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基因系尾型同源盒基因(CDX2)在腺性膀胱炎及其癌化中对调控机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37例,通过CDX2处理,分析MAPK/ERK和JAK2/STAT3两条信号通路对CDX2在腺性膀胱炎的调控及癌化作用。结果通过对患者标本进行CDX2处理72 h后,侵袭穿膜细胞数和迁移穿膜细胞数明显高于处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标本进行CDX2处理72 h后,P-STAT3和P-ERK蛋白明显低于处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标本进行CDX2处理72 h后,STAT3、ERK1和ERK2 mRNA转录水平均出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PK/ERK和JAK2/STAT3两条信号通路存在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反转录。而且通过CDX2有效作用,能够激活MAPK/ERK和JAK2/STAT3两条信号通路,抑制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以及癌化。

  • 标签: 膀胱炎 基因, 同源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otch1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基-L-2-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健康6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10±10)g,体质量范围为200~220 g,将大鼠随机分为常规组、DPN组和DAPT组,每组8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DPN组和DAPT组每只按65 mg/kg标准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模型,常规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钠缓冲液。3 d后测尾静脉随机血糖≥16.7 mmol/L证明STZ注射成功,经进一步检测血糖≥16.7 mmol/L并持续至实验结束。糖尿病鼠模型建立后2周予DAPT组大鼠以0.1 mg/(kg·d)的DAPT腹腔注射,连续3 d。检测全部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痛温觉阈值,检测Notch1、Ras同源基因家族激酶(ROCK)1、ROCK2的表达。结果DPN组7 d血糖[(17.63±0.41)mmol/L]、14 d血糖[(17.95±1.22)mmol/L]、30 d血糖[(20.81±3.21)mmol/L]和60 d血糖[(26.08±3.56)mmol/L]高于常规组[(6.35±0.72)mmol/L、(6.33±0.62)mmol/L、(6.05±0.74)mmol/L、(7.54±0.65)mmol/L];DAPT组60 d血糖水平[(21.17±1.44)mmol/L]低于DPN组[(26.08±3.56)mmol/L];DPN组30 d体质量[(217.61±18.35)g]、60 d体质量[(200.75±13.19)g]小于常规组[(308.25±16.72)g、(344.13±15.34)g];DPN组60 d坐骨神经传导速度[(36.25±2.82)s]慢于常规组[(50.25±1.67)s];DAPT组60 d坐骨神经传导速度[(40.63±3.70)m/s]快于DPN组[(36.25±2.82)m/s];DPN组60 d热痛觉阈值[(25.50±1.60)s]高于常规组[(14.13±1.25)s];DAPT组60 d热痛觉阈值[(17.25±1.67)s]低于DPN组[(25.50±1.6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病变髓鞘比例较常规组高,DAPT组病变髓鞘比例较DPN组低;DPN组Notch1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常规组显著升高,DAPT组Notch1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DPN组显著下降;DPN组ROCK1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常规组显著升高,DAPT组ROCK1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DPN组显著下降;DPN组ROCK2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常规组显著升高,DAPT组ROCK2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DPN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1抑制剂DAPT可能通过下调ROCK对DPN产生保护作用。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Notch1 Ras同源基因家族激酶1 Ras同源基因家族激酶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在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3株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和20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EZH2的表达水平。以RPMI8226细胞为代表,采用小干扰RNA(siRNA)沉默EZH2基因,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ZH2沉默后RPMI8226细胞中EZH2的表达水平,RT-qPCR法检测EZH2的mRNA表达水平,确定基因沉默的效果。EZH2沉默组分别设置对照组(Control)、siRNA阴性对照组(siRNA-NC)和EZH2 siRNA组(siRNA-EZH2)。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及凋亡水平,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7(Caspase-3/7)、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用Bonferoni校正的t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3株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EZH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骨髓细胞(分别为0.38±0.08、0.25±0.05、0.22±0.06和0.12±0.03),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EZH2的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人骨髓细胞的水平(4.25±0.85比0.15±0.05)。在EZH2沉默的实验中发现siRNA-EZH2组的细胞活力显著低于Control组细胞(0.02±0.01比0.41±0.01)。siRNA-EZH2组细胞S期的比例为(10.22±3.21)%,显著低于Control组细胞[(52.31±3.33)%,t=16.3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RNA-EZH2组细胞存活率为(49.15±2.11)%,显著低于Control组细胞[(98.22±1.22)%]。siRNA-EZH2组细胞侵袭能力相比Control组显著降低(106.78±5.62比358.63±7.90),且siRNA-EZH2组细胞中Survivin、MMP-2/9的蛋白水平显著低于Control组(分别为0.86±0.12比2.15±0.15、3.61±0.07比1.06±0.02和2.24±0.11比0.47±0.08),Caspase-3/Caspase-7的水平显著高于Control组(分别为2.98±0.03比0.67±0.04和1.96±0.24比0.42±0.02)。结论EZH2在人多发性骨髓瘤中高表达,其作用与增强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抗凋亡、促侵袭有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基因沉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氧蛋白同源物(PXDN)基因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从2019年4月到2019年6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确诊为胃癌的未经过放疗和化疗的手术标本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各10例。通过癌症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与胃癌相关的突变基因,并通过筛选GEO数据库中与胃癌相关的RNA测序数据集(GSE122796)分析突变基因的差异表达状况。收集临床上未经放、化疗的胃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各10例,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XDN在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XDN在4种人胃癌细胞株的表达。构建小干扰RNA沉默PXDN的表达,将培养的细胞随机随机分为NC-SiRNA组(转染阴性对照组)和PXDN-SiRNA组,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法,检测MGC803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变化。此外,Western blot检测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改变。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结果TCGA与GEO数据库显示PXDN是胃癌发病相关的高突变率(15.4%)及显著差异基因[Log2 FC=2.83±0.72,padj=0.031,P<0.05]。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XDN在胃癌组织表达量明显上调[(0.92±0.12)比(0.61±0.09)、(1.65±0.23)比(1.00±0.25),t=12.680、17.5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PXDN在MGC803细胞株表达量较其他细胞株高(F=23.8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沉默PXDN基因可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吸光度(A)值:(0.62±0.05)比(1.05±0.08),t=7.740,P<0.05]、迁移[(41.25±5.67)个比(85.23±4.28)个,t=21.120,P<0.05]、侵袭[(42.47±3.98)个比(86.16±4.19)个,t=20.0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沉默PXDN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12.5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XDN显著促进MGC80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胃癌 过氧蛋白同源物 增殖 迁移和侵袭 Wnt3a/β-连环蛋白
  • 简介:摘要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是晚期前列腺癌中常见的突变类型,其中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会导致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能力受损,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可通过协同致死效应诱导突变肿瘤细胞死亡。PROfound 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可以显著改善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患者的生存,标志着前列腺癌治疗进入基于基因特征检测的靶向、精准和个体化治疗时代。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DNA损伤修复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 同源重组修复
  • 简介:摘要:书法作为汉字的艺术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学校,从教育界到社会、家长、师生、对书法教育都日趋重视,但奈何书法作为一门以文字为载体的抽象线条艺术,练习起来却十分地困难,耗时耗力且成效低微,因此,如何让书法跟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展深度学习,提高书法练习的可视性、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提高低年龄段小学生们的书写技能和书法素养,是我们书法老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 标签: 小学低段书法教学 书法字典app 书法与当代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Fermitin家族同源蛋白1(FERMT1)在胆囊癌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探讨FERMT1对胆囊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共30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及电话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至2020年12月。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0例胆囊癌患者癌及其癌旁组织中FERMT1蛋白的表达,并统计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通过小干扰RNA敲减胆囊癌细胞NOZ、GBC-SD中的FERMT1蛋白表达,分别将胆囊癌细胞分为FERMT1敲减组(si-FERMT1)和阴性对照组(si-NC),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胆囊癌组织中FERMT1蛋白表达阳性率(33.00%,9/30)高于癌旁组织(3.33%,1/30,P<0.05),组织样本中FERMT1的表达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FERMT1蛋白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低表达组(14个月比18个月,Log-rank=3.875,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转染96 h后,NOZ细胞中si-FERMT1组吸光度值为低于si-NC组(0.773±0.046比1.124±0.043,t=12.395,P<0.01);GBC-SD细胞中si-FERMT1组吸光度值为低于si-NC组(0.538±0.022比0.778±0.033,t=13.457,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NOZ细胞中si-FERMT1组侵袭细胞数低于si-NC组[(178.00±15.72)个比(430.33±20.60)个,t=16.874,P<0.01];GBC-SD细胞中si-FERMT1组侵袭细胞数低于si-NC组[(130.33±11.72)个比(414.67±20.53)个,t=20.84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ERMT1在胆囊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胆囊癌发展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在胆囊癌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发挥促癌作用。

  • 标签: 胆囊癌 Fermitin家族同源蛋白1 增殖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沉默同源异型盒基因2(Prrx2)表达后对乳腺癌紫杉醇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Prrx2表达较高的MCF-7和MDA-MB-23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稳定沉默Prrx2表达的细胞株。采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作用于癌细胞,分析肿瘤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变化。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分析沉默Prrx2表达后紫杉醇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沉默Prrx2表达后MCF-7、MDA-MB-231细胞紫杉醇IC50明显降低,并提高紫杉醇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沉默Prrx2表达后促进紫杉醇诱导的癌细胞凋亡,可能与Bcl-2、Bax表达异常有关。蛋白检测发现沉默Prrx2表达下调β-catenin在乳腺癌细胞核中的表达,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结论沉默Prrx2表达后增强乳腺癌细胞对紫杉醇化疗敏感性,可能与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同源异型盒基因2 紫杉醇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652-3p靶向同源异型核基因1(PRRX1)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大鼠心肌细胞H9c2细胞采用正常培养基培养为对照组细胞,用含1 μmol/L AngⅡ的培养基培养为AngⅡ组细胞;分别转染miR-652-3p阳性对照序列(NC)和转染miR-652-3p mimics后用含1 μmol/L AngⅡ的培养基培养为AngⅡ+NC组和AngⅡ+miR-652-3p组细胞;将miR-652-3p mimics分别与PRRX1阳性对照质粒和PRRX1过表达质粒转染至H9c2细胞中用含1 μmol/L AngⅡ的培养基培养,分别为AngⅡ+miR-652-3p+ Vctor组和AngⅡ+miR-652-3p+PRRX1组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检测H9c2细胞中miR-652-3p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RRX1、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H9c2细胞中miR-652-3p与PRRX1调控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Ⅱ组H9c2细胞中miR-652-3p水平(1.00±0.08比0.21±0.05)、Bcl-2蛋白水平(0.83±0.08比0.40±0.04)均较低,而PRRX1蛋白水平(0.06±0.01比0.41±0.04)、凋亡率(5.02﹪±1.41﹪比25.33﹪±3.75﹪)、Bax蛋白水平(0.46±0.05比0.96±0.10)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AngⅡ+NC组比较,AngⅡ+miR-652-3p组H9c2细胞中miR-652-3p的表达水平(0.24±0.06比0.98±0.07)、Bcl-2蛋白水平(0.38±0.04比0.72±0.07)均较高,而PRRX1蛋白水平(0.39±0.04比0.13±0.01)、凋亡率(27.02﹪±4.11﹪比12.19﹪±1.63﹪)、Bax蛋白水平(0.95±0.09比0.53±0.05)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AngⅡ+miR-652-3p+Vctor组比较,AngⅡ+miR-652-3p+PRRX1组H9c2细胞凋亡率(12.88﹪±1.84﹪比25.45﹪±3.58﹪)、PRRX1蛋白水平(0.13±0.01比0.35±0.04)和Bax蛋白水平(0.54±0.05比0.82±0.08)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0.72±0.07比0.46±0.05)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AngⅡ能够下调心肌细胞中miR-652-3p的表达,上调miR-652-3p可通过靶向抑制PRRX1的表达减少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

  • 标签: miR-652-3p 同源异型核基因1 血管紧张素Ⅱ 心肌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城区2014年分离的麻疹病毒基因型,及时发现输入性麻疹病例。方法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2014年采集的标本进行病毒核酸鉴定、RT-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结果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共采集81例麻疹疑似患者的82份标本,其中咽拭子63份,尿19份。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0例,RT-PCR扩增、测序获得基因序列40份,麻疹病毒培养阳性毒株37例。种系进化树分析显示,获得的40份麻疹病毒基因序列与H基因簇代表株Chin9322/H1a,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代表株MVi/Hunan.CHN/0.93/7/H1在同一分支上,核苷酸水平上同源性分别为98%~98.9%、96.9%~97.8%;氨基酸水平上同源性分别为97.3%~99.3%、95.3%~98%。结论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麻疹病例以本土基因型(H1)病例为主,进一步加强麻疹病例病原学监测对麻疹输入性病例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麻疹病毒 核酸检测 H1基因型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有随访资料的106例DLBC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76例(72%),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30例(28%),以1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nVision法检测EZH2、c-myc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EZH2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关系。结果DLBCL患者中EZH2、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83/106)与48.1%(51/106),正常对照两者均不表达。non-GCB型中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GCB型(P<0.01)。EZH2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均有关(均P<0.01)。GCB型中EZH2与c-my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4,P<0.001)。DLBCL中EZH2阴性组OS及PFS均优于EZH2阳性组(均P<0.001)。结论DLBCL患者EZH2高表达与临床分期晚、血清LDH水平高、IPI评分高及non-GCB型相关。EZH2高表达可能与c-myc高表达有关,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m-ccRCC)在经过舒尼替尼治疗后,行肾癌切除术后癌组织中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2(GLI-2)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43例m-ccRCC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后行肾癌切除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癌组织中GLI-2、舒尼替尼靶向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和VEGFR-2]和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分析其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舒尼替尼耐药细胞株(786-O-R)和亲本细胞株(786-O)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结果43例患者中,1例(2.33%)获得完全缓解(CR),7例(16.28%)获得部分缓解(PR),总体有效率为18.60%;单因素分析发现核分级、GLI-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VEGFR-2和CRP水平是影响舒尼替尼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风险比(HR)=2.650、3.770、2.850、2.970、2.660,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GLI-2是影响舒尼替尼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HR=4.180,P<0.05);亲本细胞株(786-O)中GLI-2的表达显著低于舒尼替尼抗性细胞株(786-O-R)。结论GLI-2可能参与了m-ccRCC对舒尼替尼形成耐药的过程。

  • 标签: 肾透明细胞癌 转移性 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2 舒尼替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x同源盒蛋白4(Six homeobox 4,Six4)蛋白在肝癌中表达及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集的169例肝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ix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Cas9(CRISPR-Cas9)在人类肝癌细胞HepG2中建立Six4敲除细胞系,命名为对照组和SIX4 KO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分析两组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迁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上皮间质标志物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癌组织中Six4蛋白表达水平(169.59±18.59)高于癌旁组织(79.43±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9,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Six4敲除细胞系。Six4 KO组细胞吸光值(1.21±0.19)低于对照组(2.15±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1,P<0.05)。对照组细胞EdU染色阳性率(76.45±8.90)%明显高于Six4 KO组细胞(31.6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3,P<0.05)。Six4 KO组细胞迁移数量(65.64±9.99)个低于对照组(119.48±12.0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8,P<0.05)。Six4 KO组细胞E-cadherin相对表达水平(1.49±0.21)高于对照组(0.33±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84,P<0.05)。Six4 KO组细胞间质标记物N-cadherin和Vimentin相对表达水平(0.58±0.11、0.68±0.23)低于对照组(1.74±0.28、1.89±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4、4.109,P<0.05)。结论SIX4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参与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等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

  • 标签: Six同源盒蛋白4 肝癌 增殖 迁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目的:探讨B7同源体1(B7-H1,即程序性死亡配体1)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75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乳腺癌患者4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31例。收集其乳腺肿物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类组织中B7-H1和IL-2的表达情况。B7-H1、IL-2阳性表达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析B7-H1、IL-2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B7-H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79.6%(35/44)比22.6%(7/31),χ2=23.951,P=0.001],而IL-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变[31.8%(14/44)比71.0%(22/31),χ2=11.168,P=0.001]。在44例乳腺癌患者中,肿瘤直径〉2cm、组织学分级较高、有淋巴结转移、HER-2阳性以及TNM分期ⅢA~Ⅳ期者,其B7-H1的表达较高(χ2=4.589、7.717、4.475、15.725、22.211,P=0.032、0.014、0.034、0.000、0.000),但是,肿瘤直径〉2cm、有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ⅢA~Ⅳ期者IL-2的表达却较低(χ2=12.049、14.850、6.147,P=0.001、0.000、0.013)。结论B7-H1、IL-2与乳腺癌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两者存在联合参考价值,并有望成为指导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新指标。

  • 标签: 细胞凋亡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白细胞介素2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最高,约占甲状腺癌的85%~90%。有关PTC的肿瘤标志物很多,如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端粒酶逆转录酶、Ki-67、微小RNA146b、PDLIM5等,其中BRAF基因在PTC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BRAF基因及其信号通路、BRAF基因在PT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BRAF基因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BRAF基因在PTC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等,以供读者参考。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最高,约占甲状腺癌的85%~90%。有关PTC的肿瘤标志物很多,如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端粒酶逆转录酶、Ki-67、微小RNA146b、PDLIM5等,其中BRAF基因在PTC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BRAF基因及其信号通路、BRAF基因在PT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BRAF基因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BRAF基因在PTC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等,以供读者参考。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基因甲基化在骨肉瘤发病机制、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三亚市中医院诊治的120例骨肉瘤患者(骨肉瘤组),检测骨肉瘤患者(骨肉瘤组)和良性骨疾病患者(对照组)PTEN基因甲基化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合成设计不同寡核苷酸(MON、UON、CON1、CON2和CON组)转染MG-63骨肉瘤细胞,对比转染前、转让后细胞PTEN基因甲基化、吸光度值、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差异。两组间比较采用t或χ2检验,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SNK法分别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骨肉瘤组PTEN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8%比3.3%,χ2=12.3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os-2、HOS和OS-732骨肉瘤细胞中PTEN呈甲基化状态,在MG-63骨肉瘤细胞为未甲基化状态。骨肉瘤组患者在Enneking分期、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和远处转移方面的PTEN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8、3.916、5.807、7.24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ON组可成功诱导MG-63骨肉瘤细胞PTEN基因甲基化,S期、G2/M期、增殖指数和凋亡率均显著高于UON、CON1、CON2和CON组(F=51.245、43.188、71.372和90.129,P<0.05),G0/G1期显著低于UON、CON1、CON2和CON组(F=61.70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EN基因在在骨肉瘤中呈高甲基化状态,与骨肉瘤发病机制明显相关,有助于骨肉瘤病情及预后评估。

  • 标签: 骨肉瘤 甲基化寡核苷酸 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iR-375-3p调控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在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及HT29中过表达miR-375-3p,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过表达miR-375-3p后,检测γ-H2AX foci形成点数量、同源重组(HR)及非同源性末端连接(NHEJ)修复效率,分析miR-375-3p表达对DNA双链断裂(DSBs)以及其修复效率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375-3p在HR修复通路中的下游靶基因,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进一步验证miR-375-3p表达对靶基因重组蛋白A (RAD51)表达调控作用。最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经60Co γ射线2、6 Gy照射后HCT116细胞miR-375-3p的表达量;抑制miR-375-3p表达,经0、1、2、4、6 Gy不同剂量照射后,分析miR-375-3p表达变化对结直肠癌细胞HCT116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过表达miR-375-3p显著抑制了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及HT29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诱发其细胞凋亡、G1期周期阻滞和DSBs损伤,下调了Rad51表达,显著降低了HR修复效率[miR-375-3p(3.55 ± 0.30)%,miR-nc(1.97 ± 0.15)%;t=10.055,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375-3p能够靶向Rad51 3′UTR区域结合(t=5.013,P<0.05);电离辐射能诱导miR-375-3p表达,抑制其表达显著降低了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t=6.460、5.619、10.150,P<0.05)。结论miR-375-3p能够靶向抑制Rad51表达,下调DSBs的HR修复效率,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标签: 结直肠癌 miR-375-3p 同源重组修复 RAD51 放射敏感性
  • 简介:2月12日至13日,2014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福州闽江公园盛大开幕,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展示、精彩纷呈的表演项目、热闹喜庆的民俗队伍巡游、香气四溢的两岸美食小吃,丰富的民俗文化大餐吸引了众多市民,充分展示了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两岸同根同源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据统计,参与活动的市民达20万人次以上。

  • 标签: 海峡两岸 民俗文化 文化节 福州 同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