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饥饿游戏》在美国出版后引起轰动,文本精巧的叙事手法、极强的可读性与批判主题共同塑造了这一部畅销作品。本文深入分析了小说的叙事序列,指出文中反抗叙事与敌托邦异世界构成因果关联;语义方阵呈现出人与自然、人性与极权政府、”我”与饥饿游戏的多重对立;而通过对叙事序列的深入分析,更可窥探出黑暗异世界中绿色方舟对人类的救赎。此叙事序列也印证了文本的生态主题。

  • 标签: 模拟自然 《饥饿游戏》 叙事序列 敌托邦
  • 简介:通常认为,在哈罗德·品特的剧作中,男性是剧中的主角,女性是次要人物,是消极的形象。其实品特剧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从软弱到自尊自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从女性人物的身体表现及身体作为性别武器的变化中得到体现。女性人物形象的演变过程暴露出女性在男权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及生存状况,折射出品特对于女性观念的变化。品特剧作中的女性形象演化总体趋势是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但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体现出复杂性。这与当时女权主义的发展、作家的伦理道德意识及作家的男性视角密切相关。

  • 标签: 哈罗德·品特剧作 女性形象 身体分析
  • 简介:后现代主义小说非线性的零散叙事模式给读者的阅读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对读者的审美体验提出一定挑战。探讨后现代主义叙事的认知过程不仅可以阐释读者如何在认知上保持混乱叙事结构的连贯来完成阅读,还能发现文本的新形式和新意义。本文基于文本世界理论,尝试从认知诗学及认知叙事学视角重新评价《五号屠场》,认为世界转换是小说认知叙事模式突出的认知特征,小说文本世界如同"破镜中的碎片世界"一样被拼接到一起。频繁转换的文本世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叙事模式——环叙,映射了小说荒诞的主题。

  • 标签: 《五号屠场》 世界转换 认知叙事模式 环叙
  • 简介:W.Booth在《小说修辞学》中论证了作者在小说中的存在,并提出了小说中作者与读者修辞交流的概念。与Booth将交流主动权交到作者手中不一样,J.Phelan的叙事修辞理论将交流定义为作者、文本现象、读者之间的循环往复。Phelan肯定了读者根据自己的阐释框架对文本现象做出反应、甚至参与情节建构的合理性,从而使叙事修辞研究体系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

  • 标签: 小说修辞学 作为修辞的叙事 作者 读者 交流 修辞
  • 简介:小说《围城》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自由直接话语形式的心理描写,小说的英译者采取不同的形式来处理这类自由直接话语的翻译。本文尝试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来评析这部小说自由直接话语的英译。本文认为,在翻译中,若是将自由直接话语形式通过斜体形式保留,虽减弱了小说的叙事流畅程度却基本保留了小说的原样式,依然能够充分表现出各人物的性格特点;若是将自由直接话语形式转换为自由间接话语形式,在提高了小说的叙事流畅度的同时却降低了小说人物的心理言说功能,叙事者干预的程度变高,而第三人称的运用以及客观的叙事语气甚而使读者难以分辨小说各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

  • 标签: 自由直接话语 自由间接话语 心理描写 叙事特征
  • 简介:本文主要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人物刻画与叙事视角三个方面对《换位》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分析,通过人物关系交织成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网络结构,呈现出个体身份认同和公众价值意识,体现了它的美学意义和文学意义。

  • 标签: 戴维·洛奇 《换位》 叙事学
  • 简介:叙事教学法(NarrativeApproach)作为语言教学的新思路,一改乏味单调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英语教学情境。鉴于涉外护理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本研究旨在结合自身护理英语教学体会,运用叙事教学法理论,摸索出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 标签: 叙事教学法 护理英语词汇 涉外护理专业
  • 简介:在其"9·11小说定义之作"《坠落的人》中,美国文坛名宿德里罗将"9·11"恐怖袭击阐释为对男主人公男性气概的阉割,并推而广之认为是对整个美利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阉割去势。本文认为,通过表征男主人公所受创伤,小说有效地回应了恐怖主义给美国男性身份认同与男子气概建构带来的危机。以德里罗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颠覆男性气概神话的书写作为一种文学范式,为"9·11"叙事提供了新的维度,使得危机时期的美国文学界免于简单英雄叙事的泛滥。

  • 标签: “9·11事件” 男性气概 反叙事 《坠落的人》
  • 简介:邵洵美《麦布女王》长诗翻译对叙事诗翻译的似真性策略表现在:译者对诗歌韵律与节奏的把握、对诗歌叙事衔接与连贯的关注和意象的移植与再造,这些对自由体叙事诗的翻译有着重要启示。

  • 标签: 似真性策略 麦布女王 诗歌翻译
  • 简介:本文选取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中国来的父亲”一章中有关其父亲不同的入美方式,结合当时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背景,运用新历史主义的主要观点,即文本与历史互相交错、互相依存的关系,分析作者在处理父亲入美的虚构与现实之间所做的努力以及此叙事策略的动机、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 标签: 汤亭亭 虚构 现实 文本 历史
  • 简介:在《圣经·创世记》后39章关于四位以色列族长的叙事中,第四位族长约瑟的故事跨越了共14章,超过了叙事的三分之一。其中第39章叙述了约瑟被卖到埃及后与主人波提乏及其妻子的故事。传统的解读通常认为这个故事讲的是波提乏之妻引诱约瑟不成诬陷他入狱,揭示了女人的邪恶性和约瑟始终受到神眷顾的事实。本文对这个故事的叙事技巧和策略进行了重新分析,旨在发掘传统阐释的根源,同时揭示本故事所隐藏的性别叙事和男权思想。

  • 标签: 约瑟 波提乏之妻 可靠性 叙事 同情
  • 简介:根据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在借鉴梵·迪克的新闻整体结构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人民日报》和美国《纽约时报》对2006年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实例来研究双方硬新闻报道在标题、导语、事件、后果、背景、反应等叙事结构元素上的异同。

  • 标签: 《人民日报》 《纽约时报》 硬新闻 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