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整体护理方法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干预后获得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 2017 年 07 月~ 2020 年 02 月收治的 54 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 27 例):采用一般护理 + 整体护理方式完成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对照组( 27 例):采用一般护理方式完成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就组间平均住院时长、总并发症(窒息、感染、肝功能下降以及心肌炎)率展开对比。 结果: 护理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长( 10.13±2.45 ) d 短于对照组( 15.69±3.02 ) d 明显( P<0.05 );两组患儿并发症主要集中于窒息、感染、肝功能下降以及心肌炎几方面;最终护理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总并发症率( 11.11% )低于对照组( 44.44% )明显( P<0.05 )。 结论:整体护理方式有效运用,可实现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并发症几率降低,并同时将其住院时长显著缩短,最终实现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有效预后。

  • 标签: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整体护理 平均住院时长 并发症
  • 作者: 施文 何春霞 焦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 100730
  • 简介:摘要Epstein-Barr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于青少年及儿童,成人相对罕见,一般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报道1例以皮疹、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成人患者,诊治过程中出现继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治效果不佳时,经深入排查发现发疹型药疹。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药疹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 简介:目的:通过对CMML的诊断、分型以及治疗的探讨提高对CMML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CMML,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确诊为CMML后虽予以积极常规化疗但效果欠佳,很快急变而后死亡。结论:CMML是一种具有较大变异性的少见血液病,急变率高,对常规治疗反应性差、病死率高,DCA及FLT3抑制剂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慢性 粒单核细胞 白血病 急粒变
  • 简介:目的观察烧伤患者血清(以下称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F-κB)异二聚体p50、p65核移位及核抑制因子κBα(IκBα)降解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活化的作用.方法收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血清、烧伤血清+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PBMC(依次分为对照组、烧伤血清组、PDTC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清刺激30、60、120、480min后PBMC的p50、p65核移位;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刺激30、60、90、120min时PBMC的IκBα蛋白降解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中p50、p65即发生核移位,30~60min达高峰,120min后核内聚集减少,回复至刺激前状态.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IκBα发生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几乎为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0min后表达水平逐渐恢复.PDTC组PBMCIκBα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为(11.57±1.98)×104积分灰度值]及p50、p65核移位程度比烧伤血清组轻(P<0.01).结论烧伤血清可导致PBMCIκBα降解和p50、p65核移位,进而活化NF-κB,诱导PBMC分泌细胞因子.PDTC对此变化有抑制作用.

  • 标签: 烧伤 血清 单核细胞 核因子κB核移位
  • 简介: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10mg/(ks·d),对照组给予炎琥宁5-10mg/(kg·d),疗程7d。结果治疗组热退及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安全有效。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更昔洛韦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有Eostein-Barr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丶咽峡炎丶淋巴结及肝脾大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但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发生后,患者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体征,十分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而在对患者进行实际治疗时[1],医务人员需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有效的治疗。而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进行病情分析时,都需要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理生理原因进行分析,积极开展现代化的综合治疗,借此保障患儿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ostein-Barr 治疗方式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发生可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电力行业的发展,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致使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电力行业中由于智能变电站的广泛应用,所以对变电站中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检修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供电可靠性的需求,加强对运行状态的维护与保养是提高运行能力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线运维系统中关键技术的实现,希望能够为我国电力系统顺利运行提供有用参考。

  • 标签: 智能变电站 继电保护 在线运维系统 关键技术
  • 简介:弗朗茨·李斯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及作曲家,是浪漫主义前期最具代表的人物。李斯出生于匈牙利雷定,从六岁开始学琴,十六岁定居巴黎,在音乐方面的才能更加凸显,其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一种无法比拟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丰富及多样化了钢琴的表现力[1]。背谱演奏法就是由李斯创作的。

  • 标签: 李斯特 演奏过程 钢琴作品 演奏特点 《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型,人 异型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s to lymphocyte ratio, MLR)与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性PQ中毒患者,随访至2019年7月1日。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血MLR值将患者平均分为四组,同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的最佳MLR截止值0.61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MLR对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68例,年龄(36.91±16.00)岁,全因死亡为70(59.8%)例。K-M曲线显示Quartile 4组患者的远期预后较Quartile 1、Quartile 2和Quartile 3差(Log-rank=33.376,P<0.01),MLR≥0.61较MLR<0.61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明显更高(Log-rank=26.45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MLR是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uartile 4 vs Quartile 1: HR=2.773,95%CI: 1.250~6.154,P=0.012)。ROC曲线结果表明MLR预测全因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为0.6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84 (95%CI: 0.591~0.767,P=0.0002),敏感性为47.14%,特异性为91.49%。结论MLR越高急性PQ中毒患者的死亡风险越高,MLR可作为该人群全因死亡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 标签: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 百草枯 中毒 预后
  • 简介:摘要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新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环节,也是肿瘤细胞存活的关键。肿瘤血管在细胞组成、组织结构及功能特点上同正常血管均有不同,其形成过程极其复杂,有许多因子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其中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的表达起着关键作用。不少医学专家在其他肿瘤疾病研究中已经发现,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1和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但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少见报道。本文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作用及特点进行简单分析,着重探讨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1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为临床提供一些参考及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口腔鳞癌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肿瘤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型,人 异型淋巴细胞
  • 简介:促结缔组织增生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smallroundcelltumor,DSRC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小细胞肿瘤,95%以上病例发生在腹、盆腔内,称之为腹腔内促结缔组织增生小圆细胞瘤(intra-abdominaldesmoplasticsmallroundcelltu-mor,IDSRCT),由于罕见、

  • 标签: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腹腔
  • 简介:巢团内瘤细胞及部分间质细胞核阳性表达(见图10),巢团内瘤细胞浆为阳性(见图5),促纤维增生小圆细胞肿瘤是一种少见的小细胞肿瘤

  • 标签: 例文献 促纤维 增生性
  • 简介:巢团内瘤细胞及部分间质细胞核阳性表达(见图10),巢团内瘤细胞浆为阳性(见图5),促纤维增生小圆细胞肿瘤是一种少见的小细胞肿瘤

  • 标签: 例文献 促纤维 增生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