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急、重、危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一个急危病人的抢救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体现在医务人员是否抓住了6分钟黄金抢救时间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cpr)是对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措施。院前急救中就主要体现一个“急”字,时间就是生命,而心肺复苏则是院前急救中的最重要手段。

  • 标签: 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 抢救有效性判断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方式的心肺复苏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用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施以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心肺复苏与非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心肺复苏,对两组患者通气时间、正常呼吸恢复时间、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心肺复苏治疗后通气时间与正常呼吸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比对照组,实验组总体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心肺复苏治疗能够快速让患者通气,使其恢复自主呼吸,并有效提升心肺复苏治疗成功率,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肺复苏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报道32例呼吸停止病人使用双管喉罩(LMA)进行心肺复苏(CPR)的急救体会。观察证实(1)LMA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能快速、有效地通畅气道,在CPR中和“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的紧急情况下可将其用作急救气道装置。(2)LMA可解决由于颈粗短、瘢痕挛缩致张口困难、小口畸形等喉镜不易置入的困难气管插管。(3)LMA既能保证气道通畅,又能主动或被动引流胃内容物,减少了返流、误吸的风险,更好的保护了气道。

  • 标签: 双管喉罩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急诊医学属于综合医学类学科,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从急救观念方面亦或是从急救方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关于心肺复苏的用药治疗近年来也出现了新的理论及观念,本文将着重对心肺复苏治疗中的常用药物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肺复苏 给药途径 药物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急诊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显效11例(36.7%),有效12例(40.0%),无效7例(23.3%),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显效18例(60.0%),有效11例(36.7%),无效1例(3.3%),总有效率为9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胸部不适4例(13.3%),抽搐2例(6.7%),反应迟钝5例(1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7%;观察组胸部不适1例(3.3%),抽搐0例(0),反应迟钝0例(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使用急诊护理干预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预后更好,应在临床中予以推行。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术中动静脉血气分析酸碱平衡改变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用瑞士AVL一945型血气、电解质、血乳酸测定仪测定心肺复苏前后的血乳酸(LAC)血气变化。结果69例心脏停搏患者在复苏早期,动脉血血pH值正常者19例(27.5%);酸中毒50例(72.5%),其中轻度(pH7.25~7.35)31例,重度(pH﹤7.25)38例;其中混合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各27例,呼吸性酸中毒24例,碱中毒18例(26.1%);其中碱中毒患者中pH7.45~7.55者11例,pH﹥7.60者7例,除9例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外,其余9例均系人工通气过度所致,后经调整呼吸机通气参数后迅速改善。因此,CPR早期酸碱失衡的发生率较高,且以混合性酸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结论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平衡失调对复苏成功有密切关系,动态监测患者血气和LAC变化对心肺复苏有一定预警意义。

  • 标签: 心肺复苏 血气分析 乳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有创动脉血压、心电监护下的胸外按压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1—2015年入院后出现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30例有有创动脉血压和心电监护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设定胸外按压目标值1.胸外按压出现规则接近正常的血氧饱和度波形,最好有血氧饱和度值显示(最好在94%以上);2.有创动脉平均动脉压尽量控制在65mmHg以上。在血氧饱和度波形不显示时,以动脉血压为主,参考心电波形。复苏人员胸外按压时同时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波形及有创动脉血压。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根据监护结果进行调整,尽量达到目标值。结果30例患者有18例心肺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60%,最终成活出院5例,出院成活率16.7%。复苏成功率和按压频率相关。30例患者中有18例需120-140次/分的按压频率才能达目标值,最终复苏成功13例;9例需150-200次/分的按压频率才能达到目标值,最终成功3例;而2例只需90-100次/分按压频率就能达到目标值,最终两例均复苏成功。结论心电监护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的胸外按压能够给复苏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按压效果信息,为复苏者调整按压频率和深度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减少了心肺复苏的盲目性,从而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和按压频率及深度有关,如果能以较慢和较浅的胸外按压达到目标值,复苏成功率较高。

  • 标签: 心肺复苏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和深度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心电监护 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监测与护理体会。方法将2013年1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心肺复苏术后的43例患者的临床监测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给予患者初级复苏、严密监测以及精心护理,43例患者中存活的20例,遗留有较为严重并发症5例,放弃治疗出院的6例,死亡的12例。结论通过有效的初级复苏、高级生命支持以及严密的监测和有效周到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降低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作用。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以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急诊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后 患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采用冬眠合剂+全身降温毯降温的亚低温治疗一般3~7d,然后缓慢、平稳地自然复温。要做好低温期间和复温过程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良好1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中血管加压素的应用。方法选入本院2017.6-2018.11收治病患8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血管加压素组,各41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心肺复苏术,血管加压素组则在常规心肺复苏术基础应用血管加压素,对照应用效果。结果血管加压素组病患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中应用血管加压素,可有效缩短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并提高其存活率,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血管加压素 心肺复苏 应用
  • 简介: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了很多。在急诊工作很多年了,遇到需要做心肺复苏的病人,可以说院前的、院内的病例不计其数。病人生死悬于一线,在竭尽全力的同时,我从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因为,作为医生的我,在和生命赛跑的时候总是落后不少。当救护车狂奔赶到现场后,我们每每发现,在焦急的等待时间里,对医疗知识近于无知的家属心急如焚而又手足无措。

  • 标签: 心肺复苏 双手 急诊工作 医疗知识 救护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本研究基础,依据随机法将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以及血气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气指标数值并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观察组血气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显示,观察组显著改善(治疗后),(p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