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转型使英国的文化共同体面临巨大冲击,导致了种种社会和文化问题。艾略特曾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对英国文化共同体缺失现象的话语讨论,其代表性诗歌《荒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英国文化共同体缺失现象的焦虑。《荒原》中对于社会转型的焦虑主要包括对传统秩序和伦理道德破坏的焦虑以及对工业化与科技滥用造成的环境恶化的焦虑。研究《荒原》中的焦虑主题,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艾略特在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化共同体建构中的贡献,探讨诗歌所承载的深层次文化含义。

  • 标签: 社会转型焦虑 《荒原》 共同体 艾略特研究
  • 简介:  2002年9月30日,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之际,日本作家代表团辻井乔、黑井千次、秋山骏、高井有一、坂上弘、稻叶真弓、财部鸟子、松本侑子一行八人访问了北京之后来到上海.笔者应中国作协陈喜儒先生之邀,参加了日本作家代表团与上海作家王安忆、叶辛、赵长天、赵丽宏、王小鹰、俞天白、陈丹燕、孙甘露、马原、周佩红等人的座谈.  ……

  • 标签: 文学社会 日本文学
  • 简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续编》系"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3年国家古籍出版专项资助项目。本书是《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的后续之作,此次在《清代卷》基础上,又对清代报纸和清宫档案等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查阅,补充了众多文献资料。共分4卷,约200万字,其中尤其珍贵的是班社文书和清宫档案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对京剧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 标签: 历史文献 清代 京剧 汇编 文献资料 清宫档案
  • 简介: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乘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势,在左翼文化运动的激荡中推出了黑人左翼文学。他们把种族意识提升到阶级意识的高度,在"泛非运动"和"泛亚运动"中彰显无产阶级的国际意识,突破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轨。自此,黑人左翼文学深刻地揭露了种族主义制度的暴戾,展望了种族主义必将灭亡的理想前景,并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发展。

  • 标签: 美国黑人 左翼文学 历史启示
  • 简介:传统批评认为经典文学形象是"超历史的个人",具有原型价值,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则研究经典形象及其所代表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的产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进一步提出了"主体形塑"概念,指出文学形象是不同话语对人物及其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复进行阐释的结果,且阐释非一次性完结,而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变化过程。"黑维纳斯"是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以其黑白混血情妇让娜·杜瓦尔为原型塑造的经典文学形象。从19世纪中期至今,这一形象在波德莱尔的作品及早期批评和传记中,在T·S·艾略特、本雅明和萨特等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在当代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改写小说中被不断形塑,先后经历了"致命女性"原型、波德莱尔多维度的他者和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主体等几个阶段的变化。形塑的核心是种族和性别视域下的身体。不同话语不断围绕"黑维纳斯"的身体意义进行对话、商讨和争论,塑造了一个承载着复杂历史信息的含混意象。形塑的新变化也揭示了当代话语重构边缘主体、重书庶民历史、质疑经典,瓦解真理的转向。

  • 标签: 经典文学形象 形塑 波德莱尔 “黑维纳斯” 安吉拉·卡特
  • 简介:历史会记住我们的甜酸苦辣。本期我们改版。我们期望,《华人世界》站在全球华人的主流立场上,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财智华人进行报道和关注,以开放眼光和国际视野,依托“中国概念”和“中国力量”,传递华人声音,展示华人文化,报道华人时事,弘扬财智华人的价值观,彰显华人财智的竞争力。

  • 标签: 历史 《华人世界》 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国概念 国际视野 华人文化
  • 简介:在丈夫去世多年之后,恩娃姆芭还是会常常闭上眼睛,重温他晚上留宿在她棚屋的情形.相会后的第二天早上,她一边哼着歌走向那条河,一边回味着他身上的烟熏味和他坚实的身体,感觉自己像被光环笼罩一样.关于奥贝瑞卡其他的记忆也依然清晰--晚上吹长篇时,他那握着笛子的粗短手指;她把吃饭的碗碟摆在他面前时,他那高兴的样子;为她搬来装满制陶黏土的箩筐时,他那汗淋淋的后背.

  • 标签: 屈服历史学家
  • 简介: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再现了三个印第安部落近80年的历史,可视为印第安语言历史命运的文本表征,揭示了美国的语言政策和相关教育政策对印第安人的影响。小说人物弗朗西斯科、阿韦尔和托萨马可分别解读为部落语言传承者、部落语言与英语世界夹缝中的失语者,和英语世界的挑战者;面对政府的语言同化政策和二战后部落语言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危机,三者分别以传承、挣扎和反抗的形式表现对部落语言的坚持,维护部落传统,努力保存部落语言的生命力,其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整个印第安群体传承和坚持部落语言的选择。

  • 标签: 美国印第安文学 莫马迪 《日诞之地》 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
  • 简介:宋徽宗赵佶,作为帝王,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作为艺术家,他却是一位精通诗、书、画,造诣很高、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为融通诗画艺术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赵佶工书画,擅长写瘦金体,尤工花鸟画。他喜欢为自己的绘画作品题诗,现存的带有题画诗的画幅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芙蓉锦鸡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祥龙石图》《瑞鹤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腊梅山禽图》;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五色鹦鹉图》。

  • 标签: 诗画艺术 历史贡献 赵佶 北京故宫博物院 《芙蓉锦鸡图》 《五色鹦鹉图》
  • 简介:<正>(一)在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众多讽刺文学作品中,《一个城市的历史》以其娴熟的讽刺技巧,不朽的艺术形象,第一次全面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沙俄帝国的社会风貌,深刻地展示了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无情地宣判了沙皇专制政体的死刑。它是作家讽刺艺术的集中体现。戈利雅奇金娜认为,这是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厄尔斯贝格也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富有伊索寓言的机智和力量,最足以代表萨尔蒂科夫的风格”。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谈谈它的讽刺艺术。一、寓庄于谐,笑里藏刀《一个城市的历史》写于1869年至1870年。六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虽然推动了俄国资

  • 标签: 专制政体 沙皇专制制度 讽刺艺术 沙皇政府 俄国 谢德林
  • 简介: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十部英国历史剧,它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莎士比亚首先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第一四联剧),然后追叙了它的前半部分(第二四联剧),并且在中间插入了一个新的开端(《约翰王》)从而重新演绎了这个"英国故事",其中"亨利三部曲"同时构成了它的孪生故事;最后,他以《亨利八世》结束了这个"英国故事"。讲述它的成长历程和最后胜利,即构成了戏剧诗人-政治哲人莎士比亚的"作者之意"。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历史剧 都铎神话 英国故事 意图
  • 简介: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开幕大戏——《亨利四世》,在深沉的历史叙述中以恢宏大气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空间叙事,为我们完整再现了英国封建割据时期围绕权力斗争所呈现出来的刀光剑影与五光十色的世俗社会。该剧以尊重原作精神和内容为宗旨,通过恢弘的空间叙事建构了青年君王在权力斗争中成长的历程,血雨腥风与世俗乡野的空间叙事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在通向权力巅峰的过程中人性的复杂。全剧以深沉的理性思考和张扬的世俗风情叙事阐释了原作的美学意蕴。苏乐慈导演的《亨利四世》以创造性的空间叙事成为中外莎剧舞台上改编莎氏历史剧的一部成功之作。

  • 标签: 莎士比亚 《亨利四世》(上下篇)空间叙事
  • 简介:福楼拜自始至终对现代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持严厉批评和排斥态度。他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宗教性话语,是属于中世纪的。其特征是反对自由和法国大革命、排斥哲学和传统文化。它意味着现代专制、反自然和心灵的死亡。同时,福楼拜也反对资本主义。这种态度本质上是福楼拜反抗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在艺术观上,这种态度也使福楼拜拒绝为文学赋予某种社会使命。

  • 标签: 福楼拜 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使命
  • 简介: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更要关注包括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在内的商业道德、社会责任指标,这已经成为企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责任的践行正逐渐影响着企业的声誉与企业间的合作,影响着国家形象与国际合作,中国目前需要一部符合中国特色并与世界接轨的社会责任标准。

  • 标签: 社会责任标准 中国特色 企业间 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声 国际合作
  • 简介:在文学翻译整体过程中,翻译家清醒地认识和恰当地处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至关重要。英美文学翻译家郭国良与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结合国内外国文学翻译的实际,从个人翻译经验出发,就文学翻译的本质、翻译动机、文本选择、翻译的过程、翻译的主要障碍、译者与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以及目前国内文学翻译的困境等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表示,虽然在翻译过程中与作家和未知读者的相知相遇给翻译本身带来莫大助益,但译者也面临诸多挑战。两位译者针对国内译著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呼吁文学翻译应得到文学翻译界内外更多的关注。

  • 标签: 文学翻译 译者 读者 外国文学 奇遇
  • 简介:福楼拜通过描绘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流变轨迹,暗示了包法利夫人悲剧的成因:包法利夫人的爱慕虚荣、耽于幻想铺垫了出轨的温床,修道院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损害了其正常的心理发展,庸俗社会环境与冷漠人情导致了她的毁灭.包法利夫人敢于追求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感情独立,可谓是挑战男权社会制度的脂粉英雄.

  • 标签: 包法利夫人 爱情 追求 男权社会制度
  • 简介:历史叙事的方式来描述本土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而认识、思考这些问题并寻找可行的对策,不仅对这一描述本身具有现实意义,也能为认识美国其他族裔文学的发展提供有学术意义的参照。

  • 标签: 本土裔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