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网络文学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变迁,已经形成了当下商业化的成熟模式。而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却非常滞后,理论非常匮乏。网络文学是一种怎样的格局?网络文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都有哪些?学院派该如何介入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危机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本文将逐一讨论,以求解答。

  • 标签: 网络文学 经验与想象共同体 二次元亚文化 影视改编
  • 简介:实践感》是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最重要的著作。通过对卡比利亚(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会学实践,揭示并分析了实践逻辑与学术性思维的差异,指出人类学研究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实

  • 标签: 《实践感》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社会学理论 学术思想
  • 简介:<正>从《俄国作家的故事和童话集》里选择的《天鹅》(卢明生译,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摆在我面前的时侯,似见兰天里一只轻盈的小天鹅正展翅飞翔。十九世纪杰出的作家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创作的十八篇儿童故事和童话,它优美、别致,读起来给人以高尚的艺术美的享受。这使我想起了老诗人艾青,曾经观看巴蕾舞《小夜曲》,激动地写诗赞扬说:

  • 标签: 儿童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 童话 屠格涅夫 俄国作家 高尔基
  • 简介:美国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形式。在人物概念和人物刻画上,美国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既有明显不同之处,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然后再到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人物概念历经"人"、"人格"、"人影"和大写的"入"的转变。在人物概念看似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人物概念的过程中,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实现了超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小说兼收并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人物刻画手段,塑造了兼具内在和外在特征、富于立体感的小说人物,凸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的创作走向。

  • 标签: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 人物概念 人物刻画
  • 简介:本文作者是我刊的老读者,在高中时期即订阅《古典文学知识》,后来受此影响报考中文系。2000年第一期,我刊“新世纪笔谈”栏目曾刊发其个人感想《我与〈古典文学知识〉》。现作者正在澳门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博士学位,并将其读博期间的第一篇文章发至我刊。

  • 标签: 古典文学知识 山水 谢混 博士学位 澳门大学 中文系
  • 简介:内容提要: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施林克如何以文学的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的双重效应。

  • 标签: 施林克 代际小说 德国新身份构建
  • 简介:在这篇访谈中,著名印裔美国小说家芭拉蒂·穆克吉就移民文学与新作《印度小姐》两个主题展开讨论。作为移民文学的创始者之一,穆克吉详细陈述了移民文学的概念、含义、发展历程、其作为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意义,及其与后殖民文学的区别。穆克吉本人身为移民者传奇的一生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对此她在访谈中都有所涉及。《印度小姐》是穆克吉“三部曲”的终结篇,与第二部时隔七年,为批评家和读者盼望已久。这部小说与移民文学的联系、对另外两部小说的发展、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技巧,以及穆克吉本人希望通过该小说表达的人生观念,都在访谈中有所反映。

  • 标签: 芭拉蒂·穆克吉 移民文学 后殖民主义 《新印度小姐》 全球化
  • 简介:在国际上享有“传奇女伶”之称的萨顶顶目前在马来西亚为其新专辑《天地合》做宣传,而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的盛大新闻发布会上,萨顶顶现场为玉树发起爱心号召,希望世界人民能像一家人一样,为玉树祈福。

  • 标签: 新闻发布会 马来西亚 玉树 祈福 吉隆坡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3月10日在纽约发布,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以70亿美元身价位列榜单第103位,一跃成为中国大陆的首富。顿时。媒体的焦点都集中在了这位将一个只有3人的校办工厂打造成当今乳业老大的民营企业家身上。然而无论是五光十色的聚光灯下,还是鲜花掩映的领奖台上,宗庆后永远都是那么的和蔼而平静,脸上挂着温和淡定的微笑,穿着一席黑色的夹克,和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西装裤。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寡言少语的中年人,用20年的时间靠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了一个财富的帝国,却始终如一的保持着一个平民的朴素与谦逊。

  • 标签: 中国大陆 宗庆后 首富 经济 飞机 富豪排行榜
  • 简介:小说的语言和诗歌的语言有很大区别,但在其语言立场背后,都隐含着可以相互沟通和比较的意识形态和人的生存状况。拉美的小说和中国90年代诗歌写作的共同点在于:其创作者自觉地意识到了语言改革对于更贴切地表达或象征他们自己的时代和心灵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在理论表达中的分歧,并不能掩盖他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感受的相似性。而在具体创作中,作者们却不知不觉地在违背或遵循着,滞后或超越于他们的主观的理性的认识,体现在创作细节中的无意识也许真正泄露了他们的生存境遇,但不管怎样,拉美小说家和中国的当代诗人们的宣言或多或少地表达了相同的挣脱和追寻。

  • 标签: 新小说 追寻 诗歌 生存境遇 当代 诗人
  •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 标签: 狄德罗 真实 细节 小说 幻象
  • 简介:明代文学家瞿佑及其《剪灯话》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却一直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所冷落。直到进入九十年代,学者始对这一薄弱地带进行挖掘疏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品之价值与研究成果极不相符的局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绩。

  • 标签: 《剪灯新话》 瞿佑 明代文学 文言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
  • 简介:2007年10月,美国文库(LibraryofAmerica)收录了美国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Wilson,1895—1972)的作品。创建于1979年代表着美国文学和文化权威评价的美国文库,从1982年起开始对美国建国以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字遗存进行整理,择精品重新出版。对作家而言,其作品如能被收入美国文库,意味着他本人进入了美国文学的名人堂。威尔逊的作品被收入,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 标签: 美国文学 威尔逊 文库 文学作品 头衔 骑士
  • 简介:文学具有白日梦性质,而媒介是人的延伸,从形式上看网络游戏将媒介技术与文学的艺术功能融为一体,它通过在线参与、即时互动,以鲜明强烈的体验性延续了文学的梦想品质,有望成为继影视之后的“第九艺术”;然而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号称绿色GDP的阳光文化产业中,游戏内容正在形成的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等价值观却与文学的独立思考与公共关怀背道而驰。网络游戏以游戏人生的市民文化和虚无的后现代精神,把文学阅读的公众转化为文学消费的公众,它看上去是我们文学梦想的延伸,实质上是对文学梦想的背叛。

  • 标签: 网络游戏 文学 第九艺术 梦想 价值观
  • 简介:<正>欧纳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大师,也是我国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美国作家之一。他那一篇篇闪耀着艺术光辉的珍贵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抒发了战后西方一代青年的思想感情。他塑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充满了大无畏的硬汉气质,井集中地体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强烈个性特征。他一反二十世纪初风行于文坛的华丽浮藻之风,挥舞起“开山大斧”,在一片莽林中左劈右砍,终于“为他的时代切削出一种风格”。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海明威犹如一座突起的孤峰,不时地发出光

  • 标签: 海明威 创作实践 作品 现代文学 美国作家 个性鲜明
  • 简介:鲁迅的短篇小说《幸福的家庭》描写了现代小知识分子在庸常生活中沉沦的故事,主人公的理想在日常生活的打击下丧失。这篇小说在精神气质上与后来的"写实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契合作者没有完全用直白描写的方式来表现,而是用意识流动的形式,通过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两个具体的意象"A"和"绿格纸"的意蕴,来探讨《幸福的家庭》与"写实"小说的精神契合。

  • 标签: 《幸福的家庭》 新写实 隐喻“A” “绿格纸”
  • 简介:2014年5月31日至6月1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简称“中莎会”)主办、南京大学英语系和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莎士比亚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是中莎会自2013年复会以后举办的首次年会。来自全国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莎士比亚研究 年会综述 中国 南京大学 动态 外国文学
  • 简介:  2007年第2期的杂志刊登了蔡骏的.文中,蔡骏对自己的译写进行了解释和辩护,其文章要点可概括如下:……

  • 标签: 兼评 尝试兼 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