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油气井压裂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在致密岩石中形成裂缝,提高其渗透率,从而改善油气开采的经济效益。由于裂缝的几何形状和所压裂地层的渗透率都会影响油气井后续的生产,这些因素的评价对致密气田的开发非常重要。在压裂作业过程中采集的微地震资料通常用于确定裂缝的形状和方位,文中说明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于定量评价地层的渗透率。我们探讨了两种估算渗透率的技术,这两种技术对注入流体流动有着不同的假设,而且所利用的微地震资料信息也不一样。这些技术在美国怀俄明州Pinedale气田4口井的水力压裂微地震资料中得到了应用。在微地震资料品质有保障的情况下,利用所获得的渗透率预测20级压裂作业后的产气量。采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与生产数据进行了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立了使Pinedale气田生产井的动态得以改善的产层特征和水力裂缝特征。

  • 标签: 渗透率预测 水力压裂 数据估算 产气量 致密砂岩 地层
  • 简介:为了便于解释维也纳盆地南部莫斯布伦(Moosbrunn)试验区的3-D地震资料,利用野外数据建立了构造地质模型。通过断层滑移方向的微观构造野外调查、活化断层的野外观测以及地震无法分辨的断层野外识别,建立了一个复杂的3-D断层模型,用于3-D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构造地质填图和动力学解释表明,维也纳盆地发生过多期构造活动。虽然在主位移带内识别出了大的水平错距,但许多断层样式只显示了较小的水平错距。因此,根据地质或卫星资料难以识别它们。由于维也纳盆地是拉张成因的,所以其拉张作用伴随着强烈的左旋运动。具有双向断层方位的拉伸走向滑移双断层的发育是维也纳盆地斜向-左旋拉伸作用的典型表现形式。这种几何形态关系与规模无关,在露头中可以是米级的,在3~D地震资料中可以是数百米级的,而在盆地中可以是数千米级。在Badenian阶(下中新统)的露头中识别出了双向左旋走滑断层。这些断层构成了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共成因的走滑双断层。双断层面逐渐消失在主断层中,这些主断层构成了一般呈菱形的断层围限断块的边界。后来Badenian期早Pannonian期的拉张作用导致东西向到北东一南西向的张性断裂系统叠合,而且原有的压性断层经常被重新利用。莫斯布伦地区3-D地震测量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北东南西走向的中心主位移带(PDZ)。主位移带在地表表现为一个长12km、高40m的断崖,在数字高程模型(DEM)上可以看到这个断崖。根据遥感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标绘的线性构造与野外露头的微观构造分析结果以及由3-D地震时间切片数据解释出的断层非常吻合。维也纳盆地及其邻区主要以线性构造为特征,这些线性构造以北西和北东向为主,以南北向为次。在卫星图片和数字高程资料中,北西向�

  • 标签: 微观构造 三维地震 构造数据 勘探方法 遥感资料 数字高程模型(DEM)
  • 简介:钻井诱导裂缝在那些过平衡的钻井中经常会被遇到。这些裂缝典型特征是接近垂直,且具有和那些延伸平行于最大地层应力方向的天然裂缝或水力诱导裂缝相同的方向。填充有油基泥浆和地层流体混合液的裂缝的出现会影响井眼附近的电阻率分布。这种电阻率变化将影响现在感应测井仪器的多种组分以及多种探测深度,它们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裂缝的走向、长度以及地层电阻率。裂缝也在井眼附近对声学特性产生各向异性,使用交叉偶极声波仪器可有效地探测这种各向异性。借助于先进的反演和建模技术对测得感应数据的分析可允许对裂缝走向、长度的恢复,同样也可得到原状地层的水平和垂直电阻率。对测得的交叉偶极数据的分析可确定裂缝强度和方向,它们可和多分量感应3DEX结果一起来减少解释不确定性并更好地描述裂缝参数。在本文中,讨论了一个源于印度海上的一个应用实例,在那里一个12.25″的直井被过平衡钻探,钻井泥浆采用的是13.2ppg的合成油基泥浆。大量随钻测井和电缆测井数据被采集到,包括:随钻电磁传播电阻率、电缆阵列感应HDIL、多分量感应3DEX以及交叉偶极声波测井XMACElite资料。一些层位上钻井诱导裂缝的存在可基于随钻电阻率和阵列感应电阻率数据的大差异、深浅阵列感应电阻率曲线的分离及多分量测量3DEXHxx和Hyy的不同响应来立即明显地确定。我们设计了一个增强的数据处理程序以便从被压裂层段的地层里得到精确的地层信息。3DEX里多频聚焦Hxx和Hyy分量的差异及方位测量特性的综合解释可靠地提供了裂缝的方位。基于对Hxx和Hyy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和零交叉点的综合分析,成功地实现了裂缝方位的确定。一种交叉偶极声波方位各向异性分析方法也提供了裂缝方向,其结果和由3DEX确定的方位吻

  • 标签: 诱导裂缝 电阻率 感应 多探测器声波 交叉偶极 各向异性
  • 简介:作为综合性时延地震方案的一个主要内容,对PanCanadian的Weyburn油田薄层状裂缝碳酸盐岩油藏的大规模CO2注气进行监测,于2000年8月在注气前,成功地采集到了水平井井间地震测量的原始数据。该项目的目标是要推广可能追踪作为时间函数的CO2含量详细变化的技术以及证实地面地震数据(3分量和9分量三维)和三维VSP的监测效力(在相同的时间里做这两项工作)。这实现这一目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和在一个产量限定的时窗内,结合作用压电震源挠性管和48级压敏检波器串的创新技术,在两口平行水平井进行了作业。所记录的资料展示了以很多有用波型组成的波场。处理结果表明,用压缩波(纵波)、剪切波(横波)和管道波导波的层析成像,对监测注CO2气的效应有较好效果。我们相信,这次在Weyburn作业的成功,向人们展现出井间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 标签: Weyburn油田 平行水平井 井间地震剖面 规划 数据采集 层析成像
  • 简介:前言霍德油田是挪威地区一系列自垩岩油田(其它还有Valhall、Eldfisk、Edda及Tommeliten油田)中最南端的一个,其构造和地层的发育与沿下伏的斯克鲁比断层的倒转运动密切相关。该油田实际上包括两个独立的背斜构造,即东霍德和西霍德。其位置在阿莫科公司Valhall油田的南部和挪威与丹麦边界的北部(见图1)。虽然西霍德的发现井钻于1974年,且在1977年就证实了在东霍德背斜的顶部有良好的含油白垩岩,但由于评价钻井程序得出的结论是无利可图,令人失望,所以该油田的开发生产一直拖延到1990年才开始。霍德油田开发上使用的是与Valhall

  • 标签: 三维地震 振幅 反演 背斜 储集层 边界
  • 简介:怀俄明州沃姆萨特(Wamsutter)油气区下白垩统阿蒙德组(Ahnond)是一套富含岩屑的致密含气砂岩储层。阿蒙德组的实测孔隙度不到12%,渗透率一般在0.1md以下。其储层物性比较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强烈的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和自生粘土矿物的沉淀以及深埋石英胶结作用。虽然这套致密含气砂岩的成岩程度比较高而且储层物性比较差,但是采用Touchstone成岩模拟软件还是成功地模拟了其埋藏过程中的岩石性质。

  • 标签: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模拟软件 油气区 致密砂岩气 油气系统
  • 简介:美国的大多数成熟储气层,有效的完井技术不仅依靠正确估计储层原地的气体体积,而且依靠随后的增产措施是否导致出水以及产水与产气比例是多少。传统上这些估计以计算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为中心。然而,含水饱和度是原地储层流体的静态评估,除了极端的含水饱和度范围外,它并非一定就是这些流体中那一种会被产出的标示。现在已研究出的一种解释工作流程,它综合利用电阻率、核磁共振和孔隙度测井数据,改善了传统的地层评估,为井的初期产量提供整个测量层段的油气和水产量百分比的预测值。它显示为流量剖面,主要提供完井前裸眼井生产测井曲线。然后它与后来的套管井生产测井相比较,评定增产措施的效果并影响再次完井决策。它也提供以后井眼产量变化情况的油藏模拟所必须的参数。该技术已经用于美国陆地和近海环境的若干气(油)储层,依据这些信息为作业者做出完井决策提供了高效及时的分析结果。

  • 标签: 核磁共振 电阻率 孔隙度 含水饱和度 气藏
  • 简介:以胜利渤深6三维地震资料为例,研究了针对资料特点如何优化资料以适应叠前时间成像的方法与措施,着重阐述了时间-空间域内分频随机噪音衰减等4种数据优化处理方法。该优化组合使低、高频随机噪音得到了有效衰减,并解决了波形差异问题,还使资料中深层有效频率和有效能量得到了加强。

  • 标签: 资料分析 随机噪音 噪音衰减 子波处理 数据优化 三维地震资料
  • 简介:本文要介绍致密砂岩气井压裂后动态评价的一种综合方法。这种方法所侧重的是如何评估水力压裂气井的增产效果。它不是依靠单一的评价技术,而是将短期压力恢复测试与利用递减类型曲线的长期生产数据分析结合在一起。文中用20多口致密砂岩气井的实例论证了这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对致密砂岩气井进行短期压力恢复测试的作用和价值。

  • 标签: 压力恢复测试 气井压裂 数据分析 动态评价 水力压裂 短期
  • 简介:1前言在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各个阶段,地层流体压力和破裂压力梯度的精确评估与预测构成设计过程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内容包括区域盆地分析和盆地高压带分类、前景认证、分析和提高油气产量的钻井周期。本文在这方面有很多创意,即与钻井安全有联系(用套管和泥浆比重图表提供帮助)——

  • 标签: 过压地层 压实趋势 孔隙压力 地震反演 速度分析 岩石模型
  • 简介:在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中,需要对野外地质剖面记录、测井录井记录等海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何将海量数据用空间数据库管理并加以分析,是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一个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图的分析、绘制为例,介绍了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分析、应用等关键技术。

  • 标签: 空间数据库 MAPINFO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 简介:马拉开波盆地的中始新统碎屑岩是在一个不对称的前陆盆地中沉积的,而该前陆盆地形成于加勒比和南美板块在古近纪的斜向碰撞过程。本次研究利用马拉开波盆地中部300多口井的资料和2000km^2的地震资料,详细解释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的始新统层序地层。马拉开波盆地中部始新统层序的底部是一套厚约25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其上覆盖了厚约600m的海相页岩和砂岩的退积层位,夹有薄进积层。这套前陆盆地层序的上部是厚约10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在这一厚约1000m的始新统地层中,可以划分17个准层序组,6个成因层序和1个沉积层序,但所识别的典型层序界面只有一个,它是浅海相退积层位和上覆的河流三角洲相加积层位的边界。根据地层结构和多个准层序组的厚度增大趋势,我们认为这些碎屑沉积物主要源自马拉开波盆地以南的南美克拉通,而不是以前研究人员提出的盆地北-东北边缘的冲断带。缺乏典型的层序界面表明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统碎屑岩在始新世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出露地表,而且其地层结构受控于与这一前陆盆地东北缘的冲断作用有关的构造沉降。在中始新世加积作用开始之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并不是控制该前陆盆地地层演化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加积作用则标志着前陆盆地沉降作用的结束。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世三角洲平原和陆架以河流和潮汐作用为主,与委内瑞拉东部奥里诺科三角洲的现代沉积作用相似。

  • 标签: 三维地震资料 碎屑沉积物 前陆盆地 层序地层 始新统 地震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