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化遗产的继承,在阶级社会中有很大的狭隘性,因为它只有符合统治阶级利益时才继承。真正的有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的继承,只有在阶级消灭了的社会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吸收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列宁),不能忽视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清理和广泛继承。孔子思想是我们应当继承的一份珍贵遗产。但历史局限性,使它不可能不包含着封建性的因素。因此,继承这份遗产,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即用“三分法”进行剖析和清理:凡直接为维护封建统治者少数人利益的必须批判、抛弃;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远见智慧或者其萌芽的,要认真清理,使之“古为今用”;凡保有生命力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则应积极继承和发扬。既反对吞吞吐吐,含混其词的态度,也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形而上学态度。

  • 标签: 孔子思想 封建社会 论语 被统治阶级 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利益
  • 简介: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王某,男,25岁。大学毕业生,未婚,独生子。身高1.72米左右,体态健康,无精神疾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无躯体性疾病。因犯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现在青海省某监狱服刑。

  • 标签: 心理问题 减刑 信用卡诈骗罪 大学毕业生 精神疾病 有期徒刑
  • 简介: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人们对那片似乎很荒凉的土地投以关注的目光。那里灿烂的阳光和神秘的高原为人们展示了机遇和希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留与改变,文化理解与价值评价的冲突等等。发展方面的问题都会相继出现在我们的目前。本文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经济技术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在西部开发中更要关注人文环境的改变及其后果。

  • 标签: 西部开发 宗教问题 中国 民族问题 人文特点 经济发展
  • 简介:“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的“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性”上的体现是主客之间的“始终一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的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的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性”是“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

  • 标签: 时间 美学 生活形态 审美生活 美感体验 生活哲学
  • 简介:延安新哲学会,是在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由艾思奇、何思敬同志负责筹备组织成立的。1938年9月30日,延安《解放》周刊分布了'新哲学会缘起'。1940年6月21日,新哲学会举行了第一届年会首次会议,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延安新哲学会的会员们,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里,努力研究、翻译、普及马克思主义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中央领导 何思 郭化若 现代哲学 柯柏年
  • 简介:回顾历史:1919年初夏,那场由胡适所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已走过了90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几十年来对这场争论的看法多有分歧,尤其是对胡适的评价更是大相径庭。客观地讲,胡适是一个褒贬兼得且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至于那些只抓住了胡适是一位改良主义者,

  • 标签: “问题与主义” 改革开放 综述 历史人物 改良主义 胡适
  • 简介:恶的问题是哲学上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犹太一基督教哲学背景下讨论此问题。首先对恶的问题作精确的哲学表述,介绍矛盾版本的恶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自由意志辩护。对于证据或归纳版本的恶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怀士察(StephenWykstra)所提出的Noseeum论证,说明无法否定证据的恶背后有可能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犹太一基督教传统的类比神正论,并说明接受这种神正论的局限。本文的结论是,就哲学论证而言,两种版本的恶的问题都可以在犹太一基督教信仰内部得到消解。

  • 标签: 自由意志辩护 神正论 犹太教 基督教
  • 简介:"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之体现,在近现代的研究中经历了宗教神秘化解释、理性文本化解释、审美与伦理化解释、生态维度解释的存在论转化历程,反映了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原初观念在被赋予现实指向后逐渐转向方法论的整体趋势。众多学者在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路径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问题与争鸣,集中于天道与人道关系问题、国学传统的生存体验与精神境界问题、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矛盾问题、反生态化解读天人合一问题。在学者们针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的过程中,生态方法论原则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关键领域,其初步表现为非认识性、同感性、可持续性、伦理规范性、双向适应性几种特征,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思路。

  • 标签: 天人合一 生态理念 主客二分 生存体验 生态方法论
  • 简介: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之后,本·拉丹的名字不胫而走。乌萨马·本·拉丹是伊斯兰极端派的主要代表,而伊斯兰极端派与伊斯兰运动有思想上的渊源,它们都是中东与伊斯兰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内外民族宗教矛盾的产物。本文就此介绍一些情况,顺便略抒浅见。

  • 标签: 本·拉丹 伊斯兰运动 反恐怖主义 代表 民族宗教 “9·11事件”
  • 简介: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心理咨询教师和聘请心理咨询专家,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心理档案制度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的个人心理档案就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心理档案也逐渐浮出水面,日益受到社会、学校的重视。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 档案 问题 对策
  • 简介:当代西方实践哲学积极地阐发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实践智慧(Phronesis)概念,并在当代的思想与实践语境中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与解答,形成一股实践智慧复兴的潮流。在诸多关于实践智慧的哲学研究中,大致可以区分出四种研究进路:伦理学进路、存在论及诠释学进路、修辞学进路,以及后现代进路。本文旨在对这些进路分别进行扼要的分析和述评,为读者呈现出当代实践智慧研究的一个全景式的概观。

  • 标签: 当代西方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研究进路
  • 简介:自杨超同志在《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提出波浪式发展规律的问题以来,引起了哲学界的热烈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概述如下:一、波浪式规律能否成为一条独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些主张波浪式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规律的同志认为,因为这一规律所具有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特点,是辩证法的其它规律所不具有的和无法替代的。所以,波

  • 标签: 不平衡 情况概述 规律问题 辩证统一 杨超 质变过程
  • 简介:<正>“第三者”插足已成为我国目前婚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人们——包括理论界和文艺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很不相同,电影《谁是第三者》的拍摄及其放映后所引起的不同反应就是一个证明。根据社会学工作者的调查,人们对“第三者”插足问题大体上有这样三种看法。

  • 标签: “第三者”插足 爱情 婚姻家庭 婚姻关系 第二者 自然型
  • 简介:儒学是积极人世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是在回应那个时代的问题,从而在观念上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形态。然而,一方面,现有的儒学史的叙述,例如所谓“宋明理学”研究,往往脱离了儒学的历史时代性质,成为一种纯粹的概念游戏,遮蔽了儒学的时代特征真相,有鉴于此,我们提出“重写儒学史”问题;另一方面,当代儒学面临着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等问题,需要建构儒学的现代化的学术形态,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这是“续写儒学史”,即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写儒学史”。

  • 标签: 儒学 重写儒学史 儒学现代化版本
  • 简介:<正>在《外国心理学》1985年第1期中曾提出《心理测验编制过程中的取样问题》,主要涉及作为测验常模中的受试者的选取,这是取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有关测验项目内容的选取。怎样使所编的测验项目内容能恰当

  • 标签: 心理测验 编制过程 项目内容 取样工 斯坦福成就测验 测验项目
  • 简介: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包含密不可分的教改与学改(学习改革)。其中学改又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发展”,教学质量最终决定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学习改革,至今已30年。它实在是我国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基础工程。为进一步做好这一领域的工作,笔者认为几个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 标签: 学习改革 教学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 高校 人才强国战略 教育改革
  • 简介: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思维的变化乃至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本研究提出了“问题·分层·活动”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从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课一般化模式和操作路径的构建过程,以期为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为直观、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样例.

  • 标签: 团体辅导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肇始于新时代的历史起点,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破解民生难题,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在民生领域实践创新成果的最新理论概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指导新时代民生建设和破解民生问题的重要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指导思想。

  • 标签: 习近平 新时代 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