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治疗中大环内酯药物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仅给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克拉霉素,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做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Lund-Kenned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VAS、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治疗中大环内酯药物的应用可取得显著疗效,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鼻-鼻窦炎 大环内酯类药物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评价在患社区获得性肺炎中采取大环内酯药物同时联合β-内酰胺类药物的医治疗效。方法本实验以2017年1月—2018年8月间在我院医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为研究对象,共抽取研究例数68例。将其资料乱序后分组,其中对照组的34例患者以头孢类抗生素医治。研究组34例患者通过β-内酰胺类药物结合大环内酯药物共同医治。然后评估采用不同医治措施后的医治疗效与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医治有效率97.06%,对照组82.35%,研究组患者有效率高,P<0.05。研究组患者体征改善时间(6.0±1.6)天、住院时间(7.2±2.0)天均优于对照的相关指标,P<0.05。结论在患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中采用大环内酯药物同时联合β-内酰胺类药物医治疗效佳,且患者体征改善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有较佳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应用价值 &beta -内酰胺类药物 医治疗效 社区获得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分离的45株肺炎链球菌,并选择Etest及K-B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1)45株肺炎链球菌未发现对青霉素、万古霉素耐药,但对四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红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2)43株伴ermB基因、2株伴mefA基因。结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耐药性低;耐药产生机制主要是因ermB基因介导的靶位出现变化。

  • 标签: 耐药机制 肺炎链球菌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硝酸酯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接治的38例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前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后者在前者治疗基础上再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分析两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SBP为(131.25±9.74)mmHg,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DBP为(76.43±6.57)mmHg,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 标签: 硝酸酯 收缩期 高血压
  • 简介:摘要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除降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修复损伤内皮、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防止血栓形成、降低炎性反应等多重作用。他汀类药类可竞争性地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其降低LDL的作用较其他类降胆固醇药物强,而且还能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一系列临床试验均证实,在受试者中不论是否患有冠心病,也不论是否有胆固醇升高,他汀类药物均能降低主要冠脉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性约达30%,对高危患者,能带来更大的绝对益处。其阻滞胆固醇合成,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揭晓,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逐渐被认识,现将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非降脂作用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内科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加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各项血脂的指标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比较。结果91例患者中体重指数<25的发生率为73.63%高于比较体重指数≥25的发生率26.37%,P<0.05;64~80岁的发生率最高(64.84%)高于其它两个年龄段,P<0.05;伴有糖尿病比例最高(53.85%),比较其它肾功能不全、肺阻塞等,P<0.05;不良反应中失眠(70.33%)高于头痛、腹泻便秘、肌肉关节疼痛、肝肾功能受损,P<0.05;使用药物中普伐他汀发生率(42.86%)高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中使用普伐他汀发生不良反应率最高,瘦小患者发生率较高(体重指数<25),b伴有糖尿病患者较容易出现不良反应,64~80岁的老年患者较易发生。在临床使用中应引起注意,以降低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方法对我院喹诺酮类药物回顾性统计调查与分析。结果滥用喹诺酮类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结论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势在必行。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注射用葡萄糖酸依诺沙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1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双盲法分组,A组146例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B组16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片治疗,对比疗效。结果A组、B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04%、9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3,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4%,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6,P>0.05)。结论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辛伐他汀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6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无关,出现不良反应频次最多的是庆大霉素、链霉素、依替米星,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及皮疹等。结论临床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使用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氨基糖苷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苯丙胺类药物依赖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方法本组收治的26例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戒毒及其它治疗,痊愈18例,显著好转5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对苯丙胺类药物依赖所至精神障碍药物治疗多为对症处理,须同时进行行为矫正及心理社会干预,达到预防复吸的目的。

  • 标签: 苯丙胺类药物依赖 精神障碍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中采用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联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住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心血管药物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和心血管药物联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TG、TC、HDL-C、LDL-C),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改善更具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他汀类药物和心血管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心血管药物 冠心病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接收的脑血管疾病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列表法设置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42例。行常规药物治疗常规组,行阿伐他汀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比较观察予以不同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s-CRP、IL-6炎症水平情况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TC、TG和LDL-C指标情况显著低于常规组,而HDL-C指标则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经他汀类药物应用到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其疗效良好,能使患者的炎症水平、血脂指标改善。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脑血管疾病 炎症指标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喹喏酮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80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90例,治疗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应用方式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喹喏酮类药物合理应用方式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合理应用率,不良反应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合理利用率是70.0%,治疗组的是91.1%;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是35.6%,治疗组的是12.2%;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9.25±5.28)天,治疗组的是(16.42±6.14)天;对照组患者的医疗费用是(8425.81±54.32)元,治疗组的是(5524.85±26.57)元;两组间差异显著,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给予喹喏酮类药物的效果较好,提高患者的合理应用率,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而且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1。

  • 标签: 喹喏酮类药物 老年患者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最近几年前往我院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对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其中辛伐他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依次为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及普伐他汀,同时不良反应类型主要由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附件等组成。结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用药,保证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因素展开讨论,为日后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选年份,均集中在2013年4月--2015年4月,不良反应患者总计100例。经过临床用药盘查,发现所有患者均将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最终出现了不良反应的现象。针对100例患者,分析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具体的原因。结果经过临床统计,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类型方面,主要是集中在二重感染、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肾功能损害、过敏反应、其他不良反应等方面。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用药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药物,自身的药理特性比较突出。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肾功能损害、过敏反应等,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关注。要注意对患者给予正确的用药方法和指导,保证药房工作可以更加合理的开展,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现象。

  • 标签: 头孢菌素 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理资料的临床报道。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间收集的201例喹诺酮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不良反应分级、累及系统、主要表现、涉及药物种类级给药途径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年龄在20~50岁、有过敏史的患者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群体,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以1级为主,且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分别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类别和给药途径。结论把握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相关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进而提高临床中该类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性资料及不良反应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中,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同时,男性患者使用该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患者的年龄而言,38~58岁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该年龄阶段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探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可有效的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提高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过程中,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动脉斑块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自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对比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试验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20mg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瑞舒伐他汀10mg组,如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等,差异显著(P<0.05)。对试验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20mg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92.2%,5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48/64),差异显著(P<0.01)。结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过程中,瑞舒伐他汀20mg可显著改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各项临床指标,加速患者的康复,应广泛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他汀类药物 阿司匹林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