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律平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76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采用稳心颗粒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稳心颗粒与心律平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任何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心律平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心律平 心律失常 稳心颗粒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律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现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我院的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30例心肌炎心律失常患者,依据随机抽取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而实验组在对照组进行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律平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为93.33%,而对照组73.33%,为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心率平在临床上治疗心肌炎心率失常能够大程度上缓解心率失常的病症,在临床治疗中有明显的效果,从这些结论可以得出心律平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失常的使用值得大力的宣传和应用。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心律平 回顾性分析法 随机抽取数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动过速(以下简称速)可起源于心房肌任一部位(除窦结外)或与心房相连的解剖结构,无需房室结和房室旁路的参与,频率多在120~220次/min[1]。速特别是无休止的、频率特别快甚至并发休克的速,由于终止不易,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会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2],给治疗上带来极大的困难。本院收治3例无休止速合并休克,经过积极治疗好转,现将抢救处理及护理报道如下:

  • 标签: 房性心动过速 休克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复苏患者行体外反治疗的护理观察和配合方法。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我科一例脑复苏患者进行体外反治疗的护理全过程,总结归纳护理经验。结果治疗前完善的护理准备工作;治疗中密切的病情观察和反仪器的正常运作;治疗后细致的患者护理和疗效观察,在反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结论密切有效的护理观察和配合,才能确保脑复苏患者行反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脑复苏 体外反搏 护理观察和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且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9月收治的心骤停患者36例,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影响患者心肺复苏的因素和护理的效果。结果患者中有12例抢救存活,其余患者死亡,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后都得到了有效的恢复。结论患者的年龄、发病原因和心肺复苏时间等是影响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患者进行预后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可以在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体外反疗法的康复疗效。方法将57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体外反,对照组29例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运动心肺功能仪评定心肺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运动心肺能力上优于对照组患者(P<O.05)。结论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体外反干预可提高心绞痛患者心肺功能,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运动心肺 体外反搏 心绞痛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体外反技术 ( EECP) 促进冠心病 PCI术 后损伤内皮修复、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已行 PCI术后冠心病 患者 48 例,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药物治疗组) 22 例与实验组(药物治疗 +EECP) 26 例,于 PCI术 后第 1周后 及第 8周后 分别采血,通过 ELISA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使用体外反技术前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一氧化氮合酶 (eNOS)、内皮素( ET))的变化,来证实 EECP的作用 。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 PCI后 8周后 外周血内关键细胞因子水平对 于术后第 1周后存在统计学变化意义 (P<0.05),同时, PCI后 8周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关键细胞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体外反治疗可以影响 冠心病患者 PCI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水平 ,有利于 PCI后损伤内皮的修复。

  • 标签: 体外反搏技术 冠心病 PCI术后 内皮功能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使用体外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1%,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86.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5.9%,心电图改善率63.6%,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外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体外反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对病态窦性停播的诊断,分析研究心电图在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2000例检测动态心电图的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病态窦性停患者的发病年龄、停时间、发病时间及诱发原因等。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入组的患者中有120例患者出现病态窦性停,发生几率为6.00%,其中窦性停时间低于3s患者有28例,发生几率为1.40%,以20~30岁年龄段患者好发病且无明显诱因;余患者窦性停时间均超过3s,且合并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或其他多种疾病。结论在诊断病态窦性停的过程中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有利于发现患者发病的高位因素,为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病态窦性停搏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急性中毒导致心骤停(APCA)是严重中毒所致的急性循环衰竭,其机制复杂,治疗手段有限,患者存活率低且多数伴有神经功能损伤。近年来,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当常规复苏手段无效时,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可能是挽救APCA患者生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随着ECMO越来越多地用于APCA患者的救治,也出现了各种临床问题,如人群适应证不统一、最佳支持条件不确定、成本效益存在争议等,仍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和完善。本文针对APCA流行病学和机制以及ECMO在APCA中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探讨ECMO用于APCA救治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中毒 心搏骤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泵衰竭后,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术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针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低血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患者,安装主动脉内球囊反泵进行治疗,记录观察与护理全过程。结果通过主动脉内球囊反治疗,能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减轻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脏作功及耗氧,增加心排血量及有效循环血量。结论加强患者的术后护理特别是股动脉穿刺处及球囊反导管的护理,有效管理机器运转、各项参数指标,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观察与护理
  • 简介:目的探索反向式体外反辅助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2月于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0~2级糖尿病足患者4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体外反组,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或加用体外反辅助药物治疗8周,监测足背动脉的直径、踝肱指数、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记录体外反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体外反组与常规治疗组足背动脉直径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91.071,P〈0.001),体外反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踝肱指数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827,P=0.036).体外反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4.782,P=0.015).体外反组出现不良反应者(2/21)与常规治疗组(0/21)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论反向式体外反辅助治疗糖尿病足可改善足背动脉直径、增强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且治疗后不良反应未增加.

  • 标签: 反向式体外反搏 糖尿病足 糖尿病 治疗
  • 简介:我院外科自1992~1993年共收治电击伤致心骤停病人2例,均抢救成功,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出现,报告如下:例1、男、32岁,工作时不慎被380伏电击中,当即倒地昏迷,约5~6分钟后送至港口医院,经抢救心跳呼吸恢复,仍昏迷,立即转入我院急诊室。查体:处于中度昏迷状态,呼吸微弱,瞳孔对光反射弱,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冰袋冰帽降温及脱水疗法,因痰量较多于次日行气管切开,气管内插管,转入病房监护室特护,

  • 标签: 心搏骤停 脱水疗法 气管内插管 瞳孔对光反射 冰袋冰帽 气管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