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上海今年将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总体规划和“十二五”时期建设实施计划,制定颁发《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着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据悉,2011年,上海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施规范》,并以地方性标准颁布执行。根据这一规范,上海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一共选用了19个应急避难场所图形符号、18个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功能点图标、16个应急避难场所内道路指示标志、5个应急避难场所周边道路指示标志:

  • 标签: 应急避难场所 上海市 指示标志 图形符号 地方性 功能点
  • 简介:摘要:消防部门面临着保护“三合一”场所安全的重大责任。这类场所的特殊性让火灾成为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在同一建筑内集中了生产、仓储、经营和居住等多种功能,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对于消防人员而言,如何高效、迅速地扑灭火情,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考验着他们的专业素养与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科学规范的火灾扑救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火灾预防与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已成为当前消防工作的迫切要求。

  • 标签: 三合一 场所 火灾扑救
  • 简介:梳理分析了上海市应对的主要灾种,明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类型,剖析全市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与需求关系及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规划对策和建设方式。

  • 标签: 应急避难场所 供需矛盾 规划对策 建设模式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小区园林施工对居住者社交关系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园林设计和施工方式的比较,以及居民社交行为的调查分析,揭示了园林施工如何影响居住者的社交互动。研究发现,合理设计的园林环境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社交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然而,不当的园林施工可能导致社交空间的破坏和居民之间的隔阂。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园林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以促进健康的社交关系和社区发展。

  • 标签: 城市小区,园林施工,居住者,社交关系,影响因素
  • 简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具备“节点—场所”的双重特性。研究结合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六站点周边(上盖)建筑概念方案设计,尝试提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节点—场所”双重特性的规划设计思路,通过从与公共中心耦合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和交通链中的功能定位、从轨道交通站点的多重属性优化用地交通布局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用地空间形态调控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实践,探讨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社会、经济和空间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 标签: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 节点 场所 城市设计
  • 简介:在地震发生时,居民的疏散避难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空间为客体的活动。避难场所不仅仅是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时需考虑的问题,它与人的避难需求和避难行为特征密切相关。选取南京市12个高层住区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通过行为地图的研究方法来收集第一手数据。通过详细剖析各个样本住区避难场所的相关数据,分析和归纳高层住区居民选择的避难场所的空间特征——避难距离、可达性和均衡性,阐述了空间特征的影响要素。从人的角度出发,对避难场所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服务半径、可达性、空间选址和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划策略。

  • 标签: 高层住区 居民 避难场所 空间特征
  • 简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商业性娱乐场所迅速发展,引起了城市和社会地理学者的关注.以西安城市为例,从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视角.在城市社会空间的社会区域组织体系及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实证计量与行为认知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揭示西安城市商业性娱乐场所与城市社会区域的生活空间质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

  • 标签: 西安市 娱乐场所 空间结构 建筑景观 土地利用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人们闲暇时间增多,营业性游憩场所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和城市地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西安市西南高新区四个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结合人本主义方法探讨了西安市营业性游憩场所的类型、空间分布以及社会功效.认为营业性游憩场所已构成中国大城市生活空间的消费景观.并具有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场所交往功效。

  • 标签: 营业性游憩场所 社会功效 西安市
  • 简介: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综合防灾抗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扰。以徐汇区为例,从灾情分析、现状可利用避难场所资源评价、规划策略、需求预测、配套设施建设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探寻适宜上海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切实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应急避难场所 规划方法 上海 徐汇区
  • 简介:通过规划专业本科生课外研究计划项目的教学活动,"小中见大地"考察了大学生课外科研的网络交互过程。研究发现,社交网络工具的有效运用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同时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实时性好、互动性强的特点,延伸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外科研活动的全过程跟踪,为"手把手"改图、依赖教师专业经验的规划专业教学提供了潜在的教学补充手段。

  • 标签: 城乡规划专业 课外科研 网络互动 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