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在库恩“范式”理论发展,“类比”对于塑形知识范式基本作用被越来越多地强调。与此相应,亚里士多德亦将“类比”作为认识得以形成和扩展基本方法。正是凭借对“人间”领域中较熟悉事物观察,亚里士多德才得以形成对“天”进行论说概念基础。正因如此,亚式物理学那些诸多不同于现代物理学特质,似都可以通过这种独特类比模式得到说明。

  • 标签: 范式 类比 运动 原因 人间
  • 简介: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关于异化讨论四个不同面向,即社会、审美、心理以及伦理维度。基于以上对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本文指出:就道德问题而言,青年马克思观点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主奴关系部分所表达观点具有很强亲缘性,并且触及了承认政治问题。最后,本文指出了青年马克思观点特别是在当下关于分配正义政治与身份认同政治之争背景中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 标签: 异化 青年马克思 承认 伦理
  • 简介:柏拉图《泰阿泰德》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试图探究"知识本性",即所谓"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德"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德在探问"知识"途中领悟一种政治性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德》提供了纲领性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灵魂学"所探问"知识",究竟具有怎样整全面相。

  • 标签: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泰阿泰德 麦加拉学派 知识
  • 简介: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是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一对矛盾,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再加超越和提升结果。这一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两大精神要素逻各斯和努斯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非理性。西方哲学非理性是由理性努斯发展出来,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一,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 标签: 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逻各斯 努斯 迷狂 柏拉图
  • 简介:浪漫反讽与马克思反讽虽然都共同体现着一种强烈主体性,但马克思反讽不是审美反讽,而是实践反讽。这种反讽虽然告别了意识内在性,却仍然明显保留着另一种内在性——价值内在性。由此,应该防止日益兴盛把马克思实证主义化和世俗主义化倾向。

  • 标签: 主体性 反讽 内在性 价值内在性
  • 简介:哲人多种面相是其政治哲学之所以复杂深层原因,该文以孔子与《论语》四类人关系为线索,通过分析孔子对四类人看法以及自己与他们关系定位,旨在呈现孔子在其中所表现出来多重面相,并由此进而把握孔子式哲人与政治关系。

  • 标签: 哲人 孔子 政治哲学
  • 简介:《通过孔子而思》是郝大维与安乐哲较早期著作,作者基于对中国哲学“情境本体论”判断,以概念关联建构方式,将“义”置于孔子思想核心地位,阐发孔子思想创新性,并将孔子教育方式定义为“唤起式教育”。其诠释逻辑理路有哲学思考魅力,也面临诸多质疑“义”在孔子思想是否为核心概念?创新性是否为孔子思想最重要特性?创造性诠释限度与意义何在?美国汉学家诠释为我们理解儒学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思考。

  • 标签: 安乐哲 创新 唤起式教育
  • 简介:《论身体各部分功能》是盖伦医学生理学方面的代表作。盖伦医学思想价值除了体现在古代医学史意义上,还体现在古典文教传统意义上。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身体各部分功能》3.2.6—3.2.13解读,把古希腊罗马医学放回到它赖以产生和存在文化背景,展现对身体认识和治疗在灵魂教化活动位置和作用。

  • 标签: 盖伦 身体 灵魂 医疗 教化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罗茨纳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克罗茨纳赫时期”作品。对两者关系讨论构成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苏联学者尼拉宾“交叉说”,即《克罗茨纳赫笔记》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推论,即《克罗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基础上,本文提出《克罗茨纳赫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 标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克罗茨纳赫笔记》 《论犹太人问题》
  • 简介:《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原始记录。在这一笔记,马克思在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在货币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克服了“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缺陷,形成了自己独特货币理论。其次,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形成了狭义再生产、广义再生产和日常意识再生产三个理论层次建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基本构型。再次,在危机理论上,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界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内在根源,初步建构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 标签: 《伦敦笔记》 货币理论 社会再生产 危机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出版历史概述以及对MEGAI和MEGA2编辑出版过程以严格学术标准对语文学和文本学原则坚持与创新探讨,试图阐明MEGA引导原则,并且举例说明MEGA2编辑出版工作对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术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历史定位和智力语境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摘要为译者所补充——编者注)

  • 标签: MEGA2 版本语文学 马克思 恩格斯
  • 简介:学界在阐释马克思社会历史演进观时经常随意使用“形态”和“阶段”。通过追溯和分析马克思在《大纲》等文本关于社会历史演进问题经典表述之原文、英译文和中译文,可以看到“形态”和“阶段”混用不仅是一个由马克思自己文法疏忽引起翻译问题,更是一个理解问题。澄清混乱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马克思是用“形态”表示人类史前史阶段诸种社会形态,诸形态有其实质上一致,即它们都是人类不自由社会。相反,马克思是用“阶段”表示人类社会发生了质飞跃,进入了真正自由的人类历史时期。在这一尚未被辨明区别的基础上,马克思有关思想可以呈现为更明晰有序格局,即人类社会可以有各种不同形态,但以自由为尺度,却只有两大阶段。“形态”与“阶段”之准确区分也为人们理解社会历史演进多样性留下了广阔空间。

  • 标签: 社会历史演进 形态 FORM 阶段 Stufe 翻译
  • 简介:在《算术基础》,弗雷格追溯了数学表达式之不变逻辑基础同时,清理了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心理主义。但心理主义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在蒯因那里得到复兴,而且蒯因还基于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否定了弗雷格对数学基础探寻。本文试图借由解读弗雷格和蒯因文本,展示数学哲学基础主义与心理主义之争,并借由弗雷格文本对蒯因心理主义做出回应。

  • 标签: 基础主义 心理主义 分析性 整体论
  • 简介:萨特存在主义是在笛卡尔视角世俗存在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道集笛卡尔传统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念于一身。人在世,从提问开始。提问产生虚无和否定,人是对自己采取否定态度存在,是自为存在。

  • 标签: 存在 虚无 否定性 自在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十月革命"实践得到检验。因而,在共产主义革命话语体系下,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主体。中国由于现代产业未发达,产业工人人数少,无产阶级革命只有转入人数众多农村,依靠农民继续进行。但是,转入农村后,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政治话语上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而在实际又不得不依靠农民冲突,本文尝试理清这一冲突。

  • 标签: 中国革命 工人阶级 农民群众 话语
  • 简介:如果我们愿意在阅读与《孟子》相逢,我们就应该立志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从道德理想主义层面看,《孟子》要求我们“证性善”,确立人之为人性善之本;期盼我们“恶乡愿”,拒斥八面玲珑伪善之方。从文化守成主义层面看,《孟子》呼唤我们“友古人”,经由对优秀文化传统回想而求证本根之源;促使我们“辟邪说”。通过对异端邪说批驳而澄清智慧之旅。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才会是一个大写的人。无论对于针砭欲望横流的当下世态,还是对于建构人皆尧舜未来愿景,这种人格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都是不可低估

  • 标签: 《孟子》 证性善 恶乡愿 友古人 辟邪说 大写的人
  • 简介:本文尝试从现象学生活世界观点出发,对黑格尔之'感性确定性分析'动作性词语作一个解释学解读工作,以便发掘出黑格尔辩证法之中介游戏或者间接同一性机制所以可能发生动态源初'地带'.

  • 标签: 动作 意谓 中介 否定 之间
  • 简介: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取径,在王塘南思想,主要有以心证仁、以良知而非情识证性体、以"外"证"内外中道之体"等具体形态。其中,以心证仁体现了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别于程朱以超越证内在基本理路;良知情识之别,是江右王门之特色所在;而以"外"证"内外中道之体"是王塘南本人基于江右、融会浙中义理创发。

  • 标签: 王门 以内在证超越 孟子观 王塘南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另一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