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氯霉素混悬液纱条对弥漫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10例弥漫性外耳道炎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氯霉素混悬液沙条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10例弥漫性外耳道炎患者通过治疗后,其58例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患者均痊愈,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患者治愈例数为38例,有效例数为10例,有效率为92.3%。结论使用氯霉素混悬液沙条对慢慢学外耳道炎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氯霉素混悬液纱条 弥漫性外耳道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于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间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随机抽取 62例为试验组研究对象, 62例患者均行凝血指标检查。并随机选取 62例同期进行凝血指标检查的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检验后的内源性凝血状态和纤维蛋白时间以及外源性凝血状态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试验组患者检查后的 APTT和 TT以及 PT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检查后的 APTT和 TT以及 PT等指标,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试验组患者检查后的 FIB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检查后的 FIB指标, P<0.05,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诊断过程中,通过凝血检验指标检查可以准确、快速的筛选出发病者。其作用与效果均非常显著,针对患者不同指标的异常情况来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指标 诊断效果
  • 简介:目的通过图像分析观察中心母细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B—DLBCL)分子亚型之间的细胞核的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先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将CB,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组(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组(non-GCB)两组,然后通过图像分析对两组细胞核的形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GCB与non—GCB的11项细胞核形态参数之间均存在差异,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中截面积以GCB高于non-GCB,截面周长、截面长径、截面短径和截面平均直径以non.GCB高于GCB。描述细胞核的形状不规则程度的异型指数allotypeindex、圆偏度circularskewness、圆球度sphericity、圆形因子sphericalfactor、规化形状因子normalizedshapefactor和形状因子ARshapefactorAR均显示,non—GCB细胞核的不规则程度显著大于GCB。结论本文证实non—GCB与GCB的细胞核形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细胞核的不规则程度明显大于后者。这与non-GCB临床预后较差相符合。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亚型 细胞核 形态参数 图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导致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DAI致DO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Ⅱ级以上为意识恢复),分为意识恢复组(29例)和意识未恢复组(2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病程、入院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意识水平(微意识状态或植物状态)、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DAI病变数量和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脑积水、癫痫、感染、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发病年龄、微意识状态患者所占比例、入院CRS-R评分、术后合并脑积水、影像学DAI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FA值可能为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316,95%CI:1.078~1.580,P=0.006)、入院CRS-R评分(OR=0.200,95%CI:0.044~0.910,P=0.037)、脑干白质损伤(OR=3.991,95%CI:0~21.261,P=0.040)以及术后脑积水(OR=11.874,95%CI:0.308~76.078,P=0.045)是DAI导致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术后合并脑积水、年龄偏高、DAI关键部位的损伤严重、入院CRS-R评分低均不利于其意识恢复。

  • 标签: 意识障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疾病特征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一整年期间收治的3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匀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成常规组与优化组,常规组患者接受R-CHOP方案治疗,优化组患者则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具体的治疗效果。结果优化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且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来讲,给予患者R-BECHOP方案治疗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R-CHOP R-BECHOP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不同时间点行亚低温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伤后有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5),前者按治疗时间又分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n=9)和伤后8h后亚低温治疗组(n=14),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行GOS评定,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颅内压、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受不同治疗后3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36),由平均秩次判断,预后最好的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其次为伤后8h后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8h内)进行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亚低温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40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PGI-DLBCL患者中,首发症状以腹痛[15例(37.5%)]、腹部包块[6例(15.0%)]、腹部不适[5例(12.5%)]、腹胀[5例(12.5%)]、呕血黑便[5例(12.5%)]为主.误诊为胃癌15例,肠癌5例,消化道溃疡4例,总误诊率为60.0%(24/4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57.5%、5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和治疗方法与生存率有关(P〈0.01),性别、年龄和原发部位与生存率无关(P〉0.05).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68.0%比13.3%),IPI0~2分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3~5分患者(66.7%比7.6%),手术联合术后化疗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患者(75.0%比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GI-DLBCL患者临床特征不典型,极易误诊.IPI、临床分期、术后是否化疗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 标签: 淋巴瘤 大BV细胞 弥漫性 胃肠道 预后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神经肿瘤杂志。2011个月;13(8):904-9。2011月13课件。海马中,steffen-smith,哈穆德,世勋,弯曲,沃伦克。小儿肿瘤科,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研究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贝塞斯达20892,医学博士,美国sean.hipp@us.army.mil

  • 标签: 神经肿瘤 儿童 脑桥 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本院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抽取 60 例,以随机抽签法实施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均为 30 例,对照组患者予以 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3 年生存情况 。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观察组患者 1 年、 2 年、 3 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结论: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明显,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可在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予以应用 。

  • 标签: 复方斑蝥胶囊 联合 化疗 治疗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 临床 研究
  • 简介:摘要我国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以及嗜肺军团菌等,由诺卡菌引起两肺弥漫性病变为影像特征的CAP较为少见。因诺卡菌培养时间较长,故临床工作中易造成漏检。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气管内深部痰涂片检查对发现诺卡菌可能具有重要提示意义。可以提醒临床微生物室检验员延长培养时间。近年来微生物二代基因测序诊断技术对发现少见菌,如诺卡菌及该菌种的鉴定价值很大。尽早明确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breast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均为女性患者,中位年龄58.5岁,范围为45~69岁。病变部位左侧3例,右侧1例。镜下乳腺正常结构被破坏,均未见包膜,在残存数量不等的乳腺导管或小叶之间有大量弥漫浸润生长的中等偏大的异型淋巴样细胞,瘤细胞浸润脂肪组织;未见淋巴上皮病变,以中心母细胞样细胞(3例)和免疫母细胞样细胞(1例)为主;免疫表型提示4例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DLBCL,瘤细胞均表达LCA、CD20、CD79a和MUM-1,Ki67增殖指数50%~80%。病例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12月,随访期内有1例复发,13个月后死亡,1例健在,已存活66个月,另2例失访。结论PB-DLBCL极为少见,主要见于女性,细胞起源分大部分为non-GCB,临床常易误诊为乳腺癌,该病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治疗暂不明确,推荐R-CHOP/CHOP化疗联合放疗等的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乳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收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80例为试验组,另取同期健康受检者 80例为对照组。对比凝血检验结果。结果:试验组 PT、 APTT、 TT、 IN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高凝期、低凝期及纤溶期 PT、 APTT、 TT、 INR与 FIB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凝血检验指标可有效检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助于确定凝血分期。     关键词 凝血检验指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oagulation test indexes in the diagnosi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80 patients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8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coagulation test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Pt, APTT, TT and IN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FIB level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t, APTT, TT, INR and FIB leve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 high coagulation stage, low coagulation stage and fibrinolysis stage (P < 0.05). Conclusio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can be detected effectively by coagulation test indexes, which is helpful to determine the coagulation stage.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部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患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60例患者,选取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这60例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观察患者CT图像的表现,并进行诊断。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根据胸部CT可表现为以下几点(1)支气管粘液栓;(2)双肺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性栗粒状结节影并见树芽征;(3)炎性斑片状渗出病灶;(4)远端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双轨状”轻度支扩(5)肺间质性改变及纤维化。结论针对患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给予胸部CT进行检查,根据CT图像可明显观察到病变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临床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依据,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胸部CT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78岁。因“进行性消瘦1月余伴发热2周”,2007年9月17日门诊拟“胰腺癌”收治入院。体检:T38.5℃。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上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莫菲征阴性,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胃镜见胃体黏膜粗糙,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胰腺癌 误诊 腹壁静脉曲张 进行性消瘦 浅表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8月我院产科接收的5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验并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结果 观察组PT、APTT、TT明显长于对照组;INR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凝期、低溶解期、纤溶期三种不同分期条件下,患者的上述凝血功能指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状态下,患者的凝血检验指标呈现显著异常,对于诊断疾病以及评估病情分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产科 凝血检验指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参考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应用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本院进行,选择4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治的患者作为对象(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的4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的凝血检验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部分活化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作用明显,能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获取到有效的信息,在诊断工作中,要重视。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指标
  • 简介:[摘要]  亚急性甲状腺炎一般认为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甲状腺炎症破坏,而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即Graves病,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毒症,二者在临床上极少合并出现。现将本院收治的一名亚甲炎后出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例报告如下:一名中年男性患者,有典型的亚急性甲状腺炎表现,包括咽痛、血沉增快、甲状腺功能异常、抗体检查阴性,B超提示双侧甲状腺片状低回声区。在激素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时隔4个月后,该患者出现甲状腺毒症,TSH受体抗体(TR-Ab)升高,甲状腺摄碘率增高,甲状腺B超示甲状腺血流丰富。考虑患者转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本病例显示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诱导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症(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 标签: []  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TSH受体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