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恰切理解命运在人世中角色,事关政治智慧。《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潜在统治者遇到不幸时,应如何面对。通过展现哈姆雷特对命运两种错误看法,莎士比亚显示了与古典哲人一致:个人不幸不应归咎于命运或神,而应归因于自己天性和选择。哈姆雷特与荷马史诗和戏剧联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错误理解命运原因。尽管哈姆雷特对命运看法类似于马基雅维利,但他矢志不渝地追求正义,则显示了他与马基雅维利差异。

  • 标签: 哈姆雷特 命运 天意 马基雅维利
  • 简介:假定一个人严肃地对待哲学,那么任何试图比较卡尔·雅斯贝尔斯与马丁·海德格尔作法都难免显得十分可疑。也许,甚至将比较方法列入哲学工具之标准目录也显得可疑,但是,那些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们却常为这种方法所提供巨大解释收益而辩护。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某个思想家计划诸因素和契机基本上是陌生而不可接近,但是,至少其中能被掌握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使用比较方法富有成效地让渡给我们

  • 标签: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傲慢 思维 批判 比较方法
  • 简介: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分析,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本质矛盾中,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因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而反过来,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包括海德格尔在内。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无言”和沉默的话,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命运。

  • 标签: 西方 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存在
  • 简介:在"生命"反抗"形式"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内在"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精神途径,就是将"灵魂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形而上学宗教性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关键。

  • 标签: 内在形式 外在超验对象 宗教性 灵魂的宗教性存在 形而上学价值
  • 简介:亚当·斯密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观点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物关系”遮蔽了现实“人关系”.马克思在《1/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关系”背后“人与人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自由自觉本性现实运动.

  • 标签: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
  • 简介:当前对于康德美学第一契机中两个关键词“兴趣”与“实存”误读源于脱离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康德哲学中,带有兴趣愉悦感都与行为理由联系在一起,任何实践活动都是要把欲求对象变成一个直观经验对象,反之,不带任何兴趣审美的愉悦感与行为理由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愉悦感产生在于想像力能够超出对象“实存”创造出具有某种普遍性、与知性之机能协调一致“形式”。

  • 标签: “兴趣” “实存” “形式”
  • 简介: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全局怀疑论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实在论;3.关于知识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而葛梯尔问题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定义是有缺陷,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 标签: 知识 葛梯尔问题 内在主义 不可错论 实在论
  • 简介:作为现代国家一种普遍政体形式,民主政制已获得世界性的话语霸权。回溯民国初创之时,虽对具体实施何种政制争论不休,但新生共和国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却几乎系于民主政制。对此,梁漱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展开思考,即从承认旁人、平等、讲理、尊重多数、尊重个人自由等方面解读民主,把民主视为一种精神倾向。他认为民主没有放之四海绝对标准,只有实现程度差异,中国民治未成,主要因理与势两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因此,梁漱溟主张个人既要积极参与团体组织,又要服从贤智者领导而非西洋民主多数决定,认为这能调和人治与法治对立,称之为"多数政治的人治"或"人治多数政治"。由此,他强调落实此种理想,需要政教合一制度,由贤智者领导众人完善自己生命,实现人生向上进步。本文将从普遍参与与取决多数、真理与政治、理性与制度、权归于一与权力分立等方面对其民主思想做系统检讨。

  • 标签: 人治的多数政治 民主 政教合一
  • 简介:启蒙世纪欧洲,一半是光明,一半是忧郁;前者表现为理性哲学和科学,后者则是非理性情感,即历史通称古典浪漫主义,我们也称它为心情哲学。但是,在国内关于启蒙世纪研究中,“光明”遮蔽了“忧郁”,后者价值在性质上是哲学。随着启蒙世纪淡去,“忧郁”价值反而越来越凸现出来,它成为理解当代欧洲大陆哲学一条重要但是还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线索。

  • 标签: 启蒙世纪 欧洲 古典浪漫主义 心情哲学 精神 理性
  • 简介:<正>认识和掌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思想文化观念转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是很有帮助。提出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不是今天事,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可是至今总体效果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复杂、多方面的原因,主要

  • 标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思想文化观念 观念的转变 社会主义现代化 集约型 粗放型
  • 简介: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对概念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同义词。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虽然作为翻译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从诠释学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呼应和补充:语词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理解与解释。

  • 标签: 诠释 诠释学 理解 解释
  • 简介:<正>领导内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怎样才能实现它们之间统一?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不仅对领导科学研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各级领导者工作具有实际意义。对“领导”概念含义问题,在已出版领导科学著作中,提法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应该把领导理解为权、责、服务三者统一比较确切。

  • 标签: 领导者 正确理解 领导科学 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社会
  • 简介:<正>领导者也就是决策者,领导工作最高责任在于作出正确决策。领导者要想做到准确、科学地作出决策,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科学决策方法,而要掌握科学决策方法,又必须弄清领导与决策关系。本文从下面的四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看法。

  • 标签: 现代领导者 科学决策 决策者 领导工作 领导艺术 决策科学化
  • 简介:"恰当地提出问题"对于哲学甚至比对于科学更为重要,它体现出哲学活动特殊性质.提问开放新视域,使我们超出习见,进入思考和对话.着重于提出问题而非构造理论,在今天可以被视为一种研究哲学方式.当今时代给我们提出了大量需要研究课题,也要求我们能够提出自己问题.另一方面,20世纪哲学自我批判,不仅使哲学一些基本范畴被重新审视,它探索方式乃至其功能与合法性根据也受到质询.对问题研究已成为把握时代和探索哲学发展途径入手处.

  • 标签: 问题研究 提出问题 建构体系
  • 简介:哲学作为“思想思想”之认识论定位,表明它具有强烈反思性,亦构成了它超验性。哲学反思与超验思想特质,由哲学之认识对象及其与对象本质关系所规定,亦由哲学之穷是究理至上性思维使命与中介性递进过程所规定。它们是哲学之谓重要思想理据。

  • 标签: 哲学 反思 超验 机理
  • 简介:<正>新近推出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之一——《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一书,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及落实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将起一定作用,其意义深远。反腐保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任何阶级社会都有腐败现象,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也如此。我认为反腐保廉关键是治本。

  • 标签: 反腐保廉 精神文明建设 腐败现象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
  • 简介:次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logic)这一术语主要含义是指,在新逻辑中当矛盾律有效性被削弱之后,仍要保持一种次于经典逻辑协调性。一般来讲,一个次协调逻辑系统应具备两个条件:1、不协调性,即A和?A部是系统定理;2、不是过完备(over—complete),即并非系统内每一公式都是它定理。由于次协调逻辑体系允许有意义、有价值矛盾进入形式系统,并否认矛盾律普遍性,因此它与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都有密切联系。自从1963年巴西逻辑学家达科斯塔创立这门学科以来,已吸引了大批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最近几年又引起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者极大关注,现已成为国际逻辑学界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出现将使人们对逻辑科学产生新理解。在我国,对次协调逻辑研究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译自巴西逻辑学家阿鲁达(A.I.Arruda)《次协调逻辑历史发展若干问题》(‘Aspestsof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paraconsistentlogic’)一文第二部分,它详细介绍了次协调逻辑发展历史渊源,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这种新逻辑将有很大帮助。

  • 标签: 次协调逻辑 逻辑学家 逻辑体系 矛盾律 逻辑系统 经典逻辑
  • 简介:该文关注“曾经”与“承诺”-复仇”与“拯救”如何相关特别是如何转换“记忆政治”。问题背景是苦难:作为存在论或现象着生活世界基本事实,它是人类唯一可以普遍面对神、面对政治“救赎地”,而不是“弥撒”中可以流逝将来时。或在“复仇”中永远走不出过去时。这里重要是记忆形式时间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因而“曾经”不是无生命力过去压力(如尼采所批判和本雅明所清理);也不是简单转化为复仇有生命力权力意志即强权政治(如尼采所一厢情愿);而是走出复仇拯救——即走出过去时——“记忆”中“曾经”“承诺”。但事实上。它已不能由西方文化特质独立承担了。

  • 标签: 曾经-承诺 记忆 复仇-拯救
  • 简介:儒家伦理是否自律,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但结论却莫衷一是。该文通过比较儒家伦理中所体现自主性因素和西方哲学中“自律”概念,认为学者们分歧主要在于对西方哲学中“自律”概念两个构成因素不同侧重。儒家伦理中不存在作为个人权利基础“自律”,但在作为道德理想意义上则的确可说是“自律”。儒家“自律”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接近自然主义的人观念。

  • 标签: 自律 儒家伦理 儒家道德理想
  • 简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心在柏林,当时聚集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思想家,其中就有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从某种意义上说,施莱尔马赫思想最初就是在柏林浪漫派精神土壤中孕育而生。正是在柏林浪漫派深刻影响下,施莱尔马赫完成了早期精神成长和精神蜕变历程。如果说与柏林浪漫派相遇是初次邂逅,那么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亲密交往则是施莱尔马赫真正加入柏林浪漫派圈子标志。如果说《独白》一书是对自己早期曾浸淫其中柏林浪漫派精神深刻回忆与深入反思,那么《论宗教》发表则标志着施莱尔马赫精神世界一次重大蜕变。

  • 标签: 浪漫主义 施莱尔马赫 柏林浪漫派 弗·施莱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