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南海问题国际舆论围绕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和“南海仲裁案”两条线索持续发酵,引发多个舆论爆点,呈现明显“双线多爆点”结构。这种“双线多爆点”结构一方面适应了国际舆论热点持续有效时间规律,展示了当前南海问题国际舆论传播基本形态和特征;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上维系了南海问题作为国际舆论热点较高关注度。这一舆论趋势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对中国南海地缘政治能力反对和压制有关,美国以巧实力撬动中国周边国家和中国稳定关系有关,也美国以所谓国际法原则确立其亚太国际秩序主导权而刻意塑造中国与国际法秩序对立形象有关。南海问题无疑会在2016年仍旧成为国际热点问题,而其相关炒作热点也无疑仍旧围绕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这种持续热度和核心问题固定化将为中国在恰当时候,以恰当方法,发起全方位舆论反击战留下机遇。

  • 标签: 南海问题 持续发酵 国际舆论
  • 简介:公共外交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坚持重要方面。高校开展公共外交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多层次工作影响受众,提升文化软实力。高校通过开展留学生教育,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工作,运用孔子学院、高校师生长期出访等'走出去'项目开展公共外交,推进软实力发展。开展公共外交,高校也应加强自信,正确对待中外文化不同。在技术层面上,中国公共外交还应更加精细,注重细节。

  • 标签: 中国高校 外交途径 开展外交
  • 简介:中国公众参与程度以及中国表达效果,是衡量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成果标准.中国公众参与程度决定了世博公共外交广度,中国表达效果决定了世博公共外交深度.只要在参与广度和传播深度上做足功夫,就一定能书写公共外交史上又一次不朽传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时代遗产”,促进全世界对于人类居住生活环境深远思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成果 上海世博会 中国公众 评估 公关
  • 简介:中国韩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在不到二十年时间中,韩国在华影响力急剧扩大得益于其公共外交有效推进.韩国在华公共外交具体途径主要由娱乐、体育、医学、教育四个方面构成,效果显著.借鉴韩国公共外交经验,我们可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上划分定位,增强公共外交针对性,并通过培养“意见领袖”促进公共外交活动有效开展.

  • 标签: 公共外交 韩国 “意见领袖” 外交关系 外交活动 影响力
  • 简介:长期以来,中智两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但双方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商业领域互信建立,除众所周知产品质量、诚信、价格之外,双方关系好坏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积极互动、互相理解程度、身份认同、不成文规则使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智两国在商业领域建立互信途径.

  • 标签: 互信 经济领域 商业领域 双方关系 不成文规则
  • 简介:在全球化传播时代,中国声音已经遍布世界,而如何让世界不仅仅听到我们声音,并且理解和认同中国见解,是当下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向世界说明中国.

  • 标签: 中国 话语体系 国际 构造 传播时代 全球化
  • 简介:中国高层在对外交往中,尤其是在邻近国家交往中常常援引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例,以求说明中国外部世界和平共处友好交往传统。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在行为性质、时代背景、出使目的、客观效果和历史影响等方面颇多负面资产,并不符合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合作诉求目的,援引此事作为中国他国和平友谊象征,恐难起到预期作用。丝绸之路则在长期历史中以正能量为主,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上世界眼光、开阔胸怀、进取精神和务实态度,今天中国外交诉求有更多契合。因此,在我国对外交往中不妨少提郑和,多谈丝路。

  • 标签: 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历史认知 对外交往
  • 简介: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如何非洲人民实现减贫和发展“非洲梦”相互对接、共同发展和实现梦想,其实就是要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以及发展后中国如何能够帮助相对滞后非洲也实现其渴望脱贫和发展“非洲梦”.一个是中国自身的如何发展,一个是中国如何帮助非洲发展,这看似简单两个“发展”命题,却蕴含着广博和深厚内涵,在对外传播时需要借助政府、企业以及NGO等不同行为主体、以各自不同方式来沟通和宣介.

  • 标签: 对外传播 中国梦 外交 中国人民 民族复兴 行为主体
  • 简介:公共外交是俄罗斯日益重视外交方式,而俄语是开展公共外交重要手段之一。在后苏联空间,俄语具有相当历史基础,但也经历了困难时期,俄罗斯政府通过俄语规划实施不仅推广了俄语,也实现了外交目标,但仍然面临着亟需解决结构性问题。

  • 标签: 俄罗斯政府 俄语 规划 空间 苏联 公共外交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亚太外交经历了一个重新融入地区一体化建设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东亚国家不仅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逐渐对以和平发展合作塑造地区安全环境达成了共识。然而,自2010年美国大力推行再平衡战略以来,亚太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东亚主要力量关系不约而同地受到磨损,东亚地区区域合作陷入停滞。在此情况下,中国不得不超越以往地区融入战略,以更加积极姿态推动地区共同体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重新以发展合作来界定地区议程,强化本地区利益融合和共享机制,以及与此相对应,推动亚太地区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亚洲特点新型观念意识,比如多元共生意识、亚洲主体意识、同享共担意识等。

  • 标签: 周边安全 中国外交 命运共同体 亚太再平衡
  • 简介:随着一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知名度上升,吸引了大量国际公众关注,其公共外交功能受到诸多国家重视,已被各国政府广泛用来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其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较为典型个案.作为知名跨区域政府间国际组织,APEC能够聚集强大国际传播资源,助力成员国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传统文化.

  • 标签: 政府间国际组织 公共外交 APEC 功能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社会知名度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东盟发展战略对接是过去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结果,也是未来双边经贸关系深化方向,是双边经贸关系“边界上”合作迈向“边界后”合作飞跃,必将为双方未来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做出新贡献。未来,中国—东盟需要在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和金融合作领域加大对接力度,从而共建中国—东盟共同经济增长体系。

  • 标签: 中国-东盟 发展战略 “边界上”合作 “边界后”合作 一带一路
  • 简介:智利矿难救援是一场高效有序救援行动,不仅成功地救出了被困工人,还将一场灾难转化一部完美的国家形象宣传片,赢得了全世界赞扬和尊重.其中经验对于我们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开展公共外交,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启示作用:信息透明是基础;关爱生命是主题;国家领导人是中心;善后处理是保证.

  • 标签: 国家领导人 救援行动 突发事件 形象展示 矿难 智利
  • 简介:公共外交可分为进攻性公共外交与防御性公共外交,通过美国对敌意国家采取攻势性手段进攻性公共外交比较,可以发现中国采取是防御性公共外交.在未有体系理论或思想前提下,中国公共外交实践先行,化解本国消极形象.世博会同样产生类似的作用.但是从公共外交成长五阶段即认知、兴趣、理解、支持和行动来看,世博会只实现了前两个阶段,如何把握好政府角色定位,进一步推动中国防御性公共外交是需要进一步思考重要问题.

  • 标签: 公共外交 防御性 世博会 中国 思想前提 体系理论
  • 简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相比西方媒体舆论,中国在运用舆论传播力量、非政府组织开展公共外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此,我国应把学者、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学生、非政府组织同政府部门结合起来,提高舆论传播和公共外交水平.

  • 标签: 舆论传播 哥本哈根 中国 气候 非政府组织 公共外交
  • 简介:《巨龙隐形翅膀:中国如何利用软实力崛起?》一书探讨了中国崛起软实力学说之间联系,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能够更加全面理解中国实力及其崛起过程新视角,但是仍然不免落入对软实力进行现实主义解读窠臼,这种解读容易使得国家之间软实力“零和博弈”成为顺理成章结局.

  • 标签: 中国软实力 利用 隐形 中国崛起 现实主义 零和博弈
  • 简介:在国内和区域市场以及贸易协定相互推动下,东盟中国经济一体化正不断加强。尽管区域贸易协定已极大推进了中国跨国企业在东盟地区参与,但一个重要问题是,东南亚国家中小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并从这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受益。本文主要考察了中国跨国企业在东盟当地中小企业互动。通过对奇瑞汽车案例研究,本文发现,虽然中国跨国企业业务受国家'走出去'战略优惠区域贸易协定影响较大,但东道国国家政策对外国企业进入也有重要影响。奇瑞在马来西亚经验显示,中国跨国企业在当地联系溢出效应有限,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极大依赖于其当地伙伴企业贸易网络。本文认为,奇瑞需调整其区域战略,使其在国际价值链中占据更重要地位,以促进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 标签: 跨国企业 中小企业 地区经济一体化 中国—东盟关系
  • 简介:'察哈尔圆桌:中国外交如何国家中心转向公民中心——王逸舟作品《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转型》座谈会'于2016年3月2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察哈尔学会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记者和出版业朋友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王逸舟教授著作《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转型》。本文摘录了部分与会者观点,以飨读者。作者王逸舟关于中国外交由以国家为中心向以公民为中心转型提法属于新见,欢迎读者就此展开讨论或投稿本刊。

  • 标签: 王逸舟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战略层次 国际关系学院 日本漫画 两国关系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向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外交战略,是必要,也是非常有益.1954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向整个亚洲和全世界.21世纪初,中国提出“合作共赢”新理念,将成为新环境下国际关系重要原则.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和平共处 世界大国 合作共赢 历史性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