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分析28例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的检查及对照分析。结果28例患者核磁共振扫描发现病灶118个,CT扫描发现病灶34个。结论核磁共振对早期病变、微小病变及脑干、颅底、颅顶的病变显示较CT优越,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脑梗死 CT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通过核磁共振与CT诊断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进行CT和MRI诊断,而后分析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差异。结果在不同部位颅脑损伤与不同血肿检出率上,MRI要高于CT,p<0.05。结论MRI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可以有更高的准确性,其效果比CT更具有优势。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核磁共振 CT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的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各29例,常规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实验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将两组患者的检出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发现,其中实验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MRI技术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操作简便、安全,而且有利于早期诊断并指导临床用药,适合在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核磁共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行核磁共振诊断,实验结束后,分析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核磁共振诊断发现,韧带损伤患者19(31.7%)例,半月板损伤患者17(28.3%)例,软骨及骨质改变患者9(15.0%)例,关节腔积液患者15(25.0%)例,经手术治疗发现,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与临床检查结果基本相同。结论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可取的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诊断结果与手术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核磁共振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特征。方法:收治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 29例,均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有完整的核磁共振检查资料。观察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总结影像学资料特征。结果: 2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共检出梗死灶 36个,主要集中在右侧,呈卵圆形、圆形或条带状,无占位效应。梗死部位多为体部和压部,多合并基底节、额叶、脑干等其他颅内病灶梗死。在 T1W1上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在 T2W1上及轴位自由水抑制上均呈高信号,轴位 eP1序列弥散成像上呈高信号, T2W1矢状位病灶最清晰 ,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边缘强化。结论: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胼胝体梗死,影像学特征明显,易于与其他颅内梗死病变鉴别。

  • 标签: 急性胼胝体梗死 核磁共振 影像学资料,表现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出血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采用CT检查与MRI检查,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检出率方面,MRI达到89.36%,CT检查仅为72.34%,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准确率更高,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MR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并经过手术或者关节镜确诊。对患者的MRI检查结果与手术或关节镜检查结果实施对比分析,评估和分析MRI的诊断价值。结果110例半月板中,MRI结果显示91例半月板损伤,关节镜结果显示93例半月板损伤,MRI的诊出率82.73%与关节镜诊断的诊出率84.55%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就各个等级的诊出率,MRI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RI能够准确诊断膝关节半月板形态,并对其损伤程度做出准确判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临床膝关节半月板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膝关节半月板 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诊断在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观察与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将我院50例腰间盘突出的患者,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取磁共振脊髓造影诊断方法,对照组采取为常规核磁共振诊断方法。结果观察组诊断错误0例,准确25例,诊断准确率100%;对照组诊断错误2例,准确23例,诊断准确率92%。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腰间盘出突出的诊断过程中,磁共振脊髓造影诊断方法更加具有应用价值,其诊断结果更为准确有效。充分满足腰间盘突出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治疗效率,可帮助腰间盘突出患者诊断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诊断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诊断 腰间盘突出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采用传统CT检查和高磁场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准确率。结果核磁共振检查中12例韧带损伤,9例半月板损伤,11例关节腔积液,8例骨质改变,准确率为100.0%,CT检查中10例韧带损伤,7例半月板损伤,9例关节腔积液,7例骨质改变,诊断准确率为82.5%,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高磁场核磁共振检查效果理想,能够提高确诊率,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 标签: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将患者的在仪器上的表现情况进行分级。结果在8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中,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数目为28例,前角损伤的6例,后角损伤的22例;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数目为52例,前角损伤的16例,后角损伤的36例。一级损伤为16例,百分比为20.0%,二级损伤51例,百分比为62.2%,三级损伤13例,百分比为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一般可以清晰看见半月板的形状以及位置和信号的一系列变化,核磁共振能够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提供十分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 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
  • 简介:双四唑肼(HBT)是一种新型富氮含能材料,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HBT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频率和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得到了红外光谱、溶剂效应下的核磁共振谱和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性质。结果显示.优化后的HBT分子中二面角增大,整个分子的对称性降低;HBT分子中碳原子的化学位移与实验结果吻合;标准摩尔焓、热容、熵与温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

  • 标签: 含能材料 密度泛函理论 HBT分子
  • 简介:摘要对于游离离子、细胞内代谢及离子通道的研究,测定生物细胞内的PH值起到的重要作用。细胞内的PH也与部分酶的活性有着紧密的关系。外源基因的转染表达分析这一类细胞内的PH,常用猴肾细胞cos-7做实验检测,为基因的转染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利用31P核磁共振的方法对cos-7细胞内的PH值做测定和分析。

  • 标签: 31P NMRcos-7细胞pH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核磁共振(MRI)和超声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诊断,观察组采用MRI诊断,对两组的影像学特点、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超声检查显示,早期肝癌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及边界模糊不清;晚期肝癌患者低密度病灶、圆形或类圆形,内部血流丰富,边界清晰;肝胆管细胞癌患者回声强弱不一及边界模糊不清。MRI平扫显示T1WI为低信号,T2WI则为不均匀高信号,通过增强扫描发现显示不均匀强化。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77.1%(27/35),显著低于MRI诊断的94.3(33/3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相比于常规超声诊断准确率显著较高,对于原发性肝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核磁共振 超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硬化再生结节(RN)、肝不典型增生结节(DN)、弥漫型肝癌和小肝癌结节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探讨核磁共振(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结节性肝硬化病例MR检查资料,患者行脂肪抑制的T1WI、T2WI、正反相位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DWI)扫描,总结肝内结节的信号特点。结果在常规脂肪抑制下肝硬化结节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多为低信号,增强后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相似或信号稍低;DN在T1WI多为较高信号,T2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癌结节T1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偶有稍高信号,T2WI多为较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强化多为动脉中晚期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强化减退。结论核磁共振可以对大多数RN、DN和小肝癌结节明确诊断和鉴别。

  • 标签: 核磁共振 肝硬化 肝内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观察的对象,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经过MRI诊断韧带损伤31例,有骨质改变16例,半月板损伤36例,关节腔积液13例,均通过临床检查和关节镜以及手术后证实,准确率100%。在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的确诊率很高。结论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是常用检查方法之一,并且属于无创检查方法,可有效帮助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法,还可以显示膝关节组织变化及病理变化,并且准确知晓病变程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 诊断 膝关节损伤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行以CT和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择取10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患者行以CT检查,研究组51例患者行以核磁共振检查,对照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经检查发现,从诊断准确率上来看,研究组为92.16%,对照组为76.47%,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从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上来看,研究组线样征检出率为64.71%、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率为84.31%,单一囊变检出率为100%,对照组线样征检出率为35.29%、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率为52.94%,单一囊变检出率为76.47%,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股骨头坏死患者,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且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也更高,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疾病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法的临床价值。 方法:利用随机分组研究法对我院在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80 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对比组患者( n=40 )采用 CT 扫描诊断,研究组患者( n=40 )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对比两组患者最终诊断结果。 结果:研究组总检出率 100% 高于对比组总检出率 80% ,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组检查阳性率 92.5% ,股骨头关节囊内积液检测率 75% ;对比组检查阳性率 70% ,股骨头关节囊内积液检测率 60% 。 结论: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疾病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法的临床价值显著,与 CT 检测相比核磁共振共振检测法的准确率更高,故临床中推荐使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

  • 标签: 核磁共振 CT 诊断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 MRI )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价值。 方法 选取 2017 年 2 月~ 201 8 年 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70 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35 例患者采取关节镜检测手段,另外 35 例患者采用合成磁共振检测方式来进行检测 。之后对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和分析 MRI 的诊断价值。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诊断后,其检出率为 97.11% ,其中 I 级半月板损伤者 6 例,所占的比例为 17.14% ;Ⅱ级 17 例,所占的比例为 48.57% ,Ⅲ级 11 例,所占的比例为 31.4% 。而关节镜诊断的结果为 I 级半月板损伤者 3 例,所占的比例为 8.57% ;Ⅱ级 6 例,所占的比例为 17.14% ,Ⅲ级 9 例,所占的比例为 25.71% 。两种检测方式对比有明显的差距,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将核磁共振应用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诊断中,能有效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患者临床治疗与预后有着积极作用,值得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中。

  • 标签: 核磁共振 诊断 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