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针对工业旅游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具身理论为指导,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以下理论和实践目标:第一,研究发现工业企业的本体功能(如生产与销售)形成了制约工业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具身障碍,具体包括功能性障碍和连带性障碍。第二,具身障碍的移除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一些障碍移除困难,而另一些障碍可以通过克服和遮蔽等手段来消除;同时发现,场景组织以及旅游者的移情参与也是具身实现的途径。第三,具身体验的实现需要身体、场景以及二者之间互动的协同作用,这样的过程可以表示为一个三维谱系。第四,运用以上新范畴和相关命题构建出的工业旅游具身体验模型可以指导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即供给方可以通过障碍移除、场景组织唤起游客的移情参与,进而提供高质量的工业旅游体验。

  • 标签: 工业旅游 具身理论 具身障碍 障碍移除 具身实现
  • 简介:在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归纳城镇工业用地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总结出城镇工业用地再开发的评价因素,构建适用于城镇工业用地再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旨在全方位、分层次地评价工业企业用地利用情况,为城镇工业用地再开发模式选择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与决策提供详细依据。

  • 标签: 城镇工业用地 再开发 评价指标体系 模式选择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主要是一个工业化过程。在各国制定的工业化战略中。工业资源结构和工业的地区配置是两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本文以东盟国家为例,探讨了东盟国家所选择的不同工业化模式所依据的地理条件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对工业的地区配置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区经济和民族经济的不平衡。最后从地理角度分析了东盟国家90年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标签: 工业化 工业配置 出口加工区 工业资源
  • 简介: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些用地从城市相对边缘区域变为核心区块,用地中的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面临着或拆除,或迁出,或改建的命运,如何实现用地新外部条件下建筑生命周期地延续,如何从空间设计角度使得地块的发展能契合城市更新生长的脉搏以获得新的生命活力是建筑师面临的新课题。以杭州某地块废弃工业建筑为出发点,探索从城市角度进行废旧建筑再利用的可能方式,通过连续两年同一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成果对比,反思在城市背景下进行废弃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关键点,以期对其他同类项目有所借鉴意义。

  • 标签: 废弃工业建筑 再利用 城市更新 公共空间 废墟
  • 简介:本文通过对凤凰古城117家家庭旅馆的实证研究,发现家庭旅馆的核心资源通过信任、战略联盟对竞合关系产生综效,其中物质核心资源的作用仅限于促成结盟,社会核心资源进一步影响竞合关系的结构及竞合形态的转换。进一步比较信任、战略联盟在模型中的价值和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目前家庭旅馆的竞合行为还处于初级阶段,经营者对竞合关系的选择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互信。

  • 标签: 核心资源 战略联盟 家庭旅馆 竞合模型
  • 简介:本文从经济发展的阶段阐述了城市的形成及发展,分析了中心大城市与生产型大城市的产业空间结构及其模型。认为当代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在城市经营商务中心的吸引下的内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而且对后工业化城市的中心商务区的结构以及复中心城市诸中心的结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后工业化 城市空间结构 内部发展理论 出口基础理论
  • 简介:胶济铁路作为我国较早修建的铁路动脉,横贯山东腹地,深刻影响了20世纪初至今沿线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风貌。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胶济铁路的终点城市,保护铁路工业遗产特色是延续其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途径。对胶济铁路济南段铁路工业遗存现状进行田野调查,梳理和总结了其发展脉络和遗留状况;从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胶济铁路济南段铁路工业遗产作分析,依据近现代建筑遗产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胶济铁路济南段整体铁路工业遗存展开价值评估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发掘胶济铁路济南段的遗产价值并提出保护的必要性。

  • 标签: 胶济铁路 济南段 工业遗产 价值研究
  • 简介:过剩通勤是衡量城市居民职住空间组织和通勤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快速工业化城市中山市为例,采用2012年中山市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中山市职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状况。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发现,中山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过剩通勤率(E)、通勤容量(Cu)使用率均普遍小于国内大城市和西方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中山市的通勤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过剩通勤各项指标与户籍、职业类型和家庭收入有显著的相关性。表现为家庭收入越高,过剩通勤率相对较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行政办公人员通勤效率较低,而产业工人通勤效率较高。非本市户籍人口通勤效率高于本市户籍人口。

  • 标签: 快速工业化 职住空间平衡 过剩通勤 中山市
  • 简介:大型购物中心成为研究现代都市女性身份与社会、空间关系的三棱镜。本文聚焦于"幼童母亲"这一群体,探究其身份认同与购物中心的相互建构过程。通过南京市虹悦城购物中心的研究发现,幼童母亲在购物中心内建立起了多种身份认同,并在身份认同驱使下形成多重实践。这一过程使得幼童母亲在购物空间中突破了传统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二元划分,借助私密空间的综合性和社会化实现了女性自我个性的释放,实现了社会性别空间的重新定义,同时也重新定义和建构了大型购物中心这一现代都市消费空间。

  • 标签: 女性主义 购物中心 身份构建 公共性与私密性
  • 简介: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各地都逐渐出现了遗弃的工业区,如何处理这些城市中的工业废弃地成了当地政府的难题。以江西省南昌市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为例,通过对园区实地探查走访,总结分析园区的规划设计特点与目前尚存在的问题,旨在探讨实现城市工业废弃地活力再生的策略。

  • 标签: 工业废弃地 再生 可持续
  • 简介:苏南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区域,近年来为应对生态转型的发展诉求,在立足产业转型与生态文明,推动苏南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实践创新与模式探索。《产业转型的地方实践》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从苏南产业转型与生态文明的视角,以苏南工业园区为考察对象,详细阐释了地方生态产业转型的现状、问题和逻辑,从清洁生产、低碳排放和循环经济等维度解读了产业转型的具体机制,并解释了经济优势、政策倾斜和人文生态等维度对于产业转型的基础逻辑。从理论层面给出了环境污染的“政绩跑步机”机理解释,进一步推进了地方治理创新和生态文明发展的研究深入,对于生态文明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苏南工业园区 产业转型 生态发展
  • 简介: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对重建台湾极为重视,并为此采取了诸多的经营和谋划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日本的长期殖民化影响,稳定了台湾社会秩序.政治上的塑构、经济上的重建和文化上的强化政策加快了台湾与大陆的-体化进程.但是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自身局限,其政策的推行也对台湾社会产生了若干的负面影响.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台湾地区 经营 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