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华夏人民的伟大创造,同世界上其它的青铜器相比较,中华民族青铜器的独特魅力独领风骚。不仅器物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使中华青铜器艺术焕发勃勃生机,其诡异的器物形制、精湛的加工技术、丰富的器物纹饰、磅礴的艺术气势也不禁让许多人叹为观止,本文从古代青铜器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青铜器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三个主要方面对中国古代青铜器进行论析。

  • 标签: 中国古代 青铜器 发展 联系
  • 简介:摘 要:夏商周的青铜器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它将过去古老的传统美学思想以真实存在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同时站在历史的角度,它也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起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纹饰、造型,站在宏观角度对其进行美学的阐释,揭示其中丰富的美学内涵,探析其与造物美学及儒家美学的深刻联系,体味中国美学根源的精妙之处。

  • 标签: 青铜器 审美特征 美学
  • 简介:摘要: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其制作技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青铜器制作技艺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论述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探讨青铜器制作技艺背后蕴含的宗教、礼仪和社会意义,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最后,强调青铜器制作技艺对后世文化、艺术和工艺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当代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我们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及青铜器在当代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 标签: 青铜器 制作技艺 文化内涵 古代艺术 中国文化
  • 简介:<正>福建崇安县城村汉代城址于1958年调查确认,次年秋进行了试掘。此后,1980年至今又进行了10年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先后在城内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批陶、铁、铜器等遗物。本文拟将遗址中先后发掘出土的青铜器作一归纳介绍,并对这些青铜器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年代和一些历史问题,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 标签: 青铜器 有关问题 出土 西汉前期 城址 遗址
  • 简介:<正>1974年秋,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北段外侧约300米处的杜岭张砦南街地下土坑内,出土了两件商代大铜鼎和一件铜鬲(以下简称“张砦铜器坑”)。这些青铜器究竟是墓内的随葬品还是窖藏品的问题,当时未能搞清楚。1982年夏,在郑州商城东南城角的外侧约54米处,即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地下,发现了一个埋置有13件商代青铜器的窖藏坑(以下简称“城东铜器坑”),这是目前在郑州商城附近出土数量较多、器形较大的另一批商代青铜器。从上述两座土坑的形制、深度和青铜器在坑底的放置方法,以及出土青铜器的品种来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张砦铜器坑也应该是属于当时的窖藏遗迹。至于这两个窖藏青铜器坑的形成问题,我们初步认为可能与商代某种祭祀活动有关。现就这个问题,我愿意谈一些看法,不当或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 标签: 青铜器窖藏 商代青铜器 郑州商城 形制 二里岗期 祭祀活动
  • 简介:广州地区出土青铜器十分脆弱,强度极低。为筛选最佳的加固材料,选取水性丙烯酸乳液、水性丙烯酸树脂、有机硅、丙烯酸清漆、水性聚氨酯分散液、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热塑性丙烯酸树脂共7类8种加固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对比粘结性、渗透性、颜色变化、耐酸碱、成膜性、耐水性等7项性能,热塑性丙烯酸树脂B48N是目前最适合广州地区出土脆弱青铜器的加固材料。

  • 标签: 脆弱青铜器 加固 粘结性 渗透性 颜色变化 耐酸碱
  • 简介:中国四川省广汉市.有一个名叫真武的小村庄。村里有三个奇特的大土包.人们都说是很早很早以前就有的.但究竟“早”到什么时候.它是做什么用的,谁也说不清楚。由于这三个大土包远远望去好像天上的三颗星星,所以人们就叫它“三星堆”。

  • 标签: 三星堆遗址 世界 青铜 广汉市 四川省 真武
  • 简介:<正>1989年元月初旬,在云南保山地区腾冲县曲石乡江南村张家寨麻栗山出土两件青铜器,一为铜案,一为铜盒,系当地农民张正益建房扩地基控削山坡时掘出。铜案由案面、脚架组成,案高11.4厘米,案面长38.6厘米,两头宽24.3厘米,中间宽15.2厘米,厚0.35—0.4厘米,四角微上翘,中间稍狭且微凹,呈弧形状。案面下前后两侧连接对称“山”字形脚架,脚架由上端三根纵架,下端一横架组成(图一)。

  • 标签: 滇越 土青 脚架 百越 云南青铜时代 石寨山
  • 简介: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其有关问题郑绍宗我国长城地带包括了今日的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东经宁夏回族自治州北部、陕北、晋北、冀北(旧热河、察哈尔),内蒙东部及辽宁西部地区。基本概括了我国万里长城所贯穿的六个省区。此地北临蒙古高原,阴山脉位河套以北,...

  • 标签: 青铜文化 环首 白浮西周墓 直内戈 考古工作 商周
  • 简介:1990年西藏文物普查开展以来,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在西藏西部发现一批属于早期金属时代的墓葬与居址,其中出土若干青铜器。本文结合周边地区如青藏高原东部、尼泊尔北部的穆斯塘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印度西北部的考古发现,对相关青铜器的文化属性予以比较讨论,认为欧亚草原文化因素自东、西两个不同方向辗转进入西喜马拉雅地区,这当与跨青藏高原的长距离贸易相关。

  • 标签: 西喜马拉雅 青铜器 文化互动
  • 简介:汉代出现了大量的素器,器形单纯朴素,简洁洗练,纹饰之简朴自然,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另一方面,汉人也把青铜器纹饰做得繁芜、华美,与商周时期的纹饰写实性相比,更具有一种图案化、符号化和写意性。

  • 标签: 汉代青铜器 纹饰
  • 简介:为对几件出土的青铜剑、青铜器和弯形器进行保护研究,用X射线探伤、X射线衍射、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对器物的形貌、成分及制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青铜剑0125的剑格和茎部锈层下有合范痕迹一些铸造小缺陷;弯形器腐蚀形态为均匀性腐蚀,枝晶间腐蚀和活性腐蚀;0108表面有合金层和褶皱,合范痕迹;0101、0102断面没有任何锈蚀及金属疲劳痕迹.器物经用不同方法清洗、铝箔局部还原处理、倍半碳酸钠浸泡和BTA缓蚀处理后,在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一周,没有发现新的锈蚀出现,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表明科学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和修复中是非常有用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关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很多信息.

  • 标签: 科学分析 文物 青铜器 弯形器 修复 文物保护
  • 简介:对比了BTA和AMT的物理性质、缓蚀青铜的外观效果、中性和酸性介质中的腐蚀抑制性能、粉状锈清洗、成膜结构,各自优缺点,BTA和AMT都可以有效地保护青铜器,AMT还需时间检验,BTA和AMT保护青铜器研究工作需要继续深入。

  • 标签: BTA AMT 青铜文物 保护措施 腐蚀抑制性能
  • 简介:<正>1986年夏,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内发掘出土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两个坑内共出土人立像、头像、跪坐人像、面具、兽面、罍尊等铜器,戈、璋、凿、瑷等玉石器,以及象牙等文物七、八百件。这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使人们对商代蜀文化的面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出土众多的青铜面具,引起了一些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许多同志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不少同志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见解。笔者将青铜面具出土情况、型式划分、使用方式、宗教寓意提出一些初步看法,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旨在抛砖引玉。

  • 标签: 青铜面具 祭祀坑 广汉三星堆 跪坐人像 土青 青铜立人像
  • 简介:青铜牌饰,旧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东周至魏晋时代我国北方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装饰品.这些青铜牌饰大多采用透雕与浮雕相结合的制作方法,设计奇巧,刻画入微.纹饰内容多以各类丰富多彩的动物纹为主,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面貌,体现了北方民族强悍、粗犷、豪放的民族气质.

  • 标签: 青铜牌饰 山西省博物馆 纹饰艺术 艺术风格 历史文化
  • 简介:也谈南方青铜器上的羽人船杨甫旺1992年11月1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黄展岳先生的《南方青铜器上的羽人船图像》一文。黄先生认为“羽人船图像所反映的是祭祀河神的情景”。我认为,南方青铜器上的羽人船图像不是祭祀河神,应是竞渡船比较符合实际。众所周知,羽人...

  • 标签: 青铜器 百越民族 羽冠 民族博物馆 船图 楚雄州
  • 简介:宋代是我国钱币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宋代钱币在我国钱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南、北宋钱币的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合金成分分析、显微结构分析,对南宋和北宋各21枚钱币的保存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以了解这42枚钱币的锈蚀状况、锈蚀原因,以及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同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北宋、南宋钱币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宋钱币的保存状况比北宋的差一些,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保存状况不同的重要原因。这些钱币主要是由铜、锡、铅铸造而成,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北宋钱币合金成分比较稳定,成分配比比较科学。而南宋成分数据比较分散,早期铜、锡含量较高,铅含量较低,晚期铜、锡含量较低,铅含量明显增高,合金品质大大降低。本研究可为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形态进一步提供基本信息。

  • 标签: 钱币 青铜 成分 锈蚀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青铜峡水电站多年状态检修实践工作经验的总结,阐述和探讨了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性、状态检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行状态检修的技术条件、水电站设备状态评价方法、制订机组检修策略的依据、如何避免实行状态检修带来的安全风险等方面的内容,为水电站实施状态检修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 标签: 水电站 状态 检修
  • 简介:年鉴编纂工作是青铜峡市史志办的常规工作,也是市史志办的重点工作。元月份以来,青铜峡市史志办变冬闲为冬忙,根据全年工作梯次安排,快速行动,坚持《青铜峡年鉴》(2016)编纂工作早谋划,篇目早拟定,资料早征集,撰稿早动笔,实现年鉴编修工作开门红。

  • 标签: 年鉴编纂工作 青铜峡市 常规工作 编修工作 史志 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