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8 个结果
  • 简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没有对交通无过错事故责任的承担提供具体规则。交通无过错事故中的损害应该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的人身损害可以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支付,仍然未获救济的损害由各方根据公平原则在可救济的范围内按照人身损害优先的顺序合理分担。

  • 标签: 交通无过错事故 道路交通安全法 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 简介:村民自治是中国本土政治法律实践的重要成果,但该领域大量的权利救济却很难进入国家正式的司法程序之中。“有权利无救济”的根源在于部门公法学知识生产的分散性,这导致对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性质的判断以及村民自治内外权利救济缺乏有效的理论和制度供给。“统一公法学”提供了一种整体化的知识生产模式,针对村民自治领域的权利救济需求发展出“社会公权力”理论和“统一公法诉讼”理论。这种整体化的知识生产明显优越于原来的分散化的知识生产,对于最大化提供公法领域权利救济机制,并表达中国自身公法文明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制度意义。

  • 标签: 村民自治权 行政诉讼 统一公法学 分散化的知识生产 整体化的知识生产
  • 简介:对于动机错误有二元论与一元论之争。二元论者囿于“错误”是“表意人非故意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理念,不得不将“性质错误”拟制为内容错误,将双方动机错误置于错误法外救济。此种处理模式导致错误理论日益复杂化,难以把握。一元论为了将动机错误从可救济的错误中排除出去,主要采用列举或者相对人可识别性的方式。列举方式的优点是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缺点是难免存在遗漏;相对人可识别性的方式无法妥善解决纯使他人受益的法律行为中的动机错误与双方动机错误问题。我国可以借鉴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优点,尝试采用第三条路径,即“统分结合模式”:“分”就是坚持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的区分;“统”就是在司法解释中,将主观行为基础错误、性质错误以及纯使他人受益的法律行为中,成为行为人发出意思表示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的动机错误和表示错误一体纳入《民法总则》148条予以救济

  • 标签: 意思表示错误 重大误解 动机错误 二元论 主观行为基础障碍
  • 简介:<正>在当代社会,考试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衡量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其无以替代的功用。但是有考试,就极有可能伴随着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否,并非以人们的善良意志为转移。但是,众所周知,考试作弊行为是违反考试中最重要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理应受到遏制、惩戒。那么,对于考试作弊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对于各种各样考试中的国家教育考试应如何规范?对于国家考试中发生的违纪事件应当由什么样的机构或组织根据何种标准予以认定,对于那些被认定为考试违纪的人员又该作怎样的处理?当

  • 标签: 作弊行为 联考 考试工作 硕士学位 教育考试 考试作弊现象
  • 简介:较之城镇地区的家庭暴力而言,农村地区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更为严重,受暴妇女更为无助。目前,对农村地区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的关注力度还不够,相关救济途径也缺乏实效。通过对坪石村、李岭村、王集村及榆中周边诸乡村的实证调查特别是对调研当地典型个案当事人的深度访谈发现,农村家庭暴力现状堪忧,应采取以"建立针对‘家暴’施暴行为人的‘禁止令’制度"为核心的若干因应性的应对方案。

  • 标签: 农村 家庭暴力 反农村“家暴” 应对方案
  • 简介: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虚拟财产具有实际的经济利益,现代民法应当将此种财产作为合法的私有财产加以保护。虚拟财产是新型的权利,同时带有了物权和债权的性质,但又具有自身的特征和独立的地位。在对虚拟财产进行规制和保护的时候,立法者需要注意平衡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 标签: 网络虚拟财产 损害赔偿案 有限公司 科技发展 救济方式 法律性质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自其颁布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学界、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着不同的诠释与应对。特别是各大媒体竞相使用"几大亮点"等抢眼的词句进行报道。尽管被人称作"亮点"的大多数都涉及到《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动者权益加大保护力度的内

  • 标签: 中行政 争议案件 劳动争议
  • 简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到人身损害应向谁主张救济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设置了各种归因和任责主体。然而,当一个受损害事实出现而触及多个法律关系时,该《解释》却无法理清各法律关系下救济的冲突、体现社会生活底线的公平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本文试图封该《解释》作精读後,提出质疑和建议。

  • 标签: 司法解释 人身受损 过错责任 推定雇主责任 终局责任人责任 代位追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