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右侧甲状腺的神经鞘瘤患者,肿瘤侵及气管发生呼吸困难,行右侧甲状腺及峡部肿瘤切除+受累气管的切除造口手术。术后6个月行气管造口修补,修补术后随访1年肿瘤无复发,患者呼吸功能良好,伴轻度声音嘶哑。

  • 标签:
  • 简介:摘要鼻咽癌容易向周围侵犯和发展,随着对鼻咽癌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鼻咽癌向周边的侵犯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均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鼻咽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鼻咽癌的生物学特性、鼻咽癌向周围组织侵犯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等内容,并阐述了鼻咽癌向周围侵犯和发展时的辅助检查及相应表现。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具有较强侵袭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现有多项研究证实微血管侵犯(MVI)是HCC术后早期复发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诊断MVI的金标准为病理学检查。现从MVI概述、预后、术前预测及治疗方案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肝切除术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术前精准的诊断和分期对于外科医师决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壁外血管侵犯(EMVI)作为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总生存期的一个重要独立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大有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分期系统来指导临床治疗,制定术前准确的分期。术前MRI(mrEMVI)与病理(pEMVI)在评估EMVI的准确性上高度一致,因此mrEMVI可以作为多学科诊疗模式或者临床医师精准分析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以作为术前放化疗后(CRT)是否进行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是否延长放化疗时间的重要评估项目,应该将其作为术前的必要检查之一。

  • 标签: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壁外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但经常复发,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微血管侵犯相关。因此,寻找一种无创的术前预测微血管侵犯的方法对于指导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等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多序列、多模态成像以及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术前无创性地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成为可能并极具发展前景,本文将主要就此方面展开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MRI(multi-parametric MRI, mp-MRI)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esical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I-RADS)对预测膀胱癌肌层浸润的价值,并分析发生于输尿管口区膀胱癌肌层侵犯的征象。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87例(共122个病灶)行mp-MRI检查的膀胱癌患者的资料。由两组阅片者采用双盲方法对每个病灶进行VI-RADS独立评分。采用Cohen's Kappa检验分析两组阅片者VI-RADS评分的一致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VI-RADS评分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效能。分析位于输尿管膀胱入口处肿瘤与输尿管的关系。结果两组阅片者VI-RADS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27,P<0.001),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880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808~0.932]和0.905(95% CI:0.838~0.950)。根据ROC分析,以VI-RADS≥3分为阈值,其Youden指数为67.8%,预测膀胱癌肌层浸润的敏感度为76.7%,特异度为91.1%,阳性预测值82.5%,阴性预测值87.8%。本组病例有29个肿瘤位于膀胱输尿管开口区,表现为“蒂包埋输尿管口”的7个肿瘤中,85.7%(6/7)为非肌层浸润膀胱癌;表现为“肿瘤与输尿管口分界不清”的22个肿瘤中,95.5%(21/22)为肌层浸润膀胱癌。结论多参数磁共振VI-RADS在不同阅片者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能有效地预测膀胱癌的肌层侵犯。对发生于输尿管口的肿瘤需认真分析“蒂”或“肿瘤组织”与输尿管口的关系。

  • 标签: 膀胱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 输尿管口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微血管侵犯(MVI)对于微小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系统性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中文检索词为"肝癌"、"肝细胞癌"、"2 cm"、"微血管侵犯"、"预后"。英文检索词为"small"、"solitary small"、"up to 2 cm"、"< 2 cm"、"live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icrovascular invasion"。比较MVI(+)组和MVI(-)组微小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差异。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7篇文献纳入系统评价,总计1 319例患者。所有纳入文献改良后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分均≥7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MVI(+)组与MVI(-)组1年总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14,95%CI:0.92~10.72,P=0.068)。MVI(+)组患者5年OS短于M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4,95%CI:1.62~3.36,P<0.001)。MVI(-)组1年和5年的无病生存期均优于M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OR=3.09,95%CI:1.75~5.44,P<0.001;5年:OR=1.76,95%CI:1.24~2.51,P=0.002)。结论MVI(+)的微小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较差,与MVI(-)患者相比,其术后复发率高,远期生存率低。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预后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2 mapping定量参数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3.0 T MRI扫描的34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分为LVI组(A组) 13例与非LVI组(B组) 21例。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及T2 mapping等。结合以上序列图像定位病灶,并由2名观察者于T2 mapping图像显示肠壁最厚层面放置三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T2值。采用Bland-Altman曲线检验2名观察者测量值的一致性。根据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与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T2值的差异。结果2名观察者测量的T2值一致性良好,表现为Bland-Altman图中的点均匀分布在+1.96至-1.96倍标准线差内。A组和B组的T2值分别为(77.15±6.95) ms、(87.06±7.55) ms,A组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值预测直肠癌LVI的曲线下面积、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61、83.19 ms、84.62%及76.19%。结论T2 mapping在预测LVI方面具有较好的价值。

  • 标签: 直肠癌 脉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T2 mapping成像 预测 鉴别 定量
  • 简介:摘要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患者预后及治疗密切相关。然而MVI只能通过病理学确诊,通过MRI检查精确预测MVI对选择治疗措施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目前已经提出了较多基于MRI检查的成像特征用于MVI的预测,包括肿瘤大小、数目、包膜不完整、边缘不光滑、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等。影像组学作为新兴的领域,可能是预测肝细胞癌患者MVI的准确而有效的工具,近年来也被研究者们用于探索与MVI之间的联系。本文就术前MRI检查及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MVI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扩散加权成像 预后
  • 简介:摘要淋巴结外侵犯(extranodal extension,ENE)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影像学人工智能与生物标志物研究可进一步提高ENE诊断的一致性、准确性,为ENE诊治提供新的方案。ENE组织病理分级与预后密切相关,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有待规范。ENE对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癌预后影响和治疗策略指导研究,有望改变目前的诊疗指南。本文对ENE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相关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癌,鳞状细胞 淋巴结 人乳头状瘤病毒
  • 简介:摘要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是肝细胞癌患者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但术后的高复发率不容忽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微血管侵犯(MVI)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肝细胞癌伴MVI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国内外尚无共识或指南推荐,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肝细胞癌伴MVI术后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包括局部抗肿瘤治疗、全身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以期为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提供帮助和参考。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肿瘤辅助疗法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根治性切除是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合并动脉侵犯是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不可切除的主要原因。对于累及动脉的胰腺癌进行更精准的可切除性评估,选择适宜的外科技术,有赖于对肿瘤侵犯动脉解剖学、组织学以及肿瘤生物学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传统基于累及动脉周径的肿瘤影像学评估不等于真实意义上的病理学侵犯。在可切除性评估中,动脉被侵犯的深度比受累及的周径更重要。对动脉结构的形态学观察发现:动脉外弹力层是否受侵犯决定动脉鞘剥除的可行性与联合动脉切除的必要性。动脉鞘剥除技术为合并动脉侵犯的胰腺癌患者提供根治性切除机会,同时可避免动脉切除重建的高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肿瘤侵犯深度和生物学行为更精准地评估将为侵犯动脉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外科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胰腺肿瘤 局部进展期 可切除性评估 动脉鞘剥除技术 联合动脉切除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兴宁院区)行腹腔镜胰腺癌伴静脉侵犯手术7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6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静脉切除、重建4例,楔形切除、重建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平均静脉切除重建时间35.1 min,平均静脉楔形切除缝合时间22.0 min。术后均无门静脉狭窄、出血、血栓及肝衰竭等并发症。4例患者因为肿瘤复发于术后2年内死亡,3例患者目前门诊随访,暂无明显肿瘤复发迹象。本研究表明,由熟练的手术团队在腹腔镜下行静脉的重建或修补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胃癌壁外血管侵犯影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8.11~2022.02期间,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随机选取70例进行此项研究,按照数字抽签法对患者分成2组,每组各有35例,对照组患者为医生常规判断法诊断;观察组患者应用CT诊断,对2组患者的壁外血管侵犯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要比对照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胃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临床应用CT更为准确,可推广。

  • 标签: CT 原发性胃癌 壁外血管侵犯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肝泡型包虫病是一种生物学特性类似恶性肿瘤的寄生虫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出现黄疸、腹水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此时病程已属晚期。此外,由于病灶切除的不彻底导致术后较高的复发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的总结,以及对肝泡型包虫病病灶旁“浸润带”内血供、微血管侵犯及血管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的分析,深度了解肝泡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包虫病 肝脏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纵隔肿瘤可侵犯椎管导致脊髓压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共收治纵隔肿瘤并椎管内侵犯患儿117例,回顾性分析其人口特征、神经症状恢复、生存率等临床资料。结果117例患儿中神经母细胞瘤46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21例,神经节细胞瘤1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5例,淋巴瘤8例,生殖细胞肿瘤5例,横纹肌样瘤5例,横纹肌肉瘤3例,其他14例。63例患儿就诊时出现神经症状,化疗组23例治疗后症状改善13例(13/23,56. 5%),神经外科手术组40例,治疗后改善30例(30/40,75. 0%)。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患儿中,脊髓压迫症状持续时间≤4周患儿治疗后其神经功能障碍完全康复率明显高于持续时间>4周的患儿(66. 7%比8. 7%,P<0. 001)。结论后纵隔肿瘤并椎管内侵犯患儿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部分患儿伴随脊髓压迫综合征,其神经症状功能障碍的恢复与首次治疗方案及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相关。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脊髓压迫综合征 后纵隔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侵犯喉返神经治疗中,总结外科处理实施情况。方法:于2008.1-2020.8期间,因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侵犯喉返神经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本次调查共纳入32例病人。总结外科处理实施效果。结果:对参与调研的32例病人中成功分离神经共计30例、构成比为30/32(93.75%),神经端端吻合者共计2例,构成比为2/32(6.25%)。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无任何病人发生死亡。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侵犯喉返神经治疗中,应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保留喉返神经,行粘连松解,神经减压,如无法分离粘连,则在尽可能保留神经的的情况下行神经局部切除端端吻合,个别难以吻合者考虑颈袢或其他方案的神经重建,以期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喉返神经 外科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中枢侵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生存情况。方法本研究共筛查1529例MM患者,其中18例伴中枢侵犯,分析其MM及中枢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MM中枢侵犯发生率1.2%,平均年龄(54.5±11.0)岁,平均Ki-67指数为50.9%±24.2%,荧光原位杂交(FISH)细胞遗传学高危占43.8%,8例患者(44.4%)中枢侵犯发生于MM初诊时,10例(55.6%)发生于MM进展时,自MM诊断至发生中枢侵犯的中位时间为23.5(14.3,36.0)个月。发生中枢侵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8.0(95%CI:7.3~28.7)个月,单因素分析,FISH遗传学高危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标危者更短(7.0个月vs24.0个月,P=0.007)、Ki-67指数>50%者生存时间更短(13.0个月vs29.5个月,P=0.042)。结论MM初诊及进展时应常规筛查中枢影像学,MM伴中枢侵犯具有侵袭性生物学特点,预后差,FISH遗传学高危及Ki-67指数大于50%为其可能的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中枢侵犯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血管侵犯(LVI)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生化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03例RP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47~81)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8.0(1.9~813.0)ng/ml。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6分44例(10.9%),3+4分65例(16.1%),4+3分62例(15.4%),≥8分232例(57.5%)。其中73例(18.1%)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403例均行RP+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0例行开放手术,144例行腹腔镜手术,249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采用χ2检验分析LV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LV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03例中,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6分68例(16.9%),3+4分87例(21.6%),4+3分89例(22.1%),≥8分159例(39.5%);切缘阳性179例(44.4%);精囊侵犯95例(23.6%);病理分期T1~2期167例(41.4%),T3~4期236例(58.6%);淋巴结阳性39例(9.7%);LVI阳性62例(15.4%),LVI阴性341例(84.6%)。LV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穿刺Gleason评分、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精囊侵犯率、淋巴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9例(64.3%)行辅助内分泌治疗,70例(17.4%)行辅助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6~89)个月。截至末次随访,LVI阳性患者中23例(37.1%)出现生化复发,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41个月;LVI阴性患者71例(20.8%)出现生化复发,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尚未达到,与LVI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A水平、穿刺Gleason评分、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和LVI是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LVI伴有更高的穿刺和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精囊侵犯率、淋巴结阳性率,LVI预示着更短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是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淋巴血管侵犯 生化复发
  • 简介:摘要浸润深度是第八版口腔癌TNM分类分期中新增的指标,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lower gingi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GSCC)骨侵犯及浸润深度的诊断目前尚无标准化的评估方法。LGSCC骨浸润深度的评估不仅为手术切缘提供参考,更决定了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是预测颈淋巴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目前LGSCC骨侵犯及浸润深度主要的评估方法有X线、MRI、多种CT及病理学检查等。本文对LGSCC骨侵犯及浸润深度的评估方法及效果进行概述,并分析其优点及不足,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下颌牙龈 鳞状细胞癌 骨侵犯 浸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