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非器质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方法:选取非器质失眠症患者87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睡眠正常者8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评估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患者睡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SQI(2.35±0.14)分、入睡时间(2.55±0.45)分、睡眠时间(2.36±0.19)分、睡眠效率(1.89±0.29)分,87例失眠症患者中,阴虚质18例、血瘀质30例、气郁质32例。上述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存在明显异常。结论:非器质失眠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居多,患者睡眠质量差,需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 标签: 非器质性失眠症 睡眠质量 中医体质类型
  • 简介: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NINJ2基因多态与卒中的相关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生长因子(NGF)、白细胞介素-6(IL-6)、P-选择素(P-Selectin)在恢复期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含量的差别.方法选择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梗死患者52例、小动脉闭塞(SAO)脑梗死患者85例、脑出血(ICH)患者50例及正常对照者66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检测NINJ2基因两个SNP位点(rs12425791、rs11833579)的基因型,比较各组间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多类结果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法计算各患者组基因型的OR值,并给出95%CI.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NGF、IL-6及P-Selectin4种血清因子的含量,并比较组间及组内不同基因型间血清因子含量的差别.结果(1)对于rs12425791位点,LAA组及SAO组AG型频率及AA+AG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C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O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AA组及IC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rs11833579位点,各患者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类结果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对于rsl2425791位点,LAA组AG型和SAO组AG型、AA+AG型仍与卒中发病呈相关关系(其OR值分别为4.298、3.923及2.937,相应的95%C1分别为1.430~12.922、1.417~10.860及1.119~7.710);而对于rs11833579位点,各患者组基因型与卒中发病无相关关系.(3)各患者组血清IL-6、TNF-α、NGF及P-Selectin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rs12425791位点,LAA组不同基因型间TNF-α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H组不同基因型间P-S

  • 标签: NINJ2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卒中 肿瘤坏死因子-Α 神经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近年来周围神经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肌电图与临床电生理学组与《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拟定于20095月20-24日在福建省厦门市联合举办

  • 标签: 全国神经 学术研讨会 征文通知
  • 简介:目的评估卒中后尿失禁(UI)对患者1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前瞻连续收集急性患者130例,按发病1-10d(病初)有无UI分为2组,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1生存率,经多因素分析了解U1的危险因素以及U1与卒中1生存率的关系。结果UI组的全前循环综合征例数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UI组(P=0.000),与病初UI显著相关(OR=4.52;OR=7.15);UI组41例死亡21例,非UI组89例死亡3例,1生存率分别为48.8%和96.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0.28,P=0.000);病初UI是1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R=21.74,P=0.000),患者年龄也与1生存相关(RR=2.23,P=0.016)。结论病初UI是卒中患者1生存的强力负因素,需要加强治疗干预研究。

  • 标签: 卒中 尿失禁 生存
  • 简介:我国神经外科奠基人、医学家、医学教育家赵以成教授19082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的一个矿工家庭。1929获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34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38获洛克菲勒奖学金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深造,师从国际著名神经外科学家WilderPenfield教授;1940回国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

  • 标签: 神经外科 奠基人 成教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医学教育家
  • 简介:为了激发护士的职业情感,开阔护士的工作视野,提倡通过学习获得发展,帮助护士成长与成才,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健康报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将于2013联合举办人卫社杯"护士的成长"主题征文活动,将由专家委员会对文章进行评选,评选出单位奖项和个人奖项。其中单位奖项即优.

  • 标签: 征文活动 护士 专家委员会 职业情感 护理管理 杂志社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病抑郁(PD)与抑郁症(MD)在临床特征及治疗上的异同点。方法:随访研究74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定。结果:(1)治疗前PD组HAMD总分及因子3评分高于MD组。(2)HAMD减分率显示PD组12个月及24个月时疗效好,MD组6个月及12个月时疗效好。(3)PD组单用抗抑郁药治疗疗效差。结论:(1)PD组临床表现以抑郁症状和认知障碍为主,MD组以抑郁症状群为主。(2)对PD患者必须使用抗抑郁药与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3)PD患者更易产生自杀行为。(4)抑郁症患者维持治疗至少2以上。

  • 标签: 精神病性抑郁 临床对照研究 抑郁症 治疗
  • 简介:患者女性,38岁。主诉短暂性感觉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15d,于20055月30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15d前无任何诱因出现烦躁、头晕、头痛,有音感但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内容,伴右侧肢体无力、跛行,无发热、寒战。于当地医院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多发病灶;后行乳腺、腹部及生殖系统相关检查未发现病灶,考虑为“脑内多发炎肉芽肿”,

  • 标签: 脑脓肿 真菌病 病例报告
  • 简介:本组资料将静脉及反复鞘内注入抗生素达一个月,仍不能彻底控制的颅内感染,定义为顽固颅内感染。

  • 标签: 颅内感染 治疗
  • 简介:脊髓肠源囊肿(spinalenterogenouscysts,SEC)是一罕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以往命名较纷杂[1-6],WHO的命名是肠源囊肿(enterogenouscysts)[6-8],并将其定义为"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道上皮、能分泌粘液的上皮".现将我院救治的3例脊髓肠源囊肿患者报道如下.

  • 标签: 脊髓肠源性囊肿 SEC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因外伤后头部及左下肢疼痛不适1h于20144月22日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伤后有昏迷史。既往病人健康。入院体检:意识清楚,GCS评分15分。生命体征稳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睑青瘀肿胀,口鼻腔见血迹。无活动出血。左下肢触痛明显,活动受限。

  • 标签: 颅脑损伤 张力性气颅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我国持续植物状态的现状,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利用医学光盘检索(1978~20027月)国内153篇关于植物状态或植物人的文献,并参考相应的报道、专著和汇编.将病因、流行病学、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卒检查、治疗、预后等分别进行对比综合.结果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护理等比较清楚和全面,而流行病学、机理、病理等多为推测,实验室检查表现各异.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好,但缺少统一判定标准.结论以综合治疗为中,治疗时间以发病后1为宜.

  • 标签: 持续性植物状态 研究现状 病因 流行病学
  • 简介:自“血管认知损害(VCI)”的概念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临床与科研人员广泛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加快,脑血管病业已成为高发疾病,使得血管认知损害呈逐年升高趋势,尸体解剖结果显示约有1/3的痴呆患者存在血管损害;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5%罹患血管认知损害。与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不同,血管认知损害是一种可预防且认知损害进程可以延缓甚至逆转的综合征。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脑梗死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伤后1~6小时或术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灶存在.32例病人伴有其他部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有2例脑疝形成行急诊手术.本组患者梗死部位;单侧基底节区26例,双侧基底节区5例,颞枕部6例,额叶3例.结果经治疗后痊愈20例,3例死亡,偏瘫17例,经瘫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有10例恢复.结论外伤脑梗死多见于基底节区[1-2],亦有其他部位梗死的报道[36]分析发生脑梗死的原因:(1)解剖因素,(2)外伤后的病理因素.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病因 诊断 治疗 病例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单核细胞免疫抑制与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了解卒中患者免疫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研究连续入选的24h内入住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3例),以同期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住院的头晕患者(均经头颅MRI排除急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39例)。检测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第1、2、4、6和14天的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水平和卒中组、对照组人院后第2天CRP和Fg的浓度。采用GraphPadPRISM4.0demo软件进行因素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卒中组CRP、融的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CRP和Fg与不同时间点的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CRP与入院后第2天HLA-DR表达负相关最明显(r=-0.419,P=0.001)。Fg与入院后第4天HLA-DR表达负相关最明显(r=-0.434,P=0.001)。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单核细胞免疫抑制机制与卒中后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人类白细胞抗原-DR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痛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痛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行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显微减压术,术后分别应用丹红注射液和甲钴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获得50%以上和30%以上疼痛缓解率者分别占47.0%和64.7%,实验组为72.2%和94.4%;实验组腓、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改善5m/s以上的比例为72.2%和83.3%,优于对照组47.1%和70.6%;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改善,实验组为(6.71±1.98)分同样优于对照组(4.93±2.50)分。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后辅以丹红注射液可获得更佳疗效。

  • 标签: 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下肢 显微减压手术 丹红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