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角膜先天性异常包括角膜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先天性异常以及一些其他先天性疾病。目的讨论角膜先天性异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角膜先天性异常的治疗手段有矫正法、手术治疗等,情况不严重的可以不用采取治疗手段,

  • 标签: 角膜先天性异常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病毒性角膜炎的分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与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治疗方案及原则为抑制病毒复制,防止复发,减少瘢痕形成;钱币状角膜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角膜炎期可试用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角膜浸润,缩短病程。

  • 标签:
  • 简介: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感染性角膜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了我国角膜盲的首要病因。为了提早干预该疾病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增加有效治疗手段和提高治疗效果,眼科医师应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本文将对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进行概述。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发病机制 综述
  • 简介:摘要角膜塑形术是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眼睑对塑形镜片产生的机械压力和塑形镜片下泪液产生的液压效应对角膜曲率或形态进行重塑,达到矫正屈光不正和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泪膜是结膜囊中均匀分布的薄层液体,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从而对角膜塑形术造成影响。本文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旨在梳理和探讨泪膜稳态对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塑形效果、配戴安全性和视觉质量等方面的影响,阐明泪膜稳态对角膜塑形术的重要性,为临床开展工作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角膜塑形术 眼泪 视敏度
  • 简介:摘要表层点状角膜病变是临床常见的角膜上皮和浅基质层异常。临床引起表层点状角膜病变的原发疾病众多,因此本文提出对原发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是表层点状角膜病变诊疗中的关键环节。同时,本文指出由于表层点状角膜病变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力求采用正确的诊断思路,结合病史以及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和其他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充分鉴别,正确判断原发疾病,以便为确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角膜疾病 诊断,鉴别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共焦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扩张性角膜疾病,表现为中央或颞下侧角膜局部变薄扩张呈圆锥状隆起。研究显示其发病与体内组织蛋白、酶、免疫功能、遗传基因等的改变相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以性激素为代表的多种激素已被发现对于圆锥角膜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综述旨在总结分析激素对圆锥角膜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探求激素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可能作用,以期发现圆锥角膜治疗中的新靶点,为临床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圆锥角膜 激素类 胶原
  • 简介:摘要人角膜基质细胞(HCSCs)是一类呈静息状态的神经嵴间充质细胞,是负责分泌基质的高度特化的透明组织,在维持角膜透明度和人眼正常视觉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角膜基质细胞呈静息状态并表现为扁平、树突状,在角膜受到创伤刺激后被激活,激活状态的人角膜基质细胞(HCK)向修复表型转变,发生凋亡或向角膜成纤维细胞表型和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HCSCs的表型转化与人角膜损伤修复过程所引起的瘢痕组织形成以及角膜透明度降低等方面具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HCSCs的3种表型、表型标志物、表型间转化以及体外转化的机制进行综述,发现通过干预HCK向纤维化表型转化过程及TGF-β/Smad等相关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角膜纤维化。因此,深入研究HCSCs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干预角膜瘢痕形成的调控机制,有助于临床防治患者角膜纤维化和角膜术后混浊。

  • 标签: 人角膜基质细胞 细胞表型 体外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绷带式角膜接触镜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滴眼液治疗纹眼线术中致角膜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文眼线所致角膜外伤140例(224眼)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114眼)和对照组70例(110眼)。观察组为伤后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联合rb-bFGF滴眼液,对照组涂rb-bFGF眼用凝胶,治疗后随访1个月。分析两组角膜愈合情况,角膜荧光染色(FL)、泪液分泌试验(Slt)、泪膜破裂时间(BUT)、眼疼痛值改善等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角膜上皮损伤情况、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及疼痛均有明显改善(P<0.001)。并且随访1、3及7 d角膜上皮修复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15.93、13.51及11.28,P=0.010、0.020及0.030); SI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0.68、0.72、0.71及0.75,P=0.690、0.722、0.679、0.701及0.631);BUT在治疗后1、3及7 d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0.64、0.73及0.87,P=0.042、0.035及0.028);观察组疼痛值评分在治疗后1、3及7 d明显低于对照组(t=8.13、7.11及6.54,P=0.028、0.041及0.048)。治疗后15及30 d,FL、疼痛值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情况、BU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绷带式角膜接触镜联合rb-bFGF滴眼液治疗文眼线所致角膜外伤效果良好。

  • 标签: 外伤,角膜 文眼线 接触镜,角膜,绷带式 因子,生长,成纤维细胞,碱性,牛,重组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角膜上皮损伤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上皮功能与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角膜上皮细胞层部分或全层缺失。干眼是角膜上皮损伤的常见原因,也是角膜上皮损伤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主要原因。我国研究者强调泪膜稳定性的改变是干眼发病的核心机制,这也提示我们改善泪膜稳定性在干眼及其相关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中的重要性。目前临床上应用眼表润滑剂补充泪液中水液、黏蛋白、脂质等成分,同时应用抗炎药物以提高泪膜稳定性。当眼表微环境存在异常或损伤时,其角膜上皮损伤位点积聚的生长因子满足不了损伤快速修复的需要,需要及时局部补充外源性生长因子,促进损伤愈合。本文从眼表润滑剂、抗炎治疗、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几个方面就干眼相关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进行综述。

  • 标签: 干眼 角膜上皮损伤 泪膜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近视人群的情况。方法对2017年9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528例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528例中男性(369例)比女性(159例)多,年龄20岁以下最多,占41.86%;职业以学生最多,占54.92%;手术目的以体检(49.65%)及升学(31.25%)为主,手术方式以全飞秒激光(占71.59%)为主流术式。结论影响我院近视人群选择角膜屈光手术的重要社会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职业与手术目的,术式选择则倾向于最新术式。

  • 标签: 角膜屈光手术 近视人群 社会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当前我国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之一。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真菌药物,然而真正对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特异性疗效的药物并不多,近年来我院门诊采用清创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真菌性角膜溃疡 无痛碘 红汞 甲紫
  • 简介:摘要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imbal niche cell,LN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来自于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且具有血管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多能干细胞。LNC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潜能。体外实验发现,LNC在三维立体培养环境中可以维持角膜缘干细胞的特性;动物实验发现,LNC可以预防和治疗碱烧伤所致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NC还可以促进角膜基质的无瘢痕修复,减少修复过程中的新生血管化,提示其可以重建角膜基质。因此,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角膜基质损伤等疾病的治疗中,LNC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细胞。(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28-231)

  • 标签: 角膜缘微环境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纽卡斯尔大学组织工程学教授车康恩领导的团队在近日出版的《实验性眼研究》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将健康人士捐赠的眼角膜干细胞(眼角膜基质细胞)与藻酸盐、胶原蛋白混合,制造出一种能用于3D打印的“生物墨水”,随后使用一台3D打印机,将生物墨水成功挤压成同心圆。

  • 标签: 打印机 角膜 3D 人类 组织工程学 胶原蛋白
  • 简介:角膜热成形术作为治疗圆锥角膜和远视的手术方法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早在100+a前就用于动物实验,近30+a来,随着对热源研究的进展,角膜热成形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一种以射频能量为热源的传导性角膜成形术被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远视、散光、老视,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综述如下.

  • 标签: 角膜热成形术 圆锥角膜 远视 屈光度 激光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真菌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对39例(39眼)角膜真菌病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或刮除,溃疡面用5%碘酊及达克宁霜烧灼,0.2%氟康唑结膜下注射及静滴,氟康唑及贝复舒点眼,阿托品液点眼,口服消炎痛,维生素及乙酰唑胺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29例临床治愈,3例好转,3例角膜白斑形成,2例角膜穿孔合并真菌性眼内炎行眼内容摘除术,2例转院行穿角膜移植术。结论结合病情应用综合疗法治疗角膜真菌病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治愈率。

  • 标签: 角膜真菌病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角膜新生血管可继发于多种眼部疾病,是影响角膜透明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小RNA(microRNA, miRNA)与病理性角膜新生血管密切相关,可通过调控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和信号传导途径影响角膜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miRNA包括miR-184、miR-204,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miRNA包括miR-126、miR-132、miR-21和miR-27a/b。调控这些miRNA有望成为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法。对促进角膜血管新生的miRNA,可使用反义miRNA寡核苷酸antagomir抑制内源性miRNA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92-196)

  • 标签: 微小RNA 角膜新生血管 基因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