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1 个结果
  • 简介:少年这一特殊主体而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恤幼"的传统。在封建社会时期,对少年的特殊处遇在法律规定和救助机构的设里都存在一定的历史沿革。至清末民初,法学家倡导的少年立法虽然并未实际确定下来,但对之后我国的少年法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当前世界而言,盛行的少年法模式主要为以挪威、瑞典为代表的儿童福利主导一元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刑事司法为核心的一元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儿童福利、少年司法并存的二元模式。从这三大主流模式来看,系统性、全面性与实用性成为了它们的基本共性。比较而言,我国现行的少年法律规定存在缺乏系统性、法律地位不够明确、主导性法律缺失的缺陷。结合世界少年法主流模式的共性与我国少年法的发展现状,构建以刑事为主导,民事、行政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少年法一体化路径成为了我国少年法的必然抉择。

  • 标签: 少年法 系统性 全面性 实用性 一体化
  • 简介:少年法庭成立三十多年来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专业创新和成果创新,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少年儿童事业健康发展上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可传播的审判制度,需要从理论上对其发展历程和各项创新加以系统梳理和提炼,并为今后立法完善和司法可持续发展展示前景。

  • 标签: 少年法庭 审判理念 审判机制 审判方式 未来发展
  • 简介:研究发现:14—16岁少年罪犯占总人数28%、绝大部分案件被害人无人身伤害、五年来法院罪名变更率为零,造成少年抢劫案定罪率虚高。从点上分析,重点选择若干典型案例,从少年犯罪人动因和暴力程度等诸多剖析,以区分少年抢劫、寻衅滋事等罪名法律适用。处理少年强索案件时,司法人员应查明犯罪动因、甄别暴力程度、把握发案时间、地点及团伙等特点,尽可能司法分流和区分案件的主从关系,同时对少年罪犯还应坚持相称原则、宽宥原则以及非监禁处遇原则,坚持主客观一致原则,准确定罪,综合判定。公检法三机关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采取相应对策,不以拘留、逮捕率;批捕、起诉率为工作指标,不以顾及关系而“消化”结案,从而可以解决上述罪名定罪的倒挂现象,以期回归到合理的区间。

  • 标签: 少年抢劫 少年强索 少年暴力 少年犯罪甄别与应对
  • 简介:天津市于1986年起开展少年法庭工作以来,对往审判过程中如何贯彻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庭前、庭审、宣判及判后延伸教育四个阶段对少年被告人进行教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 标签: 庭审教育 被告人 审判实践 少年 法庭工作 审判过程
  • 简介:我国2013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将刑事和解制度引入公诉案件,但未做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区分。当刑事和解与少年司法制度碰撞时,会产生不一样的效能和表现形式。本文通过追溯刑事和解本源以及将刑事和解与关联制度进行比较得到启示: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国家权力可作适当的让渡,未成年人刑事和解相比成年人应当进一步拓宽适用面。基于刑事和解之于少年司法具有利益衡平的独特价值,主张赋予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更为丰富、开放的内涵,适当拓展适用范围,合理设置和解程序,和解后果适度宽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挽救未成年人。

  • 标签: 刑事和解 少年司法 融合 完善
  • 简介:9月16日,密云六中参加首都少年先锋岗站岗活动。首都少年先锋岗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站岗期间,学生们精神饱满地举着队旗,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引来游客的大量称赞。

  • 标签: 少年 首都 密云 爱国主义教育 中小学生 民族教育
  • 简介:在帮教中司法,是海淀法院在投身司法改革以满足民众司法期待和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于少年犯罪异质性特点和国情民意,主动担负起亲权者责任,以儿童利益最大化和诉讼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探索出来的少年审判基本模式。帮教责任与审判职责并肩而重,于少年司法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海淀法院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所积累的成功经验,绝大部分已为立法和司法解释所吸纳,有些仍然领先于立法。并且改革探索还在继续。在司法中帮教,在帮教中司法,帮教与司法应当合二为一,立法有必要确立帮教责任作为少年司法的基本职能。

  • 标签: 少年 司法 帮教 改革
  • 简介:中国少年检察官的角色变迁一般经历了少年起诉组的检察官、捕诉交叉、捕诉合一、捕诉防一体化到捕诉监防一体化的过程。其中,批捕与起诉职能的整合、预防职能的延伸与定位以及检察官帮教角色的变化则成为少年检察官角色变迁过程中争议的焦点问题,有必要予以厘清。域外少年法院先议权与检察官参与制度的经验表明,少年检察官只有逐渐淡化其追诉犯罪的“国家公诉人”身份,突出其作为触法未成年人的保护者、教育者的角色,才能避免在少年司法改革中被“边缘化”;同时,应吸取少年法院先议权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在保护少年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社会利益。

  • 标签: 少年检察官 角色变迁 定位 捕诉监防 先议权
  • 简介:妈妈因为癌细胞扩散,疼痛难忍。难以入睡。为了减轻妈妈的痛苦。11岁的许卓婧每天晚上都要站在妈妈床头为妈妈拉琴,时间一长。妈妈对女儿的琴声产生了依赖心里,只有枕着女儿的琴声才能迷迷糊糊睡一会儿.为了给妈妈最后的慰藉,征得爸爸同意,许卓婧跟老师请了半年长假,每天晚上守着妈妈,用琴声哄妈妈入睡。女儿的琴声成了流淌在妈妈心里最动听的“摇篮曲”。

  • 标签: 妈妈 琴声 少年 孝心 癌细胞 女儿
  • 简介:司法改革扁平化管理、实行大部制,随之而来的是检察系统一些内设机构的撤并。设置少年检察院,能够更加有力推动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管辖问题的集中统一协调,与法院、公安机关的顺畅对接,也便于少年家事案件的法律监督和执行监督工作的开展。同时,少年检察院整合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法律援助、观护基地等社会支持系统,促其专业化进程。推动少年法院的建立、公安机关涉未案件的专门化办理,推动看守所、未成年犯管教所分管、分押、分教、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专业化等问题有效解决。

  • 标签: 改革 少年检察院 设置
  • 简介: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其最初的设计理念,若脱离了“理念”这一根源性问题,任何讨论和设计都是浮于表面,起不到实质作用;我国少年司法应以“保护”为基本理念,同时包括充分保护少年权利和少年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的内在价值是关爱和回归,文章围绕这一理念重新建构了“社会-司法”少年司法模式,以独立的公检法机关为基础,重视社会资源在少年司法各个阶段的作用,借助社会资源、家庭责任的强化,更好地将“保护”理念贯彻到少年司法的每一阶段,以完善少年司法制度。

  • 标签: 保护理念 关爱和回归 社会·司法模式
  • 简介: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继续呈现增长趋势,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的需求日益突出,社会各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呼声不断高涨,国际社会对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今天在此间召开的少年审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少年审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可谓生逢其时。”沈德咏说。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中国法学会 审判理论 少年 未成年人犯罪 合法权益保护
  • 简介:联合国在预防少年犯罪领域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从保护儿童权利的角度建立起预防少年犯罪的框架体系。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的基本立场是“儿童至上”,采取的措施包括社会化过程、国家公权力运行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涉及家庭、社区、政府等各个主体。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的做法对中国的启示在于预防工作的多主体协作,对少年处罚的非刑罚化倾向,以及开展人权教育营造法治环境。

  • 标签: 联合国 预防少年犯罪 儿童权利
  • 简介:农村少年犯罪问题,过去并不突出,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犯罪率上升和罪犯低龄化而出现的新问题。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以后,农村的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农村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但是,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 标签: 少年犯罪 农村 治理 原因 刑事犯罪活动 犯罪问题
  • 简介:在英国这个所谓“几口威士忌就能让绅士变暴徒”的国家,青少年犯罪愈演愈烈。在2011年8月的伦敦骚乱中尤甚:无所事事的街头少年成为打砸抢烧暴力活动的主角。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英国 人性化 社会 风格 监狱
  • 简介:澳大利亚少年司法小组会议是一项以恢复性司法为理论基础的制度,旨在通过召集未成年人和受到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影响的人,共同参加由专业工作人员准备的少年司法小组会议,通过召开少年司法小组会议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充分讨论,修复因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让未成年人能够更好的回归社会避免再次犯罪。少年司法小组会议制度是澳大利亚少年司法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我国刑事和解在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的目标一致,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少年司法小组会议 刑事和解 借鉴
  • 简介:<正>近几年来的统计资料和有关研究表明,盗窃公私财物是最常见的一种少年犯罪类型,占整个少年刑事案件的80%左右,且居高不下;少年盗窃案件中的初犯、偶犯占85%左右,大部分案件犯罪情节一般,一部分案件则属情节轻微;之所以会出现少年盗窃案件发案率高而情节严重者则不多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所以,认真区别少年盗窃案件中的多种不同情节,特别是正确理解情节轻微问题,对于执行新刑法、审理好少年刑事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盗窃案件 正确理解 少年法庭 盗窃犯罪 少年刑事 新刑法
  • 简介:从我国少年刑事司法的现状看,少年司法保护的法律框架存在先综合治理后司法保障、附属于一般刑事立法、立法体系的分散性与非系统化的问题。少年刑事司法应确立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重在教育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引下,我国少年刑事司法相关制度的构建应当包括:在社会调查之外丰富人格评定方法;增设审前转处程序,赋予少年法庭受理案件的筛选权;借鉴复原司法模式的合理内涵,对被害人因素给予充分关注;建立适合未成年犯身心特点的社区矫正机制。

  • 标签: 少年刑事司法 现状 理念 制度构建
  • 简介:目前,世界各国少年司法的立法模式可以归纳为附属条文模式、半独立立法模式和独立立法模式三种。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设未成年人专章,开启了中国少年司法法典化的大门,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彩取的半独立立法模式将把我国少年司法法典化之路引向何方,值得认真思考。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订 少年司法 立法模式
  • 简介:心理矫正、家庭治疗介入少年司法审判,源于司法实践中相当多的少年犯实施犯罪源于心理问题,心理矫正、家庭治疗可以广泛适用于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庭纠纷中涉少民事纠纷,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可以在庭前、庭中、庭后这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穿插心理矫正与家庭治疗的内容。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专业支持,心理矫正工作的大规模推行还比较困难。

  • 标签: 少年审判 心理矫正 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