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哈桑提出的强调语篇结构的统一性的一种理论。本文以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指导,,以郑树棠主编的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为研究对象,对262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 标签: 语类 大学英语阅读 语类结构潜势
  • 简介:本文旨在从认知语法角度讨论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语法意义在"把"字结构句中的不均衡表现。笔者指出,现代汉语里,在"把"字结构句中存在一条从"致使结果"义典型表现到非典型表现的连续统(continuum),在这个连续统中,"把"字句语法意义的表现程度是不均衡的,有一个由强到弱的分布。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汉语说话人对"把"字句的认识全貌,而且更符合人们通常的分类认知。

  • 标签: “把”字句 语法意义 原型理论 连续统
  • 简介:“多”在数量结构中的分布和语义解释受到量词、数词、名词的性质以及“多”字结构所在的句法环境的影响.文章引入测量的视角,对这一系列看似错综复杂的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文章提出,“多”的使用条件具有双重性:1)只有具有内部结构性,即能够被“部分-整体”关系所定义的属性,才能成为“多”的语义作用对象;2)“多”不但要求其语义作用对象满足“部分-整体”关系的定义,并且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也必须维持相应的“部分-整体”关系.这一单调性限制不但为深刻说明“多”的分布和语义解释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汉语中可数与不可数名词、类别量词与其他量词等的分立提供了语义理据.

  • 标签: “多”字数量结构 单调性限制 测量语法 汉语数量结构
  • 简介:文章考察了现代汉语后续句中的三种省略结构:“情态动词”结构、“是”字结构和“空宾语”结构,认为在这三种省略结构中,“是”字结构允准的是一个句子或命题省略,表可能的情态动词可以允准一个动词短语省略,而“空宾语”结构所允准的域则最小,只可以缺失一个宾语。与印欧语言的一致关系允准不同,现代汉语后续句中三种省略结构的允准是由中心语动词的词汇性质所决定的,是词汇允准。对现代汉语后续句中不同的空位成分应该加以区别对待。

  • 标签: “情态动词”结构 “是”字结构 “空宾语”结构 省略 允准
  • 简介:从话语分层和言语行为的角度观察,互文是元话语和基本话语之间的层次关系的体现。文本结构是由它互文和自互文共同支撑起来的。由于元话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受一定程度的语法化而规约为形式简短的标记形式——元话语标记,因此着眼于文本的结构面貌和组织格局,本文主要讨论了元话语标记作为主文本,接纳发话者自己的话语为互文本的自互文结构,并结合具体语例分析了自互文结构的三种类型:明示主观情态自互文、明示人际互动自互文和明示话语组织方式自互文。

  • 标签: 互文 自互文 元话语 元话语标记 自互文结构类型
  • 简介:《文心雕龙》以其理论的丰富和系统特立于传统文艺评论之首。历来研究论著可谓累累,然其符号学特质却少有学者给予关注。盖既囿于其理论与结构之丰富庞大,又隔于西学概念与传统结合之难。而《文心雕龙》的符号特质主要体现于总体叙事结构的等级秩序与分类描述的“释名章义”的“命名”活动,全书是一个层级的文化符号体现,既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亦是阐释文学的身份符号的确证。

  • 标签: 《文心雕龙》 符号特质 研究状况 叙事结构
  • 简介:“V+看+S”存在两种可能的句法结构:连动式和动宾式。连动式“V+看+S”中,“看”为动词,带一个疑问小句宾语S,与前面的动词短语构成连动结构,“看”一般不能省略;动宾式“V+看+S”中,疑问小句S为前面动词的宾语,“看”是在动词和其疑问宾语小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标句词,一般可省略。“看”的能否省略与“V+看+S”的句法结构及“看”的语法化有关。间接疑问标句词“看”由动词“看”语法化发展而来,与英语中功能类似的标句词“if/whether”在所引导的小句是否为疑问形式和能否引导主语小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与标句词“看”的来源以及汉语的语言个性密切相关。

  • 标签: “V+看+S” 句法结构 “看” 标句词
  • 简介:泰如片江淮方言中"V+L"和"V+在+L"结构都可用于表达某物存在于某处,但二者在构成条件、时体特征及构成祈使句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种结构中动词与处所词语之间"在"的有无决定的.此类"在"的主要功能不是引进处所,它的隐现具有表达"未然"和"已然"两种对立的时体意义的功能.

  • 标签: 泰如片江淮方言 已然体 未然体 祈使句 "在"
  • 简介:1934年12月10日,结构主义语言与文学研究的先锋一一布拉格语言学会召开了一次会议,专论学会成员扬·穆卡洛夫斯基的长期研究成果。穆卡洛夫斯基主要研究19世纪早期米洛塔·波拉克的诗歌《论自然的崇高》。该诗歌是穆卡洛夫斯基假设验证的试验场,他假设每种文学变化都具备双重动机:内在动机即文学系统发展动力,而外在动机则是社会领域中与文学互相影响的其他需求。其中一位与会者,一位年轻的批评家查维斯·卡兰德拉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了穆卡洛夫斯基的论文。他提出了两种反对结构主义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观点,即该方法关注于创造主体的物化,以及忽视影响着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所有现象的经济基础之中介作用。

  • 标签: 扬·穆卡洛夫斯基 查维斯·卡兰德拉 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文学史
  • 简介: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结构类型,其特点为复合词的意义大于构词语素的意义之和。复合词词义中不但包含语素的意义,而且还包含结构的意义,即结构义。依据语言的实际情况,文章归纳出九类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结构义。结构义不但是复合词词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会对构词语素的意义产生影响,使其意义发生迁移,以至衍生出新义。

  • 标签: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结构义 语素义 衍生新义
  • 简介:广义短语结构语法述略──“信息处理用语言理论讲话”第七讲张卫国一广义短语结构语法的主要特点1985年盖兹达(GeraldGazdar)、克莱因(EwanKlein)、普伦(GeoffreyPullum)、沙格(I-vanSag)四人合著的《广义短语结...

  • 标签: 广义短语结构语法 信息处理用语言 句法特征 元规则 句法范畴 头结点
  • 简介:1.1时间:1998年4月2日-4月4日。地点:苏州大学东苑宾馆。人物: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日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0多位语言学工作者。事件: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第五次会议——“98年中国东南部方言语法研讨会”。论题: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的结构助词。

  • 标签: 东南方言 结构助词 比较研究
  • 简介:领主句与其他相关句型的句法推导并无本质不同,其“遭受/获得”语义源于领有名词在合并位置上被指派的题元角色。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是实现定指语义和领属语义的形式手段,也是语音部门和语义部门辨识句法体的结构图式。汉语有领主句而英语无领主句,是因为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赋义的参数化定值不同:英语设定为不定指语义,通过在spec—VP合并Ф不完整的there来实现;而汉语设定为定指语义,通过在spec—VP合并Ф完整的DP来实现。

  • 标签: 领主属宾句 局域非对称成分 统制结构 题元角色 参数化 跨语言差异
  • 简介:本文在对电视剧《亮剑》台词作定量考察的基础上,对汉语中“我李云龙”一类的“人称代词+NP”复指结构进行分析。本文从结构的内部构成、NP的语义特征和句子谓语及情态特征等多侧面进行描写。本文认为:汉语“人称代词+NP”复指结构是一种隐性述谓结构,其“NP”的功能在于凸显“人称代词”所指代对象在当下话语情境中说话人所认定的某种属性特征,从而造成该种结构表达的强主观性。这种强主观性的凸显,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句子[-事件]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汉语“人称代词+NP”结构是一种话语功能独特的短语结构,其主要的话语功能在于凸显代词所指对象在特定话语情境中所拥有的某种特定属性要素,从而规定着言者对这一对象的主观评价或是预测代词所指对象在话语情境中所要采取的特定行为。

  • 标签: 人称代词 复指结构 主观性 隐性述谓关系 话语功能
  • 简介:语篇是一个充满争议并且广受关注的概念。在相关学界讨论语篇的众声喧哗中,“修辞结构理论”(RST)以其独特的切入点引起广泛而持续的兴趣。这是一个以“修辞”的名义研究语篇组织原理的理论模式。它通过识别使语篇的多模态成分得以组合为功能单位的“修辞关系”,揭示由处在不同层面的这些关系自下而上递进交织而在语篇中形成的全覆盖、级差化的单一修辞结构(singleoverarchinghierarchicalrhetoricalstructure),为判断语篇的连贯性确定了一个独特的标准,同时也为理解语篇的总体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提供了一个不无启发的视角。然而,假如将修辞结构理论置于当代修辞思想及语篇理论发展的大视野中加以考察,则不难看出将该模式用作阐释工具所造成的问题远超过它所能提供的帮助。考虑到语境已成为主流语篇研究的着眼点,修辞结构理论对文本本身的专注凸显了其阐释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该理论所预设的“修辞”及“修辞关系”与修辞学界对“修辞”的主流理解也相去甚远。将“连贯”确定为探索语篇组织原理的核心议题尤其使人对这一模式的“修辞”属性生疑。对修辞研究而言,该理论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将注意力引向在语篇研究中构筑起一个有别于主流路径的修辞视角的可能性,促使修辞学家思考跟语篇及其概念化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 标签: 语篇 修辞结构理论 修辞关系 连贯 “辩动”
  • 简介:读完全书,又回到前言,不禁感叹此项研究的辛苦,敬重作者不仅勇锐地进行符号学理论批评,还大胆尝试寻找跨学科符号学理论突破,研究对象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多种理论;也理解了作者在前言部分自述的第一句,这是“一项进行了十余年的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因为本书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符号学研究,而是试图在诸多社会文化现象,甚至成形成熟的批评理论中找到不同于传统符号学的一般符号学规律和透视方法。

  • 标签: 社会符号学 罗伯特 解构 结构 社会文化现象 符号学理论
  • 简介:粤东北部三县见组字在细音条件下只有/KiAC/类音节变音为龈腭音:^*[k]、^*[k^h]、^*[η]分别变成[t]、[t^h]、[η];音变后介音也流失了。/KiC/类音节不变。这个观察有别于前人的记述,但可以通过语图分析得到验证。借助音节建构的分析,文章说明不平衡的演变来自见组细音的两组音节内部结构的不同:/KiAC/类音节中K,与[i]同属音首,所以糅合为龈腭辅音;而/KiC/类音节中,[i]却作为韵核,与音首关系疏远,所以未能糅合。

  • 标签: 客家话 辅音音变 见组细音 音节建构 软腭音 龈腭化
  • 简介:各位专家,同志们:“第三届语言与国家高层论坛暨第二届全国应用语言学系主任(所长)论坛”在江苏省的文化重镇徐州召开了。我代表教育部、国家语委,向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 标签: 应用语言学 高层论坛 系主任 所长 荣昌 江苏省
  • 简介:本文以电话谈话、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和电影(《甲方乙方》、《大腕》)为语料,先后考察了把字句、被动结构、光杆动词句、否定反问句等语法现象,特别比较了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或文艺口语体的语法差异。说明(口语)语体细分对语法研究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自然会话 影视对白 语体细分 语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