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目前关于精神鉴定启动设置,既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采用的当事人启动制,也与大陆法系国家司法官启动制有差异,而是一种扩大化了“司法官启动制”,即公检法三机关都拥有鉴定启动决定权,而当事人则仅有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权利。由此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精神鉴定启动难或多次重复鉴定等不合理现象发生。鉴于此,有必要赋予当事人及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初次精神鉴定申请权与救济权,并应进一步明确强制启动精神鉴定情形。

  • 标签: 精神鉴定 司法官启动制 当事人启动制 强制启动鉴定
  • 简介:贿赂犯罪是直接危害政治权力运作公正性和廉洁性犯罪,因而是任何一个廉洁政府都不能容忍犯罪。但是如何惩治和预防贿赂犯罪,各国态度和做法并不完全相同,其间存在着互相学习和借鉴可能性。本文仅就日本防止贿赂有关规定和情况介绍如下。一、日本刑法关于...

  • 标签: 贿赂犯罪 检察官 地方公务员 贿赂案件 刑事案件 贿赂罪
  • 简介:刑事和解“花钱买刑”嫌疑,导致一种普遍误解。法制宣传和教育根本在于法治理念传播,而不是表面上法律条文诵读。因而和解有效运转需要从理论上诠释“赔偿减刑”正当化依据。在逻辑上,“花钱”无法“买刑”,在“花钱买刑”背后是刑事和解与时下正在推崇程序本位及程序自治背离实质。刑事和解能够减刑一般性正当依据在于,和解针对民间纠纷解决有效性以及此中具体正义实现功效。刑事和解赔偿减刑正当性规范性依据在于,“刑事赔偿”已具有承担部分刑事责任属性,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下,相应要求对行为人减轻处罚。在确立非刑罚处罚措施作为刑事责任承担一般意义上,有必要在刑法中确立和解赔偿减刑实体法依据,这是和解赔偿减刑制度确立后对刑法修正要求。

  • 标签: 刑事和解 赔偿减刑 非刑罚处罚措施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将"排除合理怀疑"引入到"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中。"证据确实、充分"客观化要求与增加"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认识论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确立是"真"之条件;后者表达是"真"之信念。前者实质是一种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后者则以社会建构论为真理观。"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没有完全摆脱客观真实情结。"排除合理怀疑"引入有助于回归证明标准本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有效适用需要"以审判为中心"程序性保障。

  • 标签: 证明标准 认识论维度 价值维度 排除合理怀疑 证据确实充分
  • 简介:刑事检察理念更新是检察机关适用新刑事诉讼法观念保障。新刑事诉讼法中以人权保障和法律监督为核心理念仍然被以惩罚和公检法三机关互相配合为中心观念所桎梏。

  • 标签: 刑事检察理念更新 新刑诉法实施 博弈 突破
  • 简介:罪数形态概念应当是着眼于对客观现实中所发生具体犯罪现象一种描述,至于这些犯罪现象该如何处理在概念中并不涉及,而吸收犯概念直接着眼于对某些犯罪形态该如何进行具体处理(即吸收)这一问题上。可见,吸收犯与犯罪形态中其他概念表述对象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一点正是这一概念与其他犯罪形态概念不同根本所在。因而,严格地讲,"吸收犯"这一术语不能作为表述犯罪形态概念。为吸收犯这一概念所努力设定各种吸收形式有的根本就不属于罪数形态研究范围,有的则完全可以被罪数形态中其他概念消解。

  • 标签: 吸收犯 存在形式 不同层面 功能消解 废除
  • 简介:近年,基于权力规制和人权保障双重目的,我国法学界对秘密侦查理论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由于相当学者缺乏起码刑事侦查专业背景,加之对我国秘密侦查实践不甚了解.为此,我们对秘密侦查概念、特征、分类及其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深入探讨.

  • 标签: 秘密侦查 诠释 解读 人权保障 权力规制 专业背景
  • 简介:可罚违法性是日本刑法学者为了在司法中将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而实质违法程度轻微行为非罪化提出概念。可罚违法性,即值得动用刑罚处罚违法性。如果危害行为不具有可罚违法性,即便符合构成要件形式特征也不构成犯罪。可罚违法性概念理论基础是刑法谦抑性和违法相对性。我国刑法应当借鉴可罚违法性理论,以便在司法中将轻微危害行为排除在犯罪范围之外。在司法中,决定一个符合构成要件形式特征危害行为最终是否需要动用刑罚处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 标签: 可罚的违法性 违法的相对性 犯罪论地位 判断标准
  • 简介:人们对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范畴进行研究和探索,经常要作一件事情就是对这一范畴或现象追本溯源,进行历史考察。列宁也曾经说过,“最可靠、最必需、重最要就是不要忘记基本历史联系,考察每一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 标签: 逮捕制度 刑事强制措施 现代意义 资产阶级 封建社会 奴隶制国家
  • 简介:两个证据规定创制了中国独特可补正排除规则,它既是保障证据真实性、减少冤假错案之刑事政策需求,也体现了立法对中国目前侦查活动特殊关照,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考量妥协产物。但由于可补正排除规则充斥着实体真实主义色彩,其补正范围没有得到适,当限制,补正方法在逻辑层面上也存在值得反思之处,需要进一步司法解释予以完善。

  • 标签: 排除规则 瑕疵证据 合理解释 实体真实
  • 简介:论助成犯罪过失侯国云一、助成犯罪过失定义与分类助成犯罪过失,亦称犯罪助成过失,简称助成过失,是过失地帮助他人构成故意或过失犯罪行为,也就是助成他人故意或过失犯罪行为。即他人本可以不构成犯罪,或不构成被助成该犯罪,由于助成者过失帮助,...

  • 标签: 犯罪的过失 被害人 助成过失 过失行为 危害结果 故意犯罪
  • 简介:量刑权属德沃金言下弱自由裁量权,具有实现个案事实与刑法规范无缝对接彰显社会正义与保护人权价值。量刑虽是一项具有浓郁能动司法色彩活动,但量刑权行使却不能简单基于正当、合理名义。而是首先应遵循一套实体规则,这个实体规则以责任刑法为价值基础,背靠法律人经验,思维步骤符合认知规律且历经实践检验;同时为确保实体规则得以一体遵循,还须设置和运行量刑程序,最终促使法官判罚说理,重树司法信度和效度。

  • 标签: 量刑权 量刑思维规则 互动式制约 判罚说理
  • 简介:犯罪主观要件证明,作为一个程序法与实体法交错问题,长久以来被学界所忽视。犯罪主观要件证明虽然很多可以借助推理、推论来完成,但在一些疑难案件中控方却很难完成,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推定。推定通过直接认定事实,可以节省证明成本,并减轻控方证明责任。刑事实体法上对于犯罪主观要件规定,应当考虑到证明难度设立一些必要推定,同时规定一些要求被告人承担部分证明责任情形,以利于程序法上公平而合理地完成证明任务。

  • 标签: 犯罪主观要件 证明 推理 推论 推定 证明责任
  • 简介:徇私舞弊罪修改完善冯军徇私舞弊犯罪是一种与职务相关渎职犯罪。也是一种典型腐败,从严惩治这类犯罪,不仅是反腐败工作重点,也是法纪检察工作难点。为了推动对该类犯罪查办工作,笔者试对修订前、后刑法关于徇私舞弊犯罪规定之不同作一分析。一、法条增多...

  • 标签: 徇私舞弊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新刑法 司法工作人员 行政执法人员 刑法规定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该法第一百三十一条又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同时该法在第一百三十五条还明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执行法律。这就从宪法角度明确了人民检察院职责和履行刑事检察职责方式。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治国,就离不开法律监督,尤其是要对诉讼活动中执法行为加强监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基本职能就是通过自身执法活动来监督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遵守和执行法律,确保国家法律能准确有效地得以统一实施。刑事检察监督作为检察监督中最突出内容在整个检察监督体系中具有明显可操作性和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结合司法实践从刑事检察监督地位、履行刑事检察监督职能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进行简要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也就是说,整个刑事诉讼活动都是刑事检察监督...

  • 标签: 法律意义 监督法律 试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