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总结用药经验,为临床更为合理的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5年我院出现的60例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性质与类型、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和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情况。结果60例ADR中,男性共45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为1.81;口服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有41例,占68.33%;静脉滴注16例,占26.67%;抗精神病药引起ADR居首位,有29例,占48.33%;其次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有17例,占28.33%;抗结核药、抗病毒药引起的ADR各为6例,占10%;临床表现以神经-精神系统损害最多。结论持续加强ADR监测工作与收集,药剂科注意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主动上报的积极性,对保证用药的安全与合理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给药途径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170-02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及其规律,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从患者情况、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某院2013年-2014年收集上报的216例ADR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216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居首位,占54.16%;引发ADR的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94.91%;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占35.27%;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71.86%。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回顾分析
  • 简介:目的:介绍临床药师参与肾内科药品不良反应(ADRs)疑难病例处置的体会。方法:对临床药师工作中遇到的部分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临床药师对3例难判断的ADRs的处置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且获得较好的效果。结论:药师参与临床ADRs的处置,有助于提高ADRs处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药源性疾病和ADRs的危害。

  • 标签: 药学服务 临床药师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疑难病例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08年收集的132例ADR报告,分别从上报科室、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32例ADR涉及的药品有51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91例,68.94%);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34例,37.3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8例,74.24%);ADR出现在用药2h内66例(50.00%);严重的ADR有6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其次为消化系统(17.28%)及神经系统损害(15.72%)。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报告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4例ADR报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64例ADR病例中,中老年的患者较多(77.45%);构成比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0.24%);164例ADR共涉及46种药品,其中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29.8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常见(占40.4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给药途径有关;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处理;并加强ADR的上报及宣传,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提供保障。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影响。方法:病例样本是我院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以及加强医院药物管理的有效对策。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消化科收治的50例患者为对象,对其用药问题展开分析,并对加强医院药物管理的方法进行探讨。结果:管理前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0%;管理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前总有效率60.00%;管理后总有效率90.00%,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医院药物管理,可进一步提升药物管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药品 不良反应 医院药物 管理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了解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21年上报的10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2021年上报的1098例ADR中,涉及13种给药途径,24种药物剂型;最主要的发生途径为静脉给药;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结论ADR发生与年龄、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医务工作者应重视ADR的监测,针对其出现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ADR,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药物涌入了我国的医药市场。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并非少见,这种使用方法会极大地损害人类健康,而且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不但会影响病人的治疗和预后,还会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从而影响病情的恢复。所以,有必要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报告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提高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本文就将具体探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预防方案分析的进展。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分析 预防方案 分析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药品配发过程中实施药师干预,以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用药指导模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50例患者实施常规用药指导干预;观察组中50例患者在药品配发过程中实施以药师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干预。对比两组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纠纷事件情况、用药依从性、对用药指导干预模式的满意度、用药时间。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纠纷事件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用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对用药指导干预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 在药品配发过程中实施以药师为中心的用药指导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用药时间,降低纠纷事件发生率,使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得到同步提升。

  • 标签: 药品 配发 以药师为中心 用药指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院2016~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通过国家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703例报告所涉及的患者基本情况、报告类型、给药途径、药品分类、转归、严重ADR累及器官及系统和临床表现等情况。结果内科上报例数略多于外科,报告人以医生为主,99%的报告来自住院部。女性略多于男性,50~59岁的占比最高。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占比最高。涉及20个药品类别,抗感染药占比最高。严重不良反应占24%,新的不良反应占5.55%。累及器官及系统17个,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比最大。结论 儿童及老年人是ADR 的易发人群,应着重关注抗感染药物,尽量减少静脉滴注给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年度报告  合理用药
  • 简介:【摘 要】目的:本文进一步探究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2100例,按盲选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50例)。结果:统计研究表明,通过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观察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降低作用,进而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应用效果显著,价值良好,对此建议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药师 药学服务 药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 要:药品不良反应会为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近几年,临床针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问题提高重视度。抗精神病药品一般包含抗狂躁药物、精神分裂症药物、抗抑郁药物及抗焦虑药物等。镇静、催眠、麻痹药物均与精神疾病的防治具备密切联系,需要将此类药物有效归纳在抗精神病药物范围当中。近几年,抗精神病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因此,需要临床合理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本次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患者临床用药治疗安全性提供参考。

  • 标签: 抗精神病 不良反应 药品 焦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在整个医疗、诊断工作中,药品重要性愈发突出,使用药品后可以有效缓解患病人员的症状,但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风险,为了监测、管理不良反应风险,本文主要围绕监控体系的创建和管理展开,基于药品不良反应,概述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及形成的影响,针对体系构建、运行展开深层分析,完善药品管理工作。

  • 标签: 监测体系 用药安全 监控方案 医疗机构 运行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药品不良反应实例探索社区医院用药警戒模式效果。方法:以2023年1月间社区医院出现药品不良反应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探索社区医院用药警戒模式。结果:警戒后在用药警戒、用药安全、管理效果、患者满意度评分为4.65±0.32、7.11±0.95、8.11±0.73、8.54±0.43,优于警戒前8.98±0.34、9.31±0.71、9.67±0.25              、9.56±0.32。结论:基于药品不良反应实例探索社区医院用药警戒模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根据现有的社区医院用药管理制度实现有效的优化,建立用药警戒知识体系,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综合性的保障社区医院用药管理的质量,强化用药安全,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社区医院 用药警戒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现状、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在药物警戒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地位和责任、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以及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制度等的研究,强调《药品管理法》应明确药品评价技术机构的法律地位、强化药品生产企业的法律责任、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制度,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 标签: 药物警戒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管理法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徐州地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为促进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徐州地区12家医疗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医疗机构均建立了监测报告制度并配备联络员;6家医疗机构有明确的临床监测员,占50%;5家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开展定期的宣传或培训,占41.67%;2家医疗机构将报告工作纳入科室目标考核,占16.67%;6家医疗机构落实奖惩制度,占50%;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为27.05%;随机抽取报告进行质量评价真实性为99.10%,规范性72.58%,完整性84.49%;一般的报告及时率为97.61%,新的、严重的报告及时率为90.06%。结论徐州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尚存在不足,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

  • 标签: 医疗机构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使用PDCA循环管理前后ADR报告,分析ADR监测问题,评价2020年的改进效果。结果 PDCA循环实施前,ADR总例次102,医师上报率16.67%,护士上报率28.43%,药师上报率29.41%,调剂药师上报率25.49%。实施后ADR总例次202,医师上报率27.23%、药师上报率41.09%、护士上报率与调剂药师上报率均为15.84%(P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药品不良反应 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