書凋敝的元代社會;提倡復古與自我救贖;學顔怪傑楊維楨;趙孟頫與楊維楨的身後是非。作者以發掘新史料爲依據,以新的視角來重新看待元代的書史,對趙孟頫、楊維楨爲代表的書家進行評説,盡可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出元代書法文化生態狀况。

  • 标签: 名節困境 趙孟頫 復古與自贖 楊維楨 守節與創新
  • 简介: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魏查理教授[ProfessorCharlesWillemen]于2001年10月1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就绘画“六”问题发表演讲,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其内容曾以TheStanzaoftheSixRulesofPainting为题发表于StudiinonorediLionelloLanciottiVol.III.

  • 标签: “六法” 绘画 中国美术学院 科学院 比利时 The
  • 简介:本文從儒學視角討論書與道德的關係。儒家思想提出如下主張,即首先強調藝術家(書法家)必須要經歷一定階段的技術訓練,同時更看重藝術個性養成的過程;藝術創作過程必定也是一種道德行爲,因爲創作中勢必要展現主體觀念意志乃至社會倫理關係,而不僅僅是作者純個體的自適行爲;儒家思想也關注美學與倫理關係問題,否定藝術創作中的單純自足性,強調藝術應該服務于國家社會、契合于倫理與道統。本文從書藝術的'倫理背景'出發,討論其倫理性的表現——'適當性',即儒學思想中'禮''義'觀念在書中的反映,以及此背景下'平衡''中庸''中和'諸觀念對書藝術的影響;再討論'肉、筋、骨、血、脈、氣'等概念及技術行爲與道德行爲、倫理支配之間的關係;最後就'道德評判'對書藝術的意義進行闡述。總之,書藝術不能簡單地看作是'純粹形式'的構成,而更是書家個性的集中表現,應被看作是在廣闊社會背景下的主體行爲的發揮與拓展。

  • 标签: 倫理性 適當性 有機形態 道德批判
  • 简介:<正>一、教学设想:汉字,仅常用字就有2500多个,次常用字还有1500个左右,想在写字课上将这么多字都逐一分析过去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分析得多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而写字又属程序性知识,不练习是不可能掌握好的。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练好常用的"字根"、"部件"这些"领头字",然后用这些"领头字"比较类推一大批"形似字",达到举"一"反"多"的目的,从而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 标签: 字类 程序性知识 次常用字 教学设想 字法 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