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希腊诸城邦的礼法习俗发生了剧烈的转变并快速腐败,同时,在智者运动的刺激下,希腊人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柏拉图通过《理想国》对正义问题的系统讨论回应时代的挑战。在该书中,柏拉图处理正义问题的最大特色是将“正义”问题与“好的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柏拉图的结论是,只有过一种正义的生活,才能够过一种真正好的生活。反过来说,只有真正明白什么是“好”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坚持过一种正义的生活。《理想国》关于正义问题的阐述,对现代人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价值。

  • 标签: 正义 好的生活 古格斯戒指 后俗成社会
  • 简介:近日,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在全国法院系统迅速掀起向邹碧华同志学习的新高潮,并把广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 标签: 学习 最高人民法院 英模 理想 法院队伍建设 法院系统
  • 简介:刑事再审程序是刑事诉讼中一种特殊的纠错救济程序,依据独特的理念和原则而设置。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再审启动程序有了较大变动,再审启动程序中的启动事由、启动主体等具体修改与实践中操作并不匹配,立法难以实施操作;法院自主启动再审程序争议仍存;检察院与当事人在再审程序启动中权利并不平等的,违背刑事诉讼构造。这些不仅使司法机关感觉困惑,也使得公民寻求再审救济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指导下,分析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启动程序的法律规定、实际运行等不同层面,对再审启动程序提出限制法院启动再审事由,平衡再审启动程序中检察权与公民诉权的再修改建议。

  • 标签: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刑事再审程序 再审启动
  • 简介:国防资产作为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被《国防法》赋予保障其"安全、完整和有效"的国家理想。这一国家理想虽然附含有对现实生活的引领和范导之责,但一定程度上却构成对事实真相的超越。实践中,国防资产管理中多级委托代理体制的客观存在,使得不同主体极易形成对国家理想的认知偏差及实践异化。国防资产法律表达中的国家理想"求真"与"求善"目的的实现,迫切需要事实检验,以便与真相更加契合。

  • 标签: 国防资产 法律表达 理想要素 国家理想
  • 简介:责令履行行政判决系行政相对人起诉行政机关不作为或乱作为而设立的一种判决方式,目的在于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司法救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一些行政机关对责令履行行政判决消极应付现象屡见不鲜,其常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予以敷衍。人民法院采取诸如发送司法建议、对其负责人予以罚款等措施尚不足以制止、惩戒和纠正此类消极履行行为,行政相对人不得不提起撤销之诉,从而产生循环诉讼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寻制约责令履行行政判决法律效力发挥的内在根源,并借鉴法国的完全管辖权之诉、德国的裁判时机成熟理论等域外经验,提出合理界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运作范围、适时突破司法权不得捂越行政权的界限、加大行政机关怠于履行行政判决的违法成本等建议,以期对有效规制“为官乱为、为官不为”现象有所裨益。

  • 标签: 行政不作为 判决 法律失效 循环诉讼
  • 简介:刑罚目的是报应抑或预防的持久论争,最终在互相借势和依势中走向妥协,并形成融报应和预防于一炉的刑罚目的"一体化"论,其旨意在于既实现预防又实现报应正义。但预防失效引起的反思性思考、西方行为学发展中的现实人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论对理性人论祛伪,佐证了预防论实现的必要条件的不自足;犯罪人行为选择的双曲贴现和满意原则对犯罪人行为的牵引,翻转出预防观理性人逻辑前提与现实人行为选择的异曲;监禁刑特殊预防的负效应、预防性刑事立法遭受的诟病及社会对刑罚该当度内报应正义的认同,使刑罚的犯罪预防止于制度构建。刑罚预防逻辑与现实人行为选择背离使刑罚一体化与实践剥离,宣谕了刑罚应基于(潜在)犯罪人的非理性,慎重构建刑罚样态,采取多维预防措施修饬和提升人类理性继而矫正和预防犯罪。

  • 标签: 刑罚目的 预防犯罪 该当报应 双曲贴现 满意原则
  • 简介:量能课税是税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经济学对税收公平的"能力说"表述,并因其与分配正义的契合而得到法学界的引介。关于量能课税是学术思想抑或是法律原则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导因于偏重理想还是现实的立场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确认量能课税的效力贯穿税法的全过程。我国税法应摆脱单纯经济工具定位,将量能课税写入宪法,在平衡宏观税负的基础上优化税制结构,并在具体税种设计中更好地体现税收负担能力。落实量能课税,能够赋予税法以人本化的精神气质,使之真正成为分配正义之法和纳税人的"守护神"。

  • 标签: 量能课税 分配正义 税收公平 税制改革
  • 简介:2号指导案例“吴梅案”的当前解决逻辑是:二审和解协议由于未转化为法院调解书,不具备撤销一审判决的效力,因此在其不履行时,法院支持一审判决的执行。此逻辑实际上有违当事人意愿和诚实信用原则。该案解决的理想逻辑应是尊重“私权自治”的理念,借鉴法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的规定,确立和解协议在合同种类中的明确地位,特别赋予和解协议“消灭诉讼”的法律效力,使当事人合意构成对法院审判权的约束。

  • 标签: 2号指导案例 “吴梅案” 和解协议 和解合同 调解
  • 简介:小额诉讼程序作为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亮点,承载着为民众提供便民诉讼和及时正义、为法院提高司法效率和减轻案件负荷的立法愿景。从近两年程序运行的状况来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程序价值,但是由于存在理念、制度、心理和经济等诸多制约因素,小额诉讼程序面临着适用率低、过于追求调解率、程序界限不明、送达难度大等困境,导致小额诉讼的程序优势不明显,未能发挥繁简分流的作用。理性地看待小额诉讼的程序价值,合理进行程序定位和分类,完善小额诉讼的程序规则以及拓展其适用范围,是完善小额诉讼程序的基本路径。

  • 标签: 小额诉讼 繁简分流 强制适用 一审终审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在最近做出的关于循环贸易的终审判决中,一改以往合同无效的裁判路径,认定合同有效。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具体个案的差异,更体现了最高院在商事案件裁判中对合理商业目的、交易形式的尊重。基于这一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贸易的增加业绩、融资、保障债权目的,还是其交易形式,都不足以否定合同的效力。尊重特殊的商业形式以及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今后相关案件裁判的应然路径。

  • 标签: 循环贸易 商业目的 民间借贷 交易形式 合同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