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民间文学研究关键方法论之一,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同传统继承,自然影响着以此为重要基础民间文学研究。如果回到民间文学田野现场,我们需要面对四个基本对象: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这个现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传统时空体,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在其中各据一点。四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民间文学叙事四面体,换句话说,任意三点链接构成了这个文化传统时空球体上四个叙事面向;而精确呈现、描述、阐释这四个叙事面向方法和文体便是"民间文学志"。

  • 标签: 民间文学志 田野研究 叙事 讲述
  • 简介: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客家民众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民众、民俗、学者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意义,将丰富复杂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民"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作用。民俗中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 标签: 集体行动 传统创造 民俗学研究
  • 简介: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心意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文章以二仙庙为例,首先介绍二仙庙情况及其传说,其次描述二仙庙庙会相关内容,分析庙会得以承续原因,进而探讨庙会文化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二仙姑 庙会 民俗文化
  • 简介:<正>历来对风俗采集载录,有两种惯用体例,一是辞书,如《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俗辞典》等;二是志书,如《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等。近年来却有新突破,出现了一种新颖体例,曰“民俗大观”。如《中国民俗大观》、《华夏民俗大观》等。前两种,一般是条目式,已不能满足于广大读者阅读、鉴赏需求,后一种则是“博览”式,由各类文章集合而成,洋洋大观,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因而颇受欢迎。

  • 标签: 民俗事象 民间风俗 中国民俗 汉族风俗 结构方式 中国少数民族
  • 简介:<正>南宗是中国道教中一个重要宗派.其始祖张伯端以《悟真篇》而闻名于世.然张伯端不但正史无载,且《悟真篇》成书及南宗传承等尚多不明之处,本文试以探讨.

  • 标签: 张伯端 南宗 《悟真篇》 台州 临海县 内丹
  • 简介:作为齐文化发祥地淄博不仅承载了两千余年齐文化深厚底蕴,也是孟姜女故事重要传承地,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与孟姜女故事相关民间风物,本地故事文本呈现出较强现实性特征。

  • 标签: 孟姜女故事 故事文本 现实性 山东 齐文化 发祥地
  • 简介:先秦至明清及今,官方祭灶(国家祀典)时间由每年夏季、冬季逐渐演变为冬季(腊月二十三),每年祭灶次数由多次减为一次,最终不见记载。民间祭灶行为则表现为:汉晋以前,祭灶时间很随意,祭灶次数有多次,晋以后逐渐确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本文考察了中国(以古代为主)祭灶时间历时性过程,展现了国家祀典与民间祭灶区别与联系,揭示出灶神功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由主饮食之神到无所不能全神再到居家司察人间功过、上报天庭小神,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灶神信仰文化内涵变迁。

  • 标签: 祭灶 灶神 信仰文化
  • 简介:高职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在某种程度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重要资源,高职院校须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探究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丈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为社会培养有精神素养职业人。

  • 标签: 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人丈精神
  • 简介:在民俗学史、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孟姜女传说研究是要单独提一笔。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孟姜女传说关注是最多,研究成果也最多,很多大学者都加入进来。尤其值得一提是顾颉刚先生孟姜女传说研究,这是现代民俗学史上一个最成功研究范例。虽然顾先生主要是个历史学家,

  • 标签: 民间传说 历史学家 现代性 孟姜女 民间文学 研究成果
  • 简介:崧泽之美主要指崧泽文化特别是崧泽文化晚期各类器物在形制、造型、装饰、工艺、色彩和创意等方面独特物质表征和审美旨趣。究其成因,一是生业进步使审美创作具备了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二是没有强权压制神崇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信仰和独立创意。崧泽文化神崇拜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神形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直观物象;而良渚文化以琮、璧等玉器为主要载体,神形象日益格式化和神秘化。环太湖地区龙首纹玉器出现,是神崇拜载体材质由陶向玉转换标志性事件,可视为划分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重要标尺和界缘。

  • 标签: 崧泽文化 崧泽之美 陶器 玉器 物质表征 神崇拜
  • 简介:舞蹈是形体与情感表现,基训目的是为了给人们展现一个良好形体美。而形体美,首先是掌握对自身控制,舞蹈是在自控静态形体基础上,来表现人体美的艺术。

  • 标签: 古典舞 直立重心 柔韧素质
  • 简介:对比了BTA和AMT物理性质、缓蚀青铜外观效果、中性和酸性介质中腐蚀抑制性能、粉状锈清洗、成膜结构,各自优缺点,BTA和AMT都可以有效地保护青铜器,AMT还需时间检验,BTA和AMT保护青铜器研究工作需要继续深入。

  • 标签: BTA AMT 青铜文物 保护措施 腐蚀抑制性能
  • 简介:中国古代,早期床演化经历了一个由专而泛过程。在殷墟卜辞和西周文献中,床专指卧具,东周时期床分化为坐具和卧具,汉代又附加了榻之类坐与半卧功能。唐宋以来,很多与坐卧无关床形器物,也被叫做床。考古所见早期床形制,也反映了这一过程。同时,古代在使用床过程中形成了相应文化和礼俗。

  • 标签: 先秦两汉 早期床 形制 礼俗
  • 简介:中国博物馆学学科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烙上了深深时代印记。20世纪30-4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是以西方博物馆学为摹本,基本上没有超出西方博物馆学思维模式;50-6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则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掌控性,在博物馆学构建中表现出很强政治色彩;80-9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学逐渐产生自我研究意识时段,就一些基本术语、命题等展开了探讨,博物馆学作为学科正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先后进入博物馆学学术研究队伍,为开创博物馆学研究新局面准备了最为重要学术力量。

  • 标签: 中国博物馆学 学科史 博物馆学理论
  • 简介:何谓“三叩九拜”中国古代,盛行礼教,礼节繁缛。其中令今人印象最深跪拜礼,其来源主要是因为当时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在汉代以前没有凳椅,人们进食、议事和看书时,只在地上铺一块苇席或竹篾席子。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当时,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过他们坐席子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

  • 标签: 中国传统 拱手 最高统治者 生活习惯 物质条件 汉代以前
  • 简介:一、法国西部民俗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大区位于大西洋东岸,是法国海岸线最长一个地区,当地起伏丘陵又是农牧业重要基地.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长期存在,保留了大量民俗资源.有一些典型村落和城镇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因为城市化冲击而逐渐衰落和废弃.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法国政府从七十年代开始,以建立生态博物馆思路,对一些典型民俗资源进行保护,并逐步将其开发成社会教育基地和旅游资源.其具体做法是:

  • 标签: 法国 日本 民俗资源 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 政策措施
  • 简介:对于时下追逐时尚后生仔来讲,每年第二个星期天,是他们给母亲惊喜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母亲节”。这自然无可厚非,可我们不能老是钟情于西方舶来品啊,要知道,在古代,我们老祖宗就是以孝道治天下,翻开《二十四孝》看看,孝敬母亲例子层出不穷,举不胜举。而在广州,西关顺母桥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

  • 标签: 《二十四孝》 “母亲节” 星期天 舶来品 乐道
  • 简介: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面目运用于各自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趋势。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诸类信仰活动。

  • 标签: 隋唐五代 民间信仰 仪式
  • 简介:教师如何通过一堂芭蕾基训课有效地或者说是最大程度地加强芭蕾舞专业学生最大摄氧量是科学训练研究一项重要课题,在本论文中强调教师可以通过芭蕾基训课上或课下辅助训练两种渠道,采用间歇性训练法和持续性训练法为研究理论依据,从而科学有效加强芭蕾舞学生最大摄氧量问题。

  • 标签: 芭蕾舞演员 摄氧量 间歇性训练 持续性训练
  • 简介:百年古琴非常名贵,所以名贵,一方面它不但是一种极为精致艺术品,更重要它是比现代电脑还要复杂完整科学结晶品。

  • 标签: 古琴 名贵 价值 斯特拉迪瓦里 瓜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