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焦作市18286例无偿献血的血型初筛结果进行复检确认,结合现场调查,进行原因追踪。结果有12例初筛血型定型错误。造成错误的主要因素有环境温度、试剂效价、方法局限、技术水平和无偿献血本身状况等。结论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技术检测水平有利于血型的正确鉴定。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型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以血站献血为研究样本,验证优质护理对采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及价值。方法:筛选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血站献血23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单双数分组原理为分组考量,均分成两组,即研究组(优质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后对两组献血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并引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结果变化。结果: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低、护理满意度数据显高、血液报废率下降,组间P值显示<0.05标准,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站献血采纳优质护理护理后,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血液报废率显著下降,可行性明显,建议血站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血站献血者 不良反应 血液报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输血医学科采血人员才采血过程中对献血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在我院进行无偿献血的志愿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献血分为了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献血进行常规的采血护理,试验组献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在献血的焦虑评分上,试验组的焦虑评分为(30.24±1.35),对照组的焦虑评分为(38.17±1.46),试验组献血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献血者 心理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献血ALT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重要性。方法 随机选择我站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两个采血点共600名无偿献血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献血初筛检验项目不同进行分组,对两组血液的ALT阳性报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ALT阳性报废率为12.6%,研究组ALT阳性报废率为1.67%。研究组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献血血液常规初筛检测中,增加ALT初筛检测,可以降低血液报废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保障血液采集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血站 献血者 初筛检验 血液检测 重要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标本核酸检测(NAT)在湘西地区血液筛查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湘西地区 2017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的 70023 例献血标本 采用万泰核酸检测系统进行 HBV DNA/HCV RNA/HIV RNA 三个项目的检测,并对部分酶免(ELISA)阴性、NAT 阳性标本进行复检和追踪或血清学补充实验。结果 2017 年-2020 年万泰核酸检测系统共检测了 70023 例标本,检出 124 例 HBV DNA、1 例 HCV RNA 和 1 例 HIV RNA(酶免与核酸并行检测)。总的 NAT 阳性率为 1.79‰,各年份 NAT 阳性率和拆分阳性率分别为:2017 年 1.37‰和 28.2%,2018 年 2.09‰和 44.1%,2019 年 1.83‰和 32.1%,2020 年 1.83‰和 46.2%,不同年份间NAT 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拆分阳性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血液筛查 核酸检测 ELISA 血液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初次接受机采血小板的献血中运用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试验是2021.09至2022.09在枣庄市中心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200例,以随机信封法均分2组,采血期间分别运用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比对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焦虑情绪状态得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以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利于对献血焦虑情绪进行缓解,同时还能降低其疼痛度,对确保采血工作顺利开展起着积极意义,建议推广。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综合护理 献血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血站无偿献血给予优质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实验时间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内开展,以本血站收录的无偿献血为对象,挑选其中200例采用奇偶数字方法,进行分组,均分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实施优质护理的研究组,对比干预后两组体检疼痛程度、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数据差异。结果:研究组体检疼痛程度(1.41±0.94)低于(3.78±1.19)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评分(38.41±3.67)(39.39±3.74)低于(42.31±4.21)(43.26±4.68)对照组差异P<0.05,且护理满意度数据(98.00%)与(81.00%)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表明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献血疼痛指数,改善献血过程中不良情绪,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优质心理护理 血站无偿献血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无偿献血采取优质心理护理后产生的效果。方法:选择本血站2021年6月份-2022年6月收录的80例无偿献血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组,40例实施基础护理,设定为对照组;40例实施优质心理护理,设定为观察组。分析两组产生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护理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明显降低,(P

  • 标签: 优质心理护理 血站 无偿献血者 护理效果 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血站血液检测中进行献血初筛检验的重要性。方法:本次研究的实施将以两个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将选取在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我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110人作为研究对象,为达成研究目的,探析献血初筛检验的作用,需将110例献血随机分配为两组,对于其中55例,应进行常规血液检验,对于其他55例献血则进行增加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筛查,两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并比较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从检验结果分析可见,观察组、对照组中出现1例、7例血液标本报废情况,报废率分别为1.81%、12.72%,其中观察组的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加强献血初筛检验,有助于降低血液报废率,对提高血站血液检测水平有重要帮助。

  • 标签: 血站 血液检测 献血者 初筛检验 报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血站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90名无偿献血分为观察组(整体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各145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评价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采血操作满意度评分[(94.23±3.25)分]、环境管理满意度评分[(95.06±3.73)分]、信息沟通和教育满意度评分[(92.67±4.19)分]、心理支持满意度评分[(94.35±4.07)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评价献血知识掌握程度,观察组的优良率(97.24%)比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的发生率(1.38)比对照组更低(P<0.05)。评价心理状态,观察组的SAS评分[(38.55±3.68)分]、SDS评分[(39.67±4.07)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血站针对无偿献血进行整体护理干预,能够保障采血过程的安全,获得高质量的血液,同时减轻无偿献血的身心不适感受。

  • 标签: 整体护理干预 血站 无偿献血
  • 简介:【摘要】目的:口服葡萄糖酸钙在预防单采血小板献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5月期间为研究时间范围,把100例单采血小板志愿者列为此次研究对象,此间,结合在捐献血小板期间应用干预措施的不同进行分组,常规组与研究组各50例志愿者。其中,常规组志愿者不予以任何干预措施,对于研究组志愿者,捐献血小板前口服葡萄糖酸钙。比较分析两组志愿者,在捐献血小板期间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探讨采血前口服葡萄糖酸钙在预防捐献血小板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结果:基于口服葡萄糖酸钙的联合应用,研究组志愿者在献血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志愿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单采血小板志愿者献血期间,基于口服葡萄糖酸钙的应用,可有助于整个捐献过程稳定有序进行,降低献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风险因素,以此推进单采血小板的招募采集工作,不断壮大单采血小板捐献队伍,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临床需求。

  • 标签: 口服葡萄糖酸钙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献血期间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血源已成为采供血链条中的重中之重,献血回访制度作为一种对献血的人文关怀纳入到工作程序中,为发展成固定献血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

  • 标签: 献血者回访 操作规程 程序
  • 简介:无偿献血本是令人称道的公益行为,却有部分人群被排除在献血之外。2012年生效的新《献血健康检查要求》明确规定男男性行为禁止献血,此规定是公权力出于安全考虑的审慎,因涉及同性恋群体歧视之嫌而备受争议。为使具体法律条文的设计能够与立法目的相协调,特从医疗安全和人权保护方面对此规定进行制度完善,提高立法决策水平,为医事法的完善提供决策支撑。

  • 标签: 男男性行为 献血 人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本血站在血液初筛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采取质量控制与改进措施、以提升献血服务质量和血液采集后检测合格率。方法采用质量管理PDCA(计划、设计、检查、执行)理念,分析无偿献血血液初筛检测过程的影响因素,制定质量改进计划,针对性地消除影响的程度,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检查监控,提升献血服务能力水平,提高血液采集后检测合格率。结果通过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主动召回108份因初筛试剂特异性不足,易致“错判”的献血;2015—2018年度血液采集后检测合格率平均值达到98.78%。结论血站应高度重视献血血液初筛过程中诸多影响因素,分析不足,加强质量控制,持续改进为献血服务的能力,提高采集血液检测合格率和确保血液安全供应。

  • 标签: 献血者 血液初筛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的ABO血型正反鉴定不一致的原因。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对本站2011年1月~2012年12月新乡地区无偿献血的28例正反不符标本进行检测。结果28例血型鉴定不一致的献血,经过检测,5例正反一致,23例正反不一致,分别为抗体减弱5例,冷凝集8例,ABO以外抗体导致6例,亚型4例。结论分析血型鉴定不一致的原因,通过针对性试验来鉴定献血血型,正确鉴定献血血型,保证临床输血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ABO血型 正反定型不一致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非标示量血液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非标示量血液产生。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本站的《血液采集操作规程》及χ2检验分析。结果131例非标示量中不足量有112例占0.168%,超量有19例占0.029%,非标示量400ml、300ml、200ml及1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中不足量与超量比较χ2=8.79,P<0.05;采血因素有79例占60.31%,献血因素有52例占39.69%。结论非标示量血液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采血的技术水平及质量意识相对薄弱引起,其次为献血原因。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血液采集 非标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