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新型脂质胶体敷料(优拓)护理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9年4月28日收治1例患有先天性皮肤缺损的新生儿采用新型脂质胶体敷料(优拓)治疗,同时配合皮肤创面综合护理,观察及评估应用优拓护理后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结果经应用优拓敷料等综合护理9 d后顺利出院,皮肤缺损处愈合良好,无继发感染及疤痕形成,患儿舒适感好,并发症少。结论提示联合应用优拓护理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适应性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先天性皮肤缺损 新生儿 脂质胶体敷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P2K1基因变异所致的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CFCS)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为1岁8个月的男性,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大头畸形、特殊面容、先天性心脏病等多发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其携带MAP2K1基因c.389A>G(p.Tyr130Cys)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证实其为新发变异。根据ACMG/AMP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本例患儿存在明显的行为异常、食欲佳、三尖瓣返流,有别于既往报道的病例,因此丰富了MAP2K1基因变异所导致的CFCS的临床表型谱。

  • 标签: Cardio-facio-cutaneous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MAP2K1基因 新发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采用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36.5±5.3)岁(范围26~76岁)。缺损大小(60±5.3)cm2(28~96 cm2)。于局麻下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创面外用弹性敷贴牵拉固定,每隔3 d换药时进行创面收缩。通过观察和记录创面的愈合级别、愈合率、愈合时间、术后瘢痕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评估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结果手术均在清创室内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2±10.5)min(范围30~50 min),术中出血量(30±2.5)ml(范围20~60 ml),手术费用(180±11.5)元人民币(范围160~240元人民币)。3例失随访,2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2.5)个月(范围3~6个月)。23例患者手术后创面愈合率50%±3.5%(范围40%~56%),20例随访患者术后第3天创面愈合率65%±4.3%(范围53%~75%),术后第6天创面愈合率74%±4.5%(范围65%~80%),术后第9天创面愈合率83%±1.8%(范围76%~85%),术后第12天创面愈合率90%±1.6%(范围84%~95%),术后第15天创面愈合率95%±3.5%(范围94%~98%)。术后随访第42天时20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愈合率100%。创面甲、乙级愈合率95%(19/20),瘢痕VSS评分为4(3,6)分,创面瘢痕优良率80%(16/20)。2例于术后第10天由于缝线切割出现线结部分脱落,二次以Nice结缝合固定。1例感染未完全控制,在线结上覆盖负压封闭引流材料,治疗1周后局部感染控制,再次以Nice结收缩创面至创面愈合。结论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要求低、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费用低、创面愈合级别及愈合率高的优势,适合基层医院应用及推广。

  • 标签: 缝合技术 外科胶带 软组织损伤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个微切口联合连续埋线法在伴有轻中度上睑皮肤松弛的重睑术的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9年2月,重庆星艺美整形美容门诊部对伴有轻中度上睑皮肤松弛的美容就医者行微切口联合连续埋线法重睑术1 161例,男13例,女1 148例,年龄25~50岁,均为首次行重睑术,正常单睑或重睑线窄要求加宽,无上睑下垂,皮肤松弛<4 mm。在上睑设计线上做4~5个2 mm小切口,通过小切口切取适量的眼轮匝肌及眶隔脂肪,行连续埋线将皮肤与上睑提肌腱膜粘连固定,小切口无需缝合,随访3个月至5年。结果1 161例切口均愈合良好。23例进行了2次手术,其中8例因重睑线变浅或消失,5例重睑偏窄,要求加宽,10例双侧重睑不对称;其余1 138例表示对重睑外观满意,平视重睑弧度自然,闭眼上睑皮肤平整、无明显凹陷,无明显瘢痕,远期效果均满意。结论多个微切口联合连续埋线法形成的重睑外形美观、自然,闭眼时平整无痕,效果稳定持久。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小切口 微创 埋线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肺吸虫病误诊的方法,分析血小板(PLT)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在肺吸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报告1例以"咳嗽4个月,右侧胸背部包块2个月"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患儿的诊疗过程中PLT和EOS水平变化,分析PLT和EOS在肺吸虫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因本例患者仅以临床症状、体征、胸部CT结果为诊断依据,未仔细询问个人史,未辨证分析PLT和EOS变化,导致多次误诊,并因误诊实施全身麻醉下包块切除术,经规范治疗患者PLT和EOS水平逐步恢复正常。结论辨证分析PLT和EOS是临床发现肺吸虫感染的关键,抗原和抗体检查是其确诊的依据。PLT和EOS为反映疗效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肺吸虫病 血小板 嗜酸性粒细胞 肺吸虫抗原皮试 肺吸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持续牵张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深度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急救医学科收治的不同部位深度创面患者20例,其中外伤10例,压疮7例,感染创面3例。根据创面情况实施清创术后应用皮肤持续牵张联合VSD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创面愈合质量。结果20例患者经皮肤持续牵张与VSD治疗后,创面均愈合良好,无愈合不良或不愈合。创面大小为2 cm×2 cm~3 cm×4 cm的5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0 d,创面大小为5 cm×5 cm~8 cm×10 cm的8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2 d,创面大小为10 cm×15 cm~15 cm×20 cm的7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30 d。创面愈合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平均为3.8分。结论应用皮肤持续牵张技术与VSD技术联合治疗深度创面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引流术 皮肤牵张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肩关节镜下治疗中度冈上肌腱全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中度冈上肌腱全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6例;年龄41~68岁[(55.9±8.2)岁]。患者均行肩关节镜下冈上肌腱缝合及肩峰下成形术,其中22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个月内的患者(早期组),21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3个月的患者(晚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7个月[(6.4±0.4)个月]。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VAS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早期组术后3周和6周VAS[(4.4±0.9)分、(3.7±0.8)分]均低于晚期组[(5.5±1.0)分、(4.8±1.1)分](P<0.05),ASES评分[(49.1±4.6)分、(56.8±4.1)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54.1±4.8)分、(64.1±4.4)分]均高于晚期组[ASES评分:(45.2±5.4)分、(50.3±5.4)分,Constant-Murley评分:(50.5±3.3)分、(58.2±3.9)分](P<0.05),而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VAS、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中度冈上肌腱全撕裂患者,在其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的1个月内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较1~3个月手术治疗,术后短期内患侧肩关节可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及较快的功能恢复。

  • 标签: 肩袖损伤 关节镜 康复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75%的膀胱癌为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膀胱灌注治疗是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等直接或间接诱导体内发生局部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2019年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发布了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诊治有了较大进展,包括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评估,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经验以及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经验,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更新,以期对目前国内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灌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Henle纤维(HFL)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35例35眼。其中男23例23眼,女12例12眼;年龄24~60岁,平均(41.14±8.19)岁;病程1 d~6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SD-OCT对黄斑部进行水平单线扫描,分析和总结视网膜下液(SRF)区HFL的影像特征。结果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规则圆顶形脱离者26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25眼,占96.15%;呈边界2型7眼,占26.92%;呈完全高反射型17眼,占65.38%。病程≤21 d 21眼,均呈边界1型,部分合并完全高反射型或边界2型;病程>21 d 5眼,均呈完全高反射型,部分合并边界1型或边界2型。其中鼻侧和颞侧脱离区基本对称15眼,6眼为水平位图像,两侧SRF区HFL均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3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颞侧;6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鼻侧和颞侧脱离区不对称11眼,其中3眼为水平位图像,颞侧脱离范围均大于鼻侧,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4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3眼颞侧脱离范围大于鼻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4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3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和高度均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不规则形脱离9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7眼,占77.78%;呈边界2型5眼,占55.56%;呈完全高反射型6眼,占66.67%;呈低反射型4眼,占44.44%;呈模糊型2眼,占22.22%。其中7眼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走行欠平滑,HFL表现类型随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走向的改变而改变;2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低平,抬高侧光反射信号略低于压低侧。结论CSC的SD-OCT图像中SRF区HFL主要呈边界1型和完全高反射型。HFL表现类型受OCT图像倾斜方位,病程,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的对称性、范围、高度和走向特征的影响而呈规律性改变。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Henle纤维层
  • 简介:摘要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第1位,是最常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其中25%~30%的患者为肌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能有效避免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手术风险高、创伤大,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差等原因,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着对膀胱癌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行为等的认识不断加深,膀胱癌治疗已从手术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可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等的肿瘤学预后,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肌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保留膀胱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75%的膀胱癌为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膀胱灌注治疗是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等直接或间接诱导体内发生局部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2019年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发布了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诊治有了较大进展,包括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评估,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经验以及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经验,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更新,以期对目前国内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灌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对于伴有弥漫性肺大疱、长期保守治疗失败的顽固性气胸,传统的肺大疱切除加胸膜摩擦术效果不佳,术后长期漏气和气胸复发的可能较高。我们针对1例该类型患者采用了不切除肺的胸腔镜单纯壁胸膜剥脱术,手术操作简便,术后1周内胸膜完全固定,漏气愈合。随访期间患者肺功能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分析年轻成人中高度近视人群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神经纤维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20年10—12月门诊近视患者90例(9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眼(-3.00 D≤SE≤+0.75 D)、高度近视组34眼(-9.00 D≤SE<-6.00 D)和超高度近视组29眼(SE≤-9.00 D)。采用OCTA测量眼球矫正前后视盘周围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RPC VD)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pRNFL)厚度。3组间RPC VD及pRNFL厚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分析,RPC VD、pRNFL厚度、眼轴长度、SE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眼球矫正前,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在颞上、颞下侧pRNFL变厚,下鼻侧pRNFL变薄(H=14.75, P=0.001; H=11.20, P<0.001; F=11.30, P<0.001),在鼻上、鼻下侧RPC VD降低(H=6.82, P=0.033; H=10.90, P=0.004)。在平均、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及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29、0.25、0.35、0.44、0.50、0.40、0.48,均P<0.05)。在眼球矫正后,平均pRNFL、RPC VD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40, P<0.001; r=0.63, P<0.001),与SE呈负相关(r=-0.29, P=0.006; r=-0.48, P<0.001),且在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48、0.40、0.58、0.38、0.47、0.57、0.29、0.43、0.56,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RPC VD和pRNFL在眼球矫正前颞上、颞下增大,下鼻、鼻上及鼻下侧减小,而在眼球矫正后平均RPC VD和pRNFL增大。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盘周围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Ⅰa期、Ⅰb期,以及正常肌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参数值差异,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在Ⅰ期EC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40例EC患者及同年龄段23名正常女性盆腔磁共振平扫(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DTI检查资料。采用ADW 4.5工作站分析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各向异性容积比(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值及T2-weighted trace (T2-WT)值,并重建DTT。比较DTI参数在Ⅰa期、Ⅰb期EC,以及与正常肌间的差异,观察受侵肌DTT纤维束走形情况。结果Ⅰa期27例,Ⅰb期13例。Ⅰb期ADC值低于Ⅰa期(t=-3.141,P=0.003),FA值与T2-WT值均高于Ⅰa期(t=2.767、2.947,P=0.009、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b期VRA值高于Ⅰa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较正常肌相比,ADC值降低(t=-12.141,P=0.000);VRA值及T2-WT值增加(t=2.523、8.582,P=0.014、0.000),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TT示受侵肌纤维束明显减少,排列紊乱,部分中断。结论DTI不同参数及重建DTT对Ⅰ期EC肌浸润深度判断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判断EC肌浸润深度的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环节中,钢筋保护厚度检测是其中的重要项目,基于此,本文首先就钢筋保护厚度不足所造成的影响进行阐述,进而就钢筋保护厚度检测的技术要点加以探讨,以期为钢筋保护厚度检测水平提供保证,对钢筋保护厚度不足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整。

  • 标签: 建材检测 钢筋保护层 厚度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宫颈产生黏液的复上皮内病变(SMILE)和浸润性复产生黏液的癌(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至2019年3月16例具有SMILE/ISMC成分的宫颈肿瘤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以及随访情况,同时行组织化学阿辛蓝和淀粉酶消化法过碘酸-雪夫(PAS-D)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CK)7、p16、p63、p40、PAX8、MUC6、p53染色,此外结合宫颈腺癌浸润模式分类系统对12例浸润性腺癌成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7岁(范围33~65岁),大多数患者(13/16)发生阴道出血。SMILE和ISMC形态学分别表现为非浸润性或浸润性复上皮伴全细胞,具有不等量的胞质内黏液。5例SMILE成分分别与原位腺癌(1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1例)或浸润性腺癌(3例)共存;13例ISMC成分分别为单一型ISMC(3例)、合并普通型宫颈腺癌(8例)、合并鳞状细胞癌(2例)。所有单一型ISMC均具有脉管侵犯且浸润深度超过10 mm。11例具有ISMC成分的浸润性腺癌均为Pattern C肿瘤,组织学呈弥漫破坏性间质浸润、实性结构或低分化肿瘤。组织化学阿辛蓝和PAS-D染色证实SMILE/ISMC成分(7/7)细胞质内富含酸性和中性黏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MILE(4/4)和ISMC(8/8)成分CK7和p16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p63和p40表达于SMILE(1/3)和ISMC(2/8)成分复上皮细胞巢的周边细胞或仅少部分细胞,在ISMC成分中,部分瘤细胞MUC6(5/7)阳性表达、PAX8(2/8)局灶阳性表达、p53呈野生型表达模式(4/10)或完全阴性(6/10)。具有随访资料的13例患者目前均存活(平均随访时间50.5个月,范围4~140个月)。结论SMILE是一种少见、独特的宫颈上皮内病变,ISMC属于与其形态学相似的浸润性病变,具有ISMC成分的肿瘤可能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充分认识宫颈SMILE和ISMC对临床和病理医师尤为重要。

  • 标签: 宫颈肿瘤 癌,原位 免疫组织化学 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 浸润性复层产生黏液的癌
  • 简介:摘要肌浸润性膀胱癌(MIBC)恶性程度高,易多发、复发和转移,手术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但术后大部分患者将出现远处转移。新辅助化疗对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微转移灶的控制和生存率的改善等作用,推动其逐步成为肌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其临床利用率也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肌浸润性膀胱癌的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化学疗法,辅助 膀胱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胎儿颈部透明(NT)厚度与胎儿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妊娠早期胎儿NT厚度测量的单胎孕妇,共4 958例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进行妊娠早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妊娠早期血清学筛查、妊娠中期超声筛查及对新生儿出生后28 d的体格检查。根据妊娠早期超声筛查的结果,分为胎儿NT增厚(≥3.0 mm)者167例与NT厚度正常者4 791例;将胎儿NT增厚的孕妇,分为胎儿单纯NT增厚者86例与NT增厚合并结构异常者81例。分析不同NT厚度胎儿的预后,并重点对单纯NT增厚与NT增厚合并结构异常胎儿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妊娠早期超声筛查发现胎儿结构异常或血清学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经绒毛穿刺取样术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以明确产前诊断。结果(1)胎儿NT厚度正常孕妇的妊娠结局:共4 791例孕妇,包括胎儿NT厚度正常且无结构异常者4 726例,其中妊娠中期及产后新诊断结构异常83例,4 688例活产;胎儿NT厚度正常但结构异常的孕妇65例,其中61例孕妇终止妊娠,4例活产。(2)胎儿单纯NT增厚孕妇的妊娠结局:86例孕妇中,66例(76.7%,66/86)行CMA检测,3例胎儿诊断为21三体综合征;除7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外,余79例行妊娠中期超声检查、新生儿出生后28 d体格检查、新生儿电话随访至6~21个月均未发现发育异常。(3)胎儿NT增厚合并结构异常孕妇的妊娠结局:81例孕妇中,73例(90.1%,73/81)行CMA检测,其中32例的胎儿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70例选择终止妊娠,2例妊娠中期自然流产,9例活产。(4)NT增厚是否合并结构异常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及预后比较:单纯NT增厚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为3.5%(3/86),合并结构异常者为39.5%(32/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P<0.01);胎儿单纯NT增厚孕妇的健康新生儿存活率为91.9%(79/86),合并结构异常者为9.9%(8/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P<0.01)。结论妊娠早期,超声筛查胎儿NT及结构,能提高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率。单纯NT增厚胎儿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较低,新生儿健康存活率较高。

  • 标签: 妊娠初期 颈部透明带检查 超声检查,产前 非整倍性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酒精摄入对小脑分子感觉信息传递的影响,揭示慢性酒精中毒对小脑皮质感觉信息传递与信息整合影响的机制。方法50只6~8周龄健康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25只,酒精组每日腹腔注射体积分数为20%酒精,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所有小鼠每天腹腔注射一次,连续注射28 d。通过电生理技术运用膜片钳放大器及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感觉刺激诱发酒精组及对照组小鼠小脑分子场电位变化。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对电生理数据进行记录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用药前后的差异。结果给予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的P1振幅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21.3±3.5)%,(97.2±2.7)% ;t=26.08,P<0.05),P1曲线下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127.1±4.2)% ,(102.2±3.5)%;t=22.95,P<0.05]。酒精组N1的平均振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脑表面灌流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后,吹风刺激诱发的酒精组小鼠P1振幅(76.2±4.8)%较给药前(103.5±3.6)%显著降低(t=22.60,P<0.05),但洗脱后(101.5±4.6)%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5),P1曲线下面积(72.4±5.6)%较给药前(102.7±2.6)%显著降低(t=24.58,P<0.05),洗脱后(100.6±3.5)%与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P>0.05)。小鼠脑表面灌流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后,对照组小鼠的P1振幅(104.3±1.6)%与给药后(102.2±5.6)%(t=1.84,P>0.05)及洗脱后(102.5±4.5)%(t=1.92,P>0.05)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曲线下面积(103.5±2.6)%较给药后(102.5±4.6)%(t=0.99,P>0.05)及洗脱后(101.9±3.7)%(t=1.8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一氧化氮供体SNAP后,吹风刺激诱发分子场电位P1振幅(128.2±3.4)%较给药前(103.5±2.6)%显著增加(t=28.89,P<0.05),洗脱后(105.4±4.2)%较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5),P1曲线下面积(125.4±4.4)%较给药前(104.3±4.6)%显著增加(t=16.60,P<0.05),而给药前与洗脱后(103.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结论慢性酒精摄入显著增强抑制性反应,抑制性成分的增强源于NO信号通路的激活。

  • 标签: 乙醇 小脑皮质 感觉刺激 一氧化氮 分子层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