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各地市化学化工学会、各有关单位:为了推动山东省化学化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奖励在山东省化学化工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贡献单位和个人,调动化学化工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山东省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规定,经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山东化学化工学会设立了'山东化学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并获得了省科技厅颁发登记证书[省科奖社字第(2006)001号]。现将2007年度'山东化学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化学化工 化工学会 奖通知
  • 简介:一、行业初具规模发展仍有空间2009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现价)达到6.6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2.1%;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12.0%,约占全国GDP4%。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消费大国。

  • 标签: 化工行业 石油 工业总产值 规划 规模发展 产品生产
  • 简介: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中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二氯甲烷萃取;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依次用水、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及柱层析净化;HPLC—UVD检测。当烯啶虫胺在田水和土壤中添加水平为0.1~5mg/L和0.1—5mg/kg,在植株和糙米中添加水平为O.2~5mg/kg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7.2%~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9%一12.9%之间。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中方法定量限(LOQ)分别为0.1mg/L和O.1、0.2、0.2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04mg/L和O.04、0.08、0.08mg/kg。温室模拟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以推荐使用高剂量20倍(有效成分1500g/hm。)施药,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以及水稻植株中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0.58、3.31及2.70d,消解速率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于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1.5倍(有效成分112.5g/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间隔期为7d,距最后一次施药7d后采样,糙米中烯啶虫胺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8mg/kg)及日本规定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mz/kg)。

  • 标签: 烯啶虫胺 水稻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通过乙酰水杨酸(ASA)分别与噻菌灵、三唑醇和噁霉灵3种杀菌剂拼接,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ASA-噻菌灵、ASA-三唑醇、ASA-噁霉灵藕合物,并以未藕合3种杀菌剂为对照,测定了3种藕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室内毒力;以水杨酸(SA)为对照,测定了ASA-噁霉灵藕合物对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与ASA藕合后,杀菌毒力与藕合前相当,同时还具有类似SA诱导植物POD活性升高特性。

  • 标签: 乙酰水杨酸 杀菌剂 藕合物 生物活性
  • 简介:为评估被用作白蚁预防药剂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移动性,采用平衡吸附法和薄层层析法分别测定了两种农药在浙江宁波地区东钱湖土(粉砂质壤土)、青岭土(粉砂质壤土)和象山土(粉砂质黏壤土)3种土壤中吸附常数(Kd)和迁移率(Rf)。结果表明,两种供试药剂在东钱湖土中吸附等温线线性化程度均较高,而在青岭土和象山土中吸附等温线均近似于“L”型。从Kd和有机质吸附常数K∝数值看,氰戊菊酯在土壤中吸附作用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因素影响,而毒死蜱吸附并非只受土壤有机质因素影响。毒死蜱在3种供试土壤中Kd和Rf值均高于氰戊菊酯。这表明由Kd值推测不同农药在土壤中相对移动性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3种土壤中Rf值由大到小顺序为:东钱湖土〉青岭土〉象山土;而Kd值由大到小顺序为象山土〉青岭土〉东钱湖土。对Kd和Rf值与土壤理化性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1)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在决定Kd和Rf值中所起作用相互重叠;2)土壤有机质含量(或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和土壤黏粒含量是影响Kd和Rf值关键因素,而土壤pH值对于Kd和Rf值无决定性影响。

  • 标签: 毒死蜱 氰戊菊酯 吸附 迁移 土壤
  • 简介: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了一种检测水稻田水和土壤中春雷霉素残留方法。田水样品直接过滤后经阳离子固相萃取(SCX—SPE)柱净化;土壤样品用V(丙酮)=(水)=3:7混合溶液超声提取后经相同方法净化。以庚烷磺酸钠为离子对试剂,采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P-HPLC)进行检测。方法线性范围在0.055~0mg/L之间,相关系数(r)为0.9999。当春雷霉素在田水和土壤中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5mg/L和0.01~0.5mg/kg时,其在田水中平均回收率在83.8%~9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7%~5.2l%;土壤中平均回收率在79.7%~84.5%之间,RSD为4.39%~5.62%。方法检出限(LOD)在田水和土壤中分别为0.001mg/L和0.001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01mg/L和O.01mg/kg。采用所建方法对广东、广西和湖北3地2011年春雷霉素在田水及土壤中消解动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在水稻田水及土壤中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田水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88d(广东)、2.52d(广西)和2.68d(湖北);在土壤中消解速率比水中慢,半衰期分别为4.12d(广东)、5.4ld(广西)和4.89d(湖北),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

  • 标签: 春雷霉素 田水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acid,PPA)在大鼠体内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1/2ka仅为(0.15±0.11)h,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0.68±0.37)h,血药峰浓度(Cmax)值为(141.48±27.87)mg/L;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快且分布范围广,半分布期(t1/2α)为(0.22±0.18)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7.54±7.71)L/kg;苯肽胺酸从大鼠体内消除较快,其清除率(CLz/F)为(1.32±0.51)(L/h)/kg,在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0-∞)为(25.69±2.93)h,消除半减期(t1/2z)为(7.77±1.44)h,约35h后95%以上苯肽胺酸可从大鼠体内消除。研究发现:苯肽胺酸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从大鼠灌胃染毒后至24h内,被测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苯肽胺酸,其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肺〉肝脏〉心脏〉脾脏〉肌肉〉睾丸〉脂肪〉大脑,肾脏中药物含量达192.7μg/g,同时仅肾脏组织靶向分布系数(te)值大于1(4.77),提示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时对肾脏具有相对较高选择性。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随粪便排出总量仅占给药量1.45%,而尿液中未检出苯肽胺酸。

  • 标签: 苯肽胺酸 毒物动力学 大鼠 组织分布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研究了安全剂R-28725对玉米保护作用及对氯嘧磺隆解毒机理.当氯嘧磺隆使用量为5、10、15g/hm2时,加入R-28725能够明显提高玉米株高、株鲜重和产量,直接增加玉米体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氯嘧磺隆与谷胱甘肽轭合,从而达到解毒目的.

  • 标签: R-28725 氯嘧磺隆 谷胱甘肽
  • 简介:农药是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对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药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农药生产、贸易、使用已居于世界前列。但在农药产业快速发展中,出现产能过剩、使用量过多、经营秩序较乱等问题,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新修订《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坚持依法治药,问题导向,理顺管理体制,将农药登记、生产、使用和市场监管职能划归农业部门,实施全程监管。为贯彻落实《条例》,切实履行农药管理职责,促进农药产业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 标签: 《农药管理条例》 农药产业 农业部门 健康 农业生产资料 农产品质量安全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1,3-二氯丙烯对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200和500μg/g)1,3-二氯丙烯对土壤脲酶先表现为抑制作用,后表现为激活作用;低剂量(1、10、50、100μg/g)处理则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且抑制、激活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处理浓度成正相关。各浓度1,3-二氯丙烯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处理后第1d均表现为激活作用,随培养时间延长,激活作用逐渐减弱,20d后蔗糖酶活性又有大幅增长趋势,至第30d达到最高点,40d后出现抑制作用。

  • 标签: 1 3-二氯丙烯 脲酶 蔗糖酶 酶活性
  • 简介: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日,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评估报告称,已证实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能够对野生蜂、蜜蜂和独居蜂造成较大危害。这三款杀虫剂自2013年起被欧盟限制使用,

  • 标签: 新烟碱类杀虫剂 评估报告 风险 食品安全 限制使用 野生蜂
  • 简介:由炭疽属真菌(Colletotrichumspp.)引起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主要病害,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湖北省内17个不同地区采集分离103株草莓炭疽病菌株对咪鲜胺敏感性。结果显示:咪鲜胺对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42~0.2156μg/mL,平均值为(0.0938±0.0299)μg/mL,其敏感性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湖北省草莓炭疽病原菌群体对咪鲜胺敏感基线参考值。

  • 标签: 草莓 炭疽病 炭疽菌 咪鲜胺 敏感性 COLLETOTRICHUM
  • 简介:田间采集试虫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敌敌畏、灭多威和杀虫双对菜蛾绒茧蜂Apantelesplutellae高毒,乙酰甲胺磷对绒茧蜂毒性较低,而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氯虫腈、阿维菌素、定虫隆和Bt则是低毒。菜蛾绒茧蜂AChEKm及Vmax值分别是小菜蛾0.22和2.08倍,AChE对敌敌畏敏感性(Ki值)分别是小菜蛾10.37倍。100mg/L胡椒基丁醚(PB)或磷酸三苯酯(TPP)均可使氰戊菊酯明显增效,其中PB宾增效作用显著高于TPP。体内抑制实验结果表明,PB和TPP对绒茧蜂AChE活力无显著影响,低浓度(100mg/L)PB即可显著抑制绒茧蜂α-NA和β-NACarE活力,且抑制率高于TPP,TPP仅在高浓度(1000mg/L)时对绒茧峰两种CarE活力有显著抑制作用。由此推断,与小菜蛾相比,菜蛾绒蜂对有机磷高敏感性与其显著较高AChE敏感性有关;此外,多功能氧化酶解毒代谢在菜蛾绒茧蜂对氰戊菊酯耐药性中具重要作用。

  • 标签: 菜蛾绒茧蜂 毒理机制 菜蛾绒茧蜂 小菜蛾 杀虫剂 乙酰胆碱酯酶
  • 简介: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分析了烟草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在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阶段对5种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菌核净、异菌脲及苯醚甲环唑)敏感性,同时通过离体叶片法考察了5种杀菌剂对烟草立枯病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供试5种药剂对立枯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抑制活性,同时对烟草立枯病具有一定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中,对菌丝生长以及菌核形成与萌发抑制活性最强均是多菌灵,其抑制菌丝生长EC50平均值为(0.06±0.01)mg/L,0.25和2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抑制率均为100%;其次为异菌脲[EC50值为(0.35±0.15)mg/L,2和10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抑制率分别为(54.79±12.58)%和100%]、苯醚甲环唑[EC50值为(0.55±0.53)mg/L,5和20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抑制率分别为(97.97±2.64)%和100%]及菌核净[EC50值为(1.31±0.14)mg/L,10和10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抑制率均为100%];最弱均是代森锰锌,其抑制菌丝生长EC50平均值为(6±0.20)mg/L,10和20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抑制率分别为(43.58±31.87)%和0。离体试验表明:对烟草立枯病保护作用最强是多菌灵、异菌脲和菌核净,50mg/L时防效均〉99%,其次为代森锰锌(50mg/L防效为75.83%),最弱是苯醚甲环唑(50mg/L防效为39.29%);治疗作用最强也是多菌灵,50mg/L防效为93.46%,其次为菌核净、异菌脲和苯醚甲环唑(200mg/L时防效均〉84%),最弱为代森锰锌(800mg/L时防效为76.40%)。研究结果可为烟草立枯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烟草立枯病 立枯丝核菌 杀菌剂 多菌灵 菌丝生长 菌核
  • 简介:试验表明,水稻、小麦和甘蓝叶片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36.7、36.9和36.4mN/m.在测定了30个杀虫剂商品后发现,大多数药剂推荐浓度药液表面张力值大于水稻、小麦和甘蓝临界表面张力值,药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未达到临界胶束浓度.这是导致大多数药剂难以在这些植物表面润湿展布原因所在.

  • 标签: 水稻 小麦 甘蓝 表面润湿展布 临界表面张力 临界胶束浓度
  • 简介:在室温及DCC(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存在下合成了18个未见文献报道甘氨酰肼二酰基衍生物。其结构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化合物对油菜Brassicajuncea和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初步讨论了其结构与除草活性关系。

  • 标签: 甘氨酸 2 4-二氯苯氧乙酸 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酸 酰肼 除草活性
  • 简介:近日,欧盟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评估欧盟成员国在减少农药风险和环境影响方面取得进展,呼吁加大农药可持续利用力度。报告列举了各成员国国家行动计划以及对欧盟2009/128/EC号农药可持续利用指令执行情况。报告表示,尽管该指令能大幅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但实际收效却相当有限,不足以改善环境和人体健康,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各成员国对指令执行不力。

  • 标签: 欧盟成员国 可持续利用 欧盟委员会 农药 力度 环境影响
  • 简介: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有三大危害:一是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一些害虫产生了很强抗药性,导致化学防治效果越来越差,用药量越来越大,如棉铃虫对久效磷抗性达到40倍、对菊酯类农药抗性达到25倍,稻飞虱对吡虫啉抗性达到100倍,稻纵卷叶螟对毒死蜱抗性达到17倍等。二许多害虫天敌被化学农药大量杀灭,自然控害作用大大弱,容易造成害虫再猖獗。

  • 标签: 生物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 化学农药 应用 菊酯类农药 稻纵卷叶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