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20年代以健全城市政府职能、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市政改革运动中,昆明市政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边疆城市的昆明以市政改革新锐的崭新角色,一度改变了近代城市由东部和中部城市引领发展潮流的传统格局。昆明在官办市政体制下取得的建设成效表明:官办市政背后蕴藏着超越纯粹学理价值、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起到长期制约作用的带有本土特色的共性因素。

  • 标签: 市政改革 城市近代化 官办市政 自治市政
  • 简介:文章分析了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源,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几个大城市的发展特征分析,会展经济的空间运动形式主要源于离散力和吸引力,会展经济的空间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会展场馆的空间聚集与扩散,饭店、公司、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等会展经济的生产要素依此聚散.空间运动的路径是由大城市市区到市区外围地带,结果形成从中心到城市外围的合理布局.

  • 标签: 集聚 扩散 会展 空间运动
  • 简介:1930年代后期,在“社会福音”神学思潮以及中国教会要求自立、实现“本色教会”的背景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了一场旨在服务西部民族地区以巩固抗战后方的运动,号召教会内外有为之士,到当时被称为“边疆”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生计、教育、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服务工作。这些服务工作对川康边地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 标签: 基督教 抗战时期 社会福音 中华基督教会
  • 简介:有学者根据傣族文献的记载认为,傣族在公元前5世纪时曾建立过一个地跨云南西部和缅甸的“达光王国”,并把“达光王国”写进了有关傣族历史的论著之中。本文作者根据其掌握的资料对“达光王国”进行了考证后指出,傣族文献中有关“达光王国”的记载,实际上是流传到傣族地区并被“傣化”后写进了傣族文献的一些缅甸史籍中关于缅甸历史上的“太公王国”的传说故事,不足为信。

  • 标签: 傣族历史 达光王国 讹误
  • 简介:翻译首先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输入国和输出国所特有的文化环境或者文化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同样,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这两种文化模式的影响,即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日本文化模式。马克思主义术语是经过日本传统文化的过滤后来到中国的,即'被来源地的马克思主义者解释过了的马克思主义,这必然会打上来源地的语境烙印,从而使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意义扩大、意义减小甚至误读等)'1。当前马克思主义术语中很多核心术语,由于字典的编纂而失去了历史文化语境,只有将术语的形成置于其生成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充分考察其时代性,才能深层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内涵。

  • 标签: 翻译 留日学生 问题
  • 简介:后金国天命五年获罪大归的大福晋,究竟是富察氏还是乌拉纳喇氏,学界一直争论未决。本文以满洲早期的一些社会习俗作为切入点,重新解读相关史料,认定该大福晋为富察氏,解答了质疑派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阐明,满人早年在婚姻方面实行群嫡制,从而顺利解决了皇太极之母生前的地位问题,而这一问题恰恰是大福晋之争的根源所在。

  • 标签: 天命五年 努尔哈赤 大福晋 子以母贵
  • 简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下,开始步入了艰难的社会转型期。作为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传统市镇也开始了其早期现代化转型的历程。但由于地理区位、区域经济环境、交通运输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市镇的现代化转型并不是同步的,而且在不同的区域也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就研究现状而言,

  • 标签: 早期现代化 市镇 传统 现代化转型 赣南 西方资本主义
  • 简介: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草原地区经历了一次旷日持久的争夺权力的斗争。这场斗争是在重新组合的各个部落①及其迅速建立在这些部落基础上的联盟之间展开的。而克烈部的脱里、乃蛮部的太阳罕以及乞颜部贵族铁木真则高高踞于这些部落联盟之上。他们无一不是迫不急待地扩大现有的势力,奖赏日益增多的大批那可儿,并且尽其所能地使自己及其家族在草原上获得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1204年,这种斗争的最后胜利者铁木真打败了太阳罕为进攻他而建立起来的联盟。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铁木真的其他对手不是被消灭,便是被迫逃出蒙古。他们将蒙古草原让给一位至高无上的君主和帝国的创建者。就蒙古及其周围的各种社会与文化来说,铁木真的胜利是极其

  • 标签: 蒙古人 成吉思汗 蔑儿乞 突厥斯坦 西伯利亚 原始文献
  • 简介:“加州学派”将中国西北与江南之间巨大的地理差异,作为江南未能走向近代化的关键原因,并将英国煤炭偶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做是导致中西分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不但忽略了江南及其临近地区的煤炭储量及开发情况,更试图从纯粹地理环境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重大命题,简化了近代早期江南与英国在燃料利用方面的深层差别。通过对近代早期英国与江南及其临近地区煤炭业的比较,可发现两地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燃料利用结构、矿业政策、开采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致使煤炭业在两地趋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为批判地回应“加州学派”有关中西分流“偶然论”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加州学派 大分流偶然论近代早期 江南 煤炭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明末广东和福建官府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间的几次颇具戏剧性的接触,一方面看到明末沿海地方官事实上已经比较深入地同欧洲人接触,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人如何在想象与务实之间应对“朝贡体系”有效范围之外的人群。这些事例足资考察和反思不同观念体系——欧洲国际秩序观念与中国朝贡观念——之间的碰撞。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明清 朝贡体系
  • 简介:外蒙古的归属俄罗斯运动与第二代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日]森川哲雄一、前言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征服了准噶尔汗国,其余波波及周边地区,引起了多种问题。例如围绕准噶尔出现的“逃亡者”问题而引起的清朝与俄国的对立便是其中之一。更为严重的事态产生于外蒙...

  • 标签: 哲布尊丹巴 外蒙古 蒙古人 俄国 元老院 逃亡者
  • 简介:外蒙古的归属俄罗斯运动与第二代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日]森川哲雄(续前)(3)雅阔比等人对外蒙古的工作俄国政府判断外蒙古归属俄国是有实现的可能的,因为他们已经得到外蒙古最有影响力的第二代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本人已有归属俄国之意的情报。因此,俄国政府决定进...

  • 标签: 外蒙古 哲布尊丹巴 俄国 蒙古人 伊古姆诺夫 土谢图汗部
  • 简介:从抗美援朝运动史料的比较中,考察史料运用方面存在的真实与虚假、新闻与宣传、上层与下层、表述与客观、文本与口述等几个关系,研读中共新闻史料资源的类型与价值,可以发现中国当代新闻史研究中不同类型的史料并非或真或假、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关系。以辩证的历史思维与正确的研究方法,将公开性史料、内部史料与原始档案史料、口述访谈史料等有机结合,摒弃真实与虚假的纠结,理解新闻与宣传的异变,对接上层与下层的逻辑,融通表述与客观的矛盾,平衡文本与口述的互补,搁置新闻与宣传有效或无效的价值性考量,可以消解不同类型史料间的矛盾性问题,找到打通各类史料的切入点。唯其如此,方能书写出具有动态性、多维性从而更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中共新闻史全貌。

  • 标签: 中共历史 新闻史 史料 抗美援朝运动
  • 简介:在五四运动80周年快要到来的时候,记者去北京西城访问了曾经参加过这一伟大运动的童陆生老将军,他虽然已是99岁高龄的老人了,可是对80年前这一划时代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民主运动仍记忆犹新,而且谈起这段亲身经历的往事亦然兴奋不已。现将他所谈当年武汉学生积...

  • 标签: 五四运动 童陆生 帝国主义侵犯 北洋军阀政府 武汉 爱国学生
  • 简介:1970年代初,台湾留美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台湾当局对钓鱼岛的态度软弱,让台湾留美学生开始认同新中国,布朗大学会议通过决议,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代表中国的政府。中美关系缓和后,知名华裔学者和台湾留美学生归国参观,重新认识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新中国取得成就的认识与赞扬,更加深了台湾留美学生对新中国的认同。台湾留美学生对新中国的认识/认同,经历了由保钓运动的感性认识到归国之旅的理性认同的过程。国家认同包括“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台湾留美学生只是转变制度认同,不能将“制度认同”简单等同于“国家认同”,认为台湾留美学生转变了“国家认同”。

  • 标签: 台湾留美学生 保钓运动 新中国认同
  • 简介:共和国建立初期是大规模群众运动的高发时期,特点是多个运动同时进行,内容基本涵盖了国家各项重要工作,也大大增加了运动过程的复杂性。本文围绕'黄逸峰事件',透过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从创办到终结的全过程,描述了复合群众运动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内在矛盾冲突,及其间学生如何利用运动目标的多样性及话语表达自己的意愿,领导者如何组织斗争和运动中权力位置的移动,并分析了批评、反批评和大批判所使用的话语特征,以及掩盖在意识形态话语之下的行为特征。本文揭示,由于目标选择和参与行为的不确定性,复合群众运动的可控性很弱,运动过程的偶然性增强,并往往背离运动的既定目标。在'黄逸峰事件'中,学校领导、学生和学校本身,以及作为运动传媒的报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损害,或无法发挥预想的作用和使命,或远远超出了各自行为的原本期待。

  • 标签: 个案分析 中的宣传 事件个案
  • 简介:为纪念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六十五周年,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史、货币史的研究,由中国钱币博物馆主办,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分行、广西钱币博物馆协办的“激情燃烧的记忆——赵爱国藏央行早期票证展”于2013年12月5日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隆重开幕。出席展览开幕式的领导有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文四立、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慧兰、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齐小东、老干部局局长赵文波、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李民、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单强、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 标签: 中国钱币博物馆 票证 早期 央行 爱国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