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蠕形螨感染及睑板腺功能障碍对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RCES)发病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武汉爱尔眼科汉阳医院2018年1—6月复发2次及以上的RCES患者30例30眼作为RCES组。收集同一时间段内性别、年龄相匹配且无其他眼表疾病屈光不正患者31例31眼作为对照组。2个组均行睫毛采样及蠕形螨计数、眼表综合分析仪进行睑板腺红外拍照及裂隙灯显微镜睑脂评分。比较2个组睑板腺评分、睑脂评分及蠕形螨检出率,并将各种数据与患者复发次数行相关分析。结果RCES组和对照组睑板腺缺失评分分别为4(3,4)和2(1,3),睑脂评分分别为15.5(11.0,16.8)和8.0(5.5,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5、-3.97,均P<0.01),RCES组蠕形螨检出数量为8(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3,P<0.00)。RCES组患者蠕形螨检出率为8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P<0.01)。RCES组患者角膜上皮糜烂复发次数与睑板腺缺失评分、睑脂评分及蠕形螨检出数量均呈正相关(rs=0.70,P<0.01;rs=0.47,P=0.04;rs=0.73,P<0.01)。结论RCES患者的睑缘蠕形螨感染阳性率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程度均明显升高,睑缘蠕形螨感染和睑板腺功能障碍与疾病复发次数存在一定联系。

  • 标签: 睑板腺功能障碍 复发性角膜糜烂 蠕形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角膜散光(CA)患者角膜屈光力、CA及散光轴位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6-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876例(1 072眼),分别用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角膜平坦轴屈光力(K1)、陡峭轴屈光力(K2)、CA、散光轴位、矢量参数J0(0°或180°轴位的Jackson交叉柱镜值)、45°轴位的Jackson交叉柱镜值(J45)。按Pentacam测量的CA度数分为低度CA组(CA≤0.75 D)301眼和高度CA组(CA>0.75 D)771眼。选取2种仪器连续测量3次,选取散光轴位为中间值的那次测量数据用于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法对2种仪器测量数据的差异性、相关性、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低度CA组中,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K1、K2及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1,P=0.001;Z=2.310,P=0.022;Z=-2.891,P=0.004);2种仪器测量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的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0.31,0.35)D、(-0.32,0.42)D、(-0.32,0.38)D、(-27.86,27.96)°、(-0.19,0.21)D和(-0.18,0.18)D。高度CA组中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63,P<0.001;t=6.046,P<0.001;Z=-2.335,P=0.020;Z=-5.480,P<0.001;Z=-1.997,P=0.046;Z=-6.079,P<0.001);2种仪器测量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的95%LOA分别为(-0.27,0.39)D、(-0.34,0.44)D、(-0.44,0.42)D、(-11.15,13.55)°、(-0.25,0.23)D及(-0.25,0.33)D。在低度和高度CA组中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的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值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OPD-ScanⅢ测量K值和高度CA患者的散光轴位时与Pentacam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其测量CA度数和低度CA患者散光轴位时与Pentacam测量值的一致性较差。

  • 标签: OPD-ScanⅢ Pentacam 角膜屈光力 角膜散光 散光轴位 一致性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防控难度大等特点。眼科屈光手术因需要近距离工作、可产生气溶胶的操作相对较多以及患者流动性大等,医务人员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基于此,在国家发布的相关防控规范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国内外多个眼科机构的防控经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屈光手术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业学者经认真讨论形成此共识,以期为眼科开展屈光手术提供一定的疫情防控指导,最大限度降低或避免感染风险。(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48-753)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舒润液、不含防腐剂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和质量分数0.9%生理盐水对角膜塑形镜配戴患者眼表和近视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检查者单独设盲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在海南省眼科医院接受正规角膜塑形镜验配的近视患者90例90眼,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玻璃酸钠组、舒润液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0例,分别使用不含防腐剂的1 g/L玻璃酸钠滴眼液、舒润液和9 g/L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摘戴眼镜。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等效球镜、角膜地形图、非侵入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Kf-BUT)以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FL)检测。结果玻璃酸钠组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NIKf-BUT分别为(7.13±1.71)、(6.61±1.49)、(6.37±1.82)和(7.01±1.63)s,舒润液组分别为(6.32±1.71)、(5.53±1.42)、(5.57±1.50)和(6.17±1.63)s,生理盐水组分别为(6.36±1.58)、(5.81±1.49)、(5.74±1.77)和(6.28±1.53)s;戴镜后各时间点玻璃酸钠组NIKf-BUT均高于舒润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舒润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NIKf-B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玻璃酸钠组戴镜后各时间点FL评分均低于舒润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理盐水组和舒润液组戴镜后各时间点F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间戴镜后各时间点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和平均角膜前表面曲率K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舒润液和生理盐水,不含防腐剂的1 g/L玻璃酸钠滴眼液在角膜塑形镜配戴早期可以更好地稳定泪膜,对角膜上皮的影响更小,但在视力提高和角膜塑形的速度上无明显差别。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玻璃酸钠 滴眼液 泪膜破裂时间 角膜荧光素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滴鼻预处理在全麻下儿童角膜外伤检查治疗前应用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行全麻下角膜外伤检查治疗的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组(DS组)和单纯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组),各30例。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结果DS组的镇静、情绪、与父母分离时和对面罩接受情况的评分均显著优于S组(P<0.05)。患儿滴鼻前,滴鼻后30 min,七氟醚诱导麻醉后和苏醒时,两组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组的苏醒期躁动者2例(6.67%)明显少于S组的11例(36.67%)(χ2=7.954,P=0.005),而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5,P=0.211)。结论角膜外伤患儿全麻下检查治疗前使用右美托咪定滴鼻预处理可以提升患儿的全麻配合度,并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吸入麻醉,七氟醚 外伤,角膜 麻醉,全身,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盐城市大丰区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原发性翼状胬肉50例(50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25例(25眼),术后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组25例(25眼),术后未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部症状评分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后当天、1天、3天眼部症状评分,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年,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手术能减轻术后不适症状,提高舒适度。

  • 标签: 切除术,翼状胬肉 移植,结膜瓣,游离 镜,接触,绷带,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复发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方法。方法选取12只BALB/c健康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紫外灯照射时间不同分为紫外灯照射3 min组、2 min45 s组和2 min30 s组,每组4只,观察角膜损伤情况以确定最适紫外灯照射参数。另取72只BALB/c健康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复发组,每组24只。所有小鼠均用手术刀片在右眼角膜划开#字,空白对照组滴入5 μl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复发组均滴入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悬液,感染后不予腹腔内注射HSV-1异种血清抗体。初次感染病毒后5周,对复发组采取紫外灯照射法诱导小鼠模型眼疾病复发;评价眼表病变症状评分和角膜擦拭液相对应的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培养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照射时长2 min45 s为紫外灯照射最适条件。模型组和复发组小鼠在初次感染后1周内出现HSK表现,1周后症状逐渐消失。诱导复发前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模型组和复发组小鼠HSK均未自发性复发,经紫外灯照射后复发组小鼠1周内复发,出现HSK表现。诱导复发后1 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复发组眼表病变症状评分分别为0.333±0.471、1.500±0.764和2.667±0.943;3 d时分别为0.000±0.000、0.833±0.373和5.167±2.267;7 d时分别为0.167±0.373、1.000±0.577和3.000±1.155;诱导复发后3 d,复发组眼表病变症状评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ro细胞培养小鼠角膜擦拭液后发生漂浮、聚拢等形态学改变(CPE病变),复发组小鼠角膜擦拭液细胞培养CPE病变阳性率为71%(17/24),明显高于模型组的8%(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2个指标计算建模复发成功率可达71%。结论紫外灯照射可成功诱导未注射中和血清抗体的HSK小鼠复发。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复发模型 BALB/c小鼠 紫外灯照射法 非血清抗体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胎儿心脏超声智能导航技术(FINE)在常见胎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关键诊断切面获得与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9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圆锥动脉干畸形(CTD)的65例胎儿,其中法洛四联症(TOF)胎儿31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胎儿24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胎儿10例,采用时间-空间成像技术(STIC)采集以四腔心切面为初始切面的胎儿心脏三维容积数据,然后通过FINE分析软件对每个容积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起始心尖不同位置时容积获取与分析成功率;分别对TOF、TGA、DORV胎儿的切面1周前后获取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及所有CTD胎儿整体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χ2检验对FINE技术的重复性进行分析。结果心尖任意位置的65例胎儿共采集容积数据337个,可分析245个,成功分析226个,成功率92.24%,TOF、TGA、DORV、CTD胎儿1周前后2次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42%、80.65%;87.50%、87.50%;60.00%、70.00%;78.46%、81.54%。心尖位于A组(11~1点)的39例胎儿共采集容积数据207个,可分析192个,成功分析182个,成功率94.79%,TOF、TGA、DORV、CTD胎儿1周前后2次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12%、88.24%;93.75%、87.50%;66.67%、66.67%;89.74%、84.61%。1周前后2次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INE对胎儿CTD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且重复性高,在CTD的胎儿图像规范化采集与分析、远程会诊、培训及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胎儿 先天性心脏病 圆锥动脉干畸形 胎儿智能导航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在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TCS)脊髓圆锥定位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门诊接诊产前诊断为TCS且出生后MRI证实为脂肪瘤型TCS的17例胎儿产前及出生后的影像学资料。以出生后的MRI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比较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定位脂肪瘤型TCS脊髓圆锥的准确性。结果17例脂肪瘤型TCS胎儿产后诊断为尾侧型4例,背侧型2例,过渡型2例,混杂型8例,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型1例。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定位脊髓圆锥均符合者共5例,其中尾侧型1例,混杂型4例;均不符合者8例,其中尾侧型2例,过渡型2例,混杂型3例,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型1例。出生后1个月的MRI检查证实,产前超声定位脊髓圆锥的准确比例为5/17,胎儿MRI定位脊髓圆锥的准确比例为9/1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初步观察发现,胎儿MRI定位脂肪瘤型TCS脊髓圆锥的准确性优于产前超声。

  • 标签: 胎儿 神经管缺损 超声检查,产前 磁共振成像 脊髓圆锥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在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TCS)脊髓圆锥定位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门诊接诊产前诊断为TCS且出生后MRI证实为脂肪瘤型TCS的17例胎儿产前及出生后的影像学资料。以出生后的MRI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比较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定位脂肪瘤型TCS脊髓圆锥的准确性。结果17例脂肪瘤型TCS胎儿产后诊断为尾侧型4例,背侧型2例,过渡型2例,混杂型8例,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型1例。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定位脊髓圆锥均符合者共5例,其中尾侧型1例,混杂型4例;均不符合者8例,其中尾侧型2例,过渡型2例,混杂型3例,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型1例。出生后1个月的MRI检查证实,产前超声定位脊髓圆锥的准确比例为5/17,胎儿MRI定位脊髓圆锥的准确比例为9/1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初步观察发现,胎儿MRI定位脂肪瘤型TCS脊髓圆锥的准确性优于产前超声。

  • 标签: 胎儿 神经管缺损 超声检查,产前 磁共振成像 脊髓圆锥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筛查中计数脊髓圆锥末端尾侧椎体骨化中心计数(number of ossification centers,OCN)对闭合性脊柱裂及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筛查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和厦门市妇幼保健院17~41孕周正常胎儿961例(正常组)和产后证实的闭合性脊柱裂或脊髓拴系综合征胎儿140例(异常组),在胎儿尾侧脊柱正中矢状切面上计数OCN。随机抽取50例正常胎儿行两观察者间的重复性检验。统计并比较两组胎儿N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截断值。结果正常组中OCN随着孕周稍增加。17~20周时,绝大多数胎儿OCN在5~7之间;20周以上的胎儿中,99.9%的胎儿OCN≥6,97.1%的胎儿OCN≥7。异常组中93.0%的胎儿OCN<7,82.8%的胎儿OCN<6。除17~20周的亚组外,其他胎龄亚组正常组与异常组间OC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6.5为截断值时,OCN预测脊髓拴系综合征及闭合性脊柱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3%和93.0%。结论计数脊髓圆锥末端尾侧椎体骨化中心个数是筛查脊髓圆锥位置的简便方法。绝大部分20周以上的正常胎儿OCN>6,当检查中发现OCN≤6时,应行进一步脊柱评估和检查。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胎儿 脊髓圆锥 闭合性脊柱裂 脊髓拴系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近视术后早期的生物力学变化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与单纯SMILE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拟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和散光患者25例44眼,依据术眼术前Pentacam HR中Belin图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图情况分为SMILE组和SMILE-CXL组。SMILE组为Belin图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图正常者,接受单纯SMILE手术,共13例22眼;Belin图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图为黄或红色且Corvis生物力学指数、角膜地形图联合生物力学指数<0.3者(除外圆锥角膜)接受SMILE联合CXL手术,为SMILE-CXL组,共12例22眼。2个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综合验光仪测定术前和术后6个月2个组术眼屈光度变化,包括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SE);采用Corvis ST测定2个组术眼术前及术后6个月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比较2个组术眼术后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其中安全性指数为术后平均BCVA值/术前平均BCVA值,有效性指数为术后平均UCVA值/术前平均BCVA值。结果术后6个月,2个组的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且≥1.0,2个组术眼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SE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术眼术后6个月第2次压平时间、最大压陷时间顶点和2 mm位置之间的形变幅度比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LE-CXL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的变化幅度值小于SMIL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36);术后6个月,2个组术眼最大压陷深度、第1次压平速度、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综合半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最大压陷时角膜反向曲率半径、第1次压平长度、第2次压平长度、水平方向Ambrôsio相关厚度、角膜硬度参数、生物力学校正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上述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ILE联合CXL手术术后早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与SMILE接近。SMILE及SMILE联合CXL手术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强度均下降,但SMILE联合CXL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均优于单纯SMILE手术。

  • 标签: 生物测量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角膜胶原交联术 角膜生物力学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角膜地形图和调制传递函数(MTF)测量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治近视术后有效光学区(EOZ)的大小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行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62例62眼。使用角膜地形图曲率差异图取值方法及MTF方法分别测量并计算SMILE术后6个月EOZ的大小。采用克隆巴赫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采用Bland-Altman法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EOZ变化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使用角膜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的EOZ平均值的克隆巴赫系数和ICC均>0.9,重复性较好。2种方法测量的EOZ差值平均为(0.20±0.35)μm,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一致性界限为-0.49~0.89 μm。SMILE术后6个月,使用切向曲率差异图测得的EOZ为(5.32±0.25)mm,较预计光学区缩小了(1.18±0.25)mm;MTF法计算的EOZ为(5.07±0.32)mm,较角膜地形图获取的值小(0.20±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7,P<0.01)。角膜地形图EOZ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364,P=0.004),与角膜曲率变化值及Q值变化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7、0.514,均P<0.01)。结论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的EOZ数据重复性好,与MTF法的计算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SMILE术后EOZ显著缩小。

  • 标签: 近视 光学区 飞秒激光 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 角膜地形图 调制传递函数
  • 简介: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携带的蛋白或核酸等物质调节局部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及免疫应答,从而为角膜外伤、干眼及免疫性眼病等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外泌体非细胞的特性避免了干细胞治疗中细胞存活、肿瘤发生及移植物排斥等问题,并且有成为治疗药物的生物载体的潜力。本文拟介绍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角膜及眼表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干细胞,间充质 外泌体 炎症 损伤,角膜 综合征,干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辅助角膜松解切开矫正彗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上海和平眼科医院2018年1至12月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51例(60眼)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眼,行飞秒激光辅助超乳及角膜松解切开术;对照组30眼行常规飞秒激光超乳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试验组术后角膜彗差降低(t=15.50,P<0.05),且散光度降低。患者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分析:两组之间术后角膜散光分别为(0.277±0.100)D、(1.257±0.246)D;彗差分别为0.046±0.026、0.181±0.060,全眼调制传递函数值分别为0.381±0.096、0.248±0.105,斯特利尔比分别为0.100±0.023、0.067±0.023及6 mm瞳孔检查下高阶像差分别为0.138±0.033、0.213±0.0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角膜松解切开矫正角膜彗差可使视觉质量明显提高。

  • 标签: 角膜松解切开术,飞秒激光 彗差 像差,高阶 手术,白内障
  • 简介:摘要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CM)是一种无创精准、简单、快速的可视化活体角膜分析技术,可直接对角膜神经纤维进行实时采集及定量分析。研究显示,CCM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变性疾病等多种类型病变的诊断与预后评估。本文现围绕上述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综述,以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预后/严重程度评估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 角膜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角膜病变是由异常代谢产物蓄积、氧化应激、异常炎症和角膜神经病变等引起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在眼外伤或手术刺激下出现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敏感性下降等表现,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是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伤口延迟愈合的重要影响因素。NLRP3炎症小体相关通路与角膜氧化应激、上皮延迟愈合及角膜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角膜病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糖尿病角膜病变的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角膜病变 炎症小体/代谢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眼角膜屈光手术后对侧眼视力及屈光状态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收集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进行单眼角膜屈光手术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A组,33眼,为双眼等效球镜度-2.50 D及以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者;B组,27眼,为双眼等效球镜度-2.50 D以下的屈光参差者,均进行单眼角膜屈光手术,手术方式为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及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结果术后两组术眼裸眼视力均有升高,非术眼中共有49眼(81.67%)裸眼视力低于术前。A组非术眼视力下降幅度较B组明显。视力变化的患者中日常不戴镜或偶尔戴镜者35眼(71.43%)。两组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术后均降低(P<0.05)。而非术眼的等效球镜度数术后均升高(P<0.05)。结论单眼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对侧眼裸眼视力有不同程度下降,屈光度升高,且术前屈光参差程度越大,视力下降及屈光度变化趋势越明显。

  • 标签: 手术,屈光,角膜,单眼 变化,视力,对侧眼 屈光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离子导入技术对病毒性或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到我院眼科治疗病毒性角膜及细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用药物离子导入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疗效有效率,视力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半年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100%、视力治疗有效率100%、护理满意度9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82,P=0.043;χ2=4.082,P=0.043;χ2=59.282,P<0.001)。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8.93±1.69)d、住院费用(5627.12±482.34)元、半年复发率2%、并发症发生率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6.522,P<0.001;t=10.985,P<0.001;χ2=5.674,P=0.017;χ2=10.010,P=0.002)。结论药物离子导入技术对治疗病毒性、细菌性角膜炎效果优于常规的药物治疗,且治疗操作较方便,无不良反应,是在眼科治疗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手段。

  • 标签: 药物离子导入技术 病毒性角膜炎 细菌性角膜炎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近视儿童角膜塑形镜配戴与框架眼镜配戴1年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8月成都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中低度数近视儿童200例20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每组100例100眼,比较2个组受试者戴镜前和戴镜后6、12个月及停戴后1个月的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结果2个组受试者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A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617,P=0.043;F时间=10.939,P=0.023)。与戴镜前比较,2个组受试者戴镜后6、12个月和停戴后1个月AL均变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停戴后1个月AL与戴镜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戴镜前相比,戴镜后12个月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AL增长量为(0.13±0.06)mm,低于框架眼镜组的(0.29±0.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00,P=0.002)。2个组受试者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C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297,P=0.013;F时间=11.219,P<0.01),其中戴镜后6个月和12个月角膜塑形镜组CCT较戴镜前和同时间点框架眼镜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戴后1个月,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CCT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受试者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A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4.226,P=0.051;F时间=3.208,P=0.057)。2个组患者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晶状体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3.130,P<0.01;F时间=0.804,P=0.047),其中戴镜后6、12个月和停戴后1个月,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晶状体厚度较戴镜前和同时间点框架眼镜组变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停戴后1个月晶状体厚度与戴镜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配戴框架眼镜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抑制儿童近视眼AL延长,可逆性降低CCT,增加晶状体厚度,但对ACD无明显影响,且相对安全。

  • 标签: 近视/治疗 接触镜 生物测量,眼球 疗效 儿童 随机对照研究 OK镜配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