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本论文探讨非物质物质主义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工业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非物质主义设计思潮是近年来在欧美日本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其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在设计艺术范围的讨论,也被提到了设计艺术发展的方向性问题的高度,当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虽然各国经济发展的状态不同,但人类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毕竟世界是一个地球村。

  • 标签: 设计教育 非物质主义 工业设计 设计思潮 设计观念
  • 简介:数字艺术是基于计算机生成为主的艺术形式,其核心是人机交互.艺术本质是人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我们所认知的地球上的一切物都是因地球的自然规律而形成,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每个星球的自然规律又各不相同.必然会形成与我们认知所不同样貌的物。宇宙是自然的总和.所有物的形成都符合宇宙规律,在计算主义语境下这个规律的本质是数,基于数.用计算的方式来创造新的物,生成的物的样貌也符合我们的认知.也许符合宇宙中的某一自然。

  • 标签: 自然规律 物质 艺术本质 艺术形式 数字艺术 感情关系
  • 简介:“精品意识”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写字作画,首先得有激情。要有情绪,为一人、一事、一花、一片色彩感动。有一种意向、一团兴致,勃勃然郁积于胸中,势欲喷吐而出。先有感情,后有物象。宋儒谓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之理,是有道理的。张大千以为气韵生动第一,其次才是章法结构,也是有道理的。气韵是本体,章法结构是派生的。作画写字当然要有理智、要练笔,要惨淡经营,有时要打草稿。曾见过齐白石画棉花草稿,用淡墨勾出棉花的枝叶,还注明草的朵瓣、叶的颜色。他有一张搔背图稿子,自己批注曰“手臂太长”。此可证明老人并不欺世,“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练笔起稿不是创作,是创作的准备。创作时还是首先得“运气”,得有“临场发挥”。郑板桥论画竹,谓“胸中之竹已非园中之竹,纸上之竹又非胸中之竹矣”,良是。文与可、夏升之竹觉犹过于理智,过于严谨,少随意性,反不如明清以后画竹之萧散。曾看齐白石画展,见一册页,画荔枝,不禁驻足留连,时李可染适在旁边,说老人画此开时,李是看着他画的。画已接近完成,老人拈笔涂了两个黑荔枝,真是神来之笔。老人画荔枝多是在浅红底子上以西洋红点成。荔枝也没有黑的。老人只是觉得要一点黑,便濡墨飞了两个墨黑的小球,而全画遂跳出,红荔枝更加...

  • 标签: 精品意识
  • 简介:一、“全球化”影响谈到全球化这个概念,人们自然会想到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极有影响力的概念“地球村”(globalvillage),他从传播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角度.对人类历史上从口头文化到印刷文化再到电子文化的演进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描述,指出世界正在变得一体化。今天,全球话语与本土情境问题已涉及技术层面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话语权力得以形成的时间、空间意识

  • 标签: 质性研究 绘画 当代 材质 电子文化 话语权力
  • 简介:连续举办了两届的“平台”雕塑家的展览,既不是一个主题性的群体展,也不是概念性的工作室式的年度展。“平台”,我猜测,便是在同一地平线上,任凭各个人“独自言语”。

  • 标签: 平台 述评 漂移 物质 精神 雕塑家
  • 简介:相对于手工艺生产而言,手工艺文化空间是一种滞后的文化。手工艺文化空间是一种意识形态.随社会变化不断变化,所以必然具有动态的特征。同一种手工艺品由于使用环境不同,文化空间也会不同,不同文化空间的并存就形成了多重性。手工艺文化空间还有再创造的能力。

  • 标签: 手工艺 非物质 文化空间
  • 简介:在机轮无休止的运转之间不是我的时间,那停滞的波流。在轮船间或传来的报时的钟声之间,在游弋于下面的昏暗战舰的一阵钟声之间,我几经生死之变,重温了久故的

  • 标签: 物质性 衰减 共振 空间 听觉 文化
  • 简介:《国粹学报》《时事画报》是两份粤人为主体编辑出版的、具有革命意识的报刊。报刊上登载了不少与广东历史人物相关的图像,此与办报者的身份与活动密切相关。报刊用明末遗臣的事迹物品借古喻今,表达反清的诉求。因是之故,与报刊图像相关的史实遗物开始同革命挂钩,成为日后塑造广东革命形象的重要佐证。

  • 标签: 革命意识 报刊 图像 《国粹学报》 《时事画报》
  • 简介:素描创作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形体结构构成关系,对整体造型进行深刻地感受认识。这样,作品才会生动,有艺术感染力,有创造性。在素描教学中,默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认识深度的问题。

  • 标签: 造型 整体感 认识深度
  • 简介:<正>从小我就喜欢默默地想,总是沉入内心自己对话。长大后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积习。也许就是这种天生的毛病,促成我现在的思维方式。信息从各方面吸收后,因为不和别人交流,逐渐沉淀了,最后凝聚成一种瞑想式的状态。我逐渐认识到,艺术创作就是把这种意识的沉淀物、这种暝想,变为一种物质,将灵魂深处的激

  • 标签: 绘画意识 视觉空间 思维方式 艺术创作 平面排列 木瓜树
  • 简介:画面观念与结构意识张志超一般初学者认为“画面”只是表现客观物象的载体,以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明暗、色彩等特征为目的,研究客观物象的自然属性存在状态。随着表现的深入,“画面”的观念逐渐淡化,很难在物象与“画面”的关系上进行充分的认识调整,保持作...

  • 标签: 结构意识 绘画作品 内在结构 外显形态 认识和把握 形式美感
  • 简介: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奠定了科学认识论的基础,当时的哲学家提出宇宙的本原是数,数的和谐关系构成了宇宙网络,而美就是这种数量关系的显示。美是可以描绘成被感受的对象的,在这一方面没有什么能够与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相匹敌的了。表现数的可感形式和数学逻辑,构成了西方艺术科学的再现客观世界的形式主义基础。在古希腊,“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1)的数学原则,被广泛运用在艺术的摹仿中,不朽的《米洛的维纳斯》、《执矛者》《拉奥孔》等雕塑作品便是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光辉范例。亚里士多德认为:“那些人认为数理诸学全不涉及美或善是错误的……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明确’,这些唯有数理诸学优于为之作证。又因为这些(例如秩序

  • 标签: 西方艺术 现代艺术 数学原则 物理光学 现代派艺术 绘画
  • 简介:行书创作是当代书法创作的重要体现,当代行书创作呈现出了立足传统、挖掘经典、面貌多样、风格垒巧流派纷呈的态势。我认为行书创作,最要在于要有本体、主体与作品意识。一、深入本体。所谓书法本体,就是立足于汉字本体。书法的载体是汉字,那么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才能说是书法的本体。从内涵及外延来说,书法的本体涵盖了书法与文字的起源、书法美的本质、书法的形态及其演变、书法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段、书法所赖以存在发展的文化环境等等。

  • 标签: 本体 意识 作品 书法创作 美的本质 表现手段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脱胎于农耕文明时代,是区域化经济的产物,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发展的浪潮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开发成为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文化创意的出现为化解这一僵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文化创意 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一、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概念及范畴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时期内,所进行的一切能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生改变或影响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积累。1而景观的概念及研究一直都在经历着发展与加深,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 标签: 文化景观 视觉美学 希伯来文 发展策略研究 梭罗 精神活动
  • 简介:人们常把素描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素描——再现性素描;另一类为意象素描——表现性素描。一般来说,低年级的素描课程,应该侧重于写实素描的训练,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应该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过硬的造型能力作为重点,并要求学生能掌握客观具体如实地再现对象的能力。

  • 标签: 素描课 写实 造型能力 再现 表现性 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