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多学科协作(MDT)式急诊护理的构建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9月——2023年8月急诊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共计70例,设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法分成常规组、实验组,每组35例。常规组提供常规护理,实验组提供多学科协作式急诊护理,为判断其构建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心功能指标中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高、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更低,比较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比较P<0.05。结论:实施MDT式急诊护理可有效恢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心功能,保证并发症影响降低,建议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 多学科协作 一氧化碳中毒 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资源最优化构建、培训与应用于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资源最优化构建、培训与应用前(2015年1月~6月)和应用后(2015年7月~12月)收治于我科行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各5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前后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并对两组干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干预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溶栓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最优化资源的构建、培训与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溶栓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置率。

  • 标签: 脑梗塞 静脉溶栓/护理
  • 简介: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符合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heartcareunit,CCU)工作的护理质量客观评价体系。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评价指标各层级条目,最终形成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88.89%、100.00%,权威系数为0.858和0.86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好;形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14项三级指标的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对CCU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质量标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用于评价CCU护理管理质量。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心脏科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德尔菲法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
  • 简介:目的构建基于双心医学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模式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成立由多学科协作双心管理团队,以双心医学为基础构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模式。便利选取2017年1月—12月入院且首次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6月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7月—12的44例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以双心医学为基础构建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模式,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放松训练、药物干预、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1次集体健康教育并给予院外电话随访指导,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心功能康复状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N端前脑钠肽、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后试验组N端前脑钠肽、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双心医学构建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模式,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心功能康复状况。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康复护理 焦虑 抑郁 每搏输出量
  • 简介:目的探讨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紧急应对措施。方法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治小分队,按应急预案采取集中授课和实战演练的方式进行培训,成立感染控制组,切实有效地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措施。结果接诊的25名医学观察病例中,均在12h内完成了排查、诊断和治疗。结论应急状态下,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 应急救治 组织机构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以联络护士为主导的卒中患者延续康复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0.6-2021.6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区收治的20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以患者自愿按出院单双日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随访管理,实验组另外接受以联络护士为主导的卒中患者连续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结果。结果:干预1年实验组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生理指标、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以联络护士为主导的卒中患者延续康复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医技护多学科合作,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后期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联络护士 信息化管理 延续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采取微信平台“医院-家庭”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在我院腹透门诊进行腹膜透析的130例患者,随机编号后均分2组,对照组(n=65)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n=65)实施微信平台“医院-家庭”延续护理,分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结果:两组间比较,研究组ESCA自护能力测量表评分更高,P<0.05。结论: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采取微信平台“医院-家庭”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建议推广。

  • 标签: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延续护理 微信平台 自我护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整体观念下三环节三教法三融合《内科护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方法:对学生、教师、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及兼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结合前期教学实践经验、文献查阅等,构建初始《内科护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并对初始模式需要补充和修订的内容再次调研,最后完成模式制备。结果:(1)确定了整体观念指导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思政与理实一体融合、思政与课证一体融合的三融合《内科护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2)形成了整体观念下三环节三教法《内科护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施路径。三环节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为一整体,课程思政在三环节全线贯通;三教法即案例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三种方法优势互补的有机结合作为课堂实施主要路径。(3)建立了整体观念下三环节三教法三融合《内科护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结论:整体观念下三环节三教法三融合《内科护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结构完整合理,可进一步验证推广。

  • 标签: 整体观念 内科护理 课程思政 育人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脑卒中神经介入术后流程化营养护理的重要性。方法:以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等人数的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43例每组)纳入本研究,总人数为86例,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PDCA循环管理下流程化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差异。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各项营养状态指标显著偏高,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肛门排便排气时间均显著偏低,观察组干预后各项免疫能力指标均显著偏高,总安全性显著偏高(P<0.05)。结论:危重症脑卒中神经介入术后流程化营养护理流程的构建、应用及PDCA持续改进,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获得较好的营养支持及预后情况,临床应当关注。

  • 标签: 脑卒中 PDCA循环管理 流程化营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质量评价维度及指标,结合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工作需要和数据特点,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9年1月—2022年2月湖南湘潭某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数据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可行性评价。结果 :构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数据的合理性、完整性和一致性3个维度共7个指标,通过实际应用发现该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应用可行性;湖南湘潭某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数据质量总体上较好,且近年来改善明显,但两地区数据仍存在数据格式不一致、重复录入和数据匹配率低等现实问题。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将数据质量评价纳入常规工作中以发现患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2型糖尿病 健康管理 数据资料 评价指标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网络互动式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出院患者管理中的应用及有效性。方法:此次研究选择的对象是80例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笔者通过随机分配法分成参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参照组出院后实施常规电话随访,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实验组则给予网络互动式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分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网络互动式 延续性护理干预 房颤射频消融术 护理管理 有效性
  • 简介:[摘要] 目的:构建基于手术室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 ,探讨该模型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将2022年进修护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名护士,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线下培训的模式,实验组应用基于手术室平台构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进行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 标签: 手术室平台 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 继续教育
  • 简介:[摘要] 目的:构建基于手术室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 ,探讨该模型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将2022年进修护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名护士,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线下培训的模式,实验组应用基于手术室平台构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进行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 标签: 手术室平台 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 继续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体化膳食营养教育模式实施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干预中,对营养指标和生活质量改善所取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4月接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78例作为干预对象,依照分组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实施个体化膳食营养教育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模式。对比指标:两组患者营养状态优良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态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组间数据经过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个体化膳食营养教育模式 营养指标 生活质量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构建糖尿病居家护理平台并观察其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作为此次分析对象,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60例,实施常规随访管理配合糖尿病居家护理平台干预)和对照组(60例,实施常规随访管理),分析2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以及妊娠

  • 标签: 糖尿病居家护理平台 妊娠期糖尿病 随访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住院患者“双心护理”方案的构建与效果评价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各59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双心护理,对患者护理前及护理1周后的汉密尔顿焦虑(HAMA)评分与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相比于护理前,护理1周后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明显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住院患者“双心护理”方案的构建与效果评价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降低HAMA评分、HAMD评分,减少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同时能够临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双心护理 冠心病 HAMA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静脉通路护理门诊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维护体验及需求情况调查。方法 围绕本院200例PICC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于静脉通路护理门诊就诊,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类(DRGS)经济效益模型为支撑,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发放至患者,分析其维护体验及需求情况。结果 分析到我院就医情况发现,40.00%患者就医所需时间为30min~2h,61.00%患者交通费用小于10元,84.50%的患者交通工具为公交车;分析到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就医情况发现,67.50%患者就医所需时间<30min,48.00%患者交通费用为0元,45.50%患者交通工具为公交车,患者到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就医所需时间及交通费用较少。结论 与到我院就医相比,患者到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就医所需时间及交通费用较少,因此将PICC维护体系构建到社区及乡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良好地满足患者相关需求。

  • 标签: PICC 维护体验 需求调查 静脉通路护理门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网络平台实施延续性护理对伊犁河谷多民族地区肿瘤化疗间歇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肿瘤放疗血液科住院患者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基于网络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及PICC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导管相关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有利于降低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标签: 网络平台 延续性护理 PICC 化疗间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