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以宁化县塘家山小流域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监测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2011年度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81hm2,治理程度达70.4%,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2656t/km2.a下降到15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率从49.8%提高到60%,植物措施保存率达85%,水土流失强度逐渐下降,减少泥沙70%以上,与2012年底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本底值比较,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07年治理前的1486hm2,下降到2012年底的585.50hm2,水土流失减少了900.50hm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373.25hm2、43.54hm2、425.73hm2、57.98hm2。

  • 标签: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效益分析 小流域 宁化县
  • 简介:河口至平台公路属典型的山区线型工程,沿线91%路段属山岭重丘区,路基挖填、桥梁架设、隧道开挖以及便道修筑等,不可避免地深层扰动地表、破坏植被。此外,工程建设产生大量弃渣和异地取土,造成新的挖损地貌。若无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势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笔者针对河口至平台公路的建设情况与区域特点,探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广东省同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高速公路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 简介:波状起伏台地黑土区因其主要耕作土壤为肥力较高的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被视为我国北部粮仓的主要支柱。然而,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逐渐威胁到黑土的持续利用,乃至粮食安全。通过综合调查和典型小流域比选,分析了古城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成因和危害,明确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

  • 标签: 波状起伏台地 黑土 坡耕地 水土流失
  • 简介:根据对阳新县洋港河小流域自然、社会、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并分析了水土保持实施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为今后实施小流域治理提供科技支持。

  • 标签: 洋港河小流域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效益分析
  • 简介:通过对尤溪县际头大理石矿区的现场调查和开采方案的评估,预测该项目的水土流失总量为25268.7t,排土场、临时堆土场是该项目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48.58%、29.16%。堆渣流弃是该项目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其水土流失量占水土流失总量的96.96%。建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当重点针对排土场、临时堆土场、临时石料场的堆渣提出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标签: 矿区 水土流失量 预测 水土保持方案
  • 简介:建宁县是福建省中央苏区县之一,地处闽江源头,是我省重要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区,同时也是我省林区。大南小流域地处建宁县城关西部,是建宁县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是建宁县城关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建宁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和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采取水土保持植物和工程措施,同时加强对河道护岸进行绿化等,进一步加快闽江源头的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 简介:福建省长汀县是全国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久,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据1985年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近10万hm^2,占山地面积的37.7%。

  • 标签: 水土流失治理 长汀县 福建省 成效显著 滴水 丘陵红壤区
  • 简介:为加快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生态恢复,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背景,在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设计了生态修复监测系统,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实现动态监测和信息定期更新,为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定量数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喀斯特 石漠化 生物措施 水土流失监测 GIS RS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介绍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程概况,探讨了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工程实施后产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针对坡耕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坡耕地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进贤县
  • 简介: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研究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农地,占土地利用方式的75%以上,但农地面积总体在减少,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2)聚落为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聚落和湿地+水体呈扩张的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年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涨约0.01%,其中森林增加最多,约为0.09%,农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多,约为-0.02%,而生态服务功能中,除了与农地和荒漠相关的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下降外,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为增加;4)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该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约为4亿2732万元。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机制 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