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Epley法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Epley法联合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进行治疗,采用痊愈、改善、无效的标准定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于第4、7、10天时有效率为95.35%、100%、100%(痊愈率为100%),而对照组同期为81.82%、88.64%、93.18%,14天时为93.18%。结论应用Epley法联合药物治疗后半规管BPPV,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后半规管BPPV。

  • 标签: 体位性眩晕 半规管 Epley法
  •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不同侧脑室穿刺位置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侧脑室副三角区穿刺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52例脑积水患者(副三角区穿刺组),另取侧脑室三角区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7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与术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结果副三角区穿刺组脑室端堵管、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感染、出血和硬膜下积液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年时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结论与侧脑室三角区穿刺比较,副三角区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降低脑室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脑积水 侧脑室副三角区 侧脑室三角区 脑室-腹腔分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带有牙根信息的理想牙合三维牙列模型,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和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的开发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使用人类真实牙齿模型,经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获得完整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根据标准弓形,参考Andrews六要素对三维牙齿模型进行排列,获得完美排列位置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结果构建了具有不同类型的完美弓形和咬合位置的数字化三维人类牙齿模型。结论相对于利用二维牙弓曲线作为牙齿排列的参考,本文提供的标准排列的三维牙齿模型更具便捷性和直观性,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和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的开发提供方法学基础。

  • 标签: 数字化 牙齿模型 诊断性排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固定快速手消毒液放置位置对提高NICU手卫生依从性和合格率的影响。方法观察在新生儿重症病房(NICU)床边固定快速手消毒液放置位置之前和之后医生、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并采样检测手卫生效果。结果在NICU病房床边固定快速手消毒放置位置之前和之后,分别观察上述人员手卫生时刻各80人次。再分别对其抽查了60份固定快速手消毒液放置位置之前和之后的手卫生后样本,手卫生依从率在NICU病房床边固定快速手消毒放置位置之后,医生由原来的40%提高至72.5%,护士由原来的46.25%提高至86.25%,手卫生合格率,医生由原来的43.33%提高至86.67%,护士由原来的53.33%提高至93.33%。前后手卫生依从率差异显著,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病房(NICU)床边固定快速手消毒液放置位置,可以提高NICU手卫生依从性和手的卫生效果1。

  • 标签: 快速手消毒液 放置位置 NICU 手卫生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侧弯患者置入右侧椎弓根螺钉时主动脉的安全性。方法:评估137名脊柱侧弯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14岁。平均Cobb角(68.0±17.0)°。我们以CT数据评估主动脉相对于T3-L4节段以及自不同于理想钉道方向模拟置入的右侧椎弓根螺钉的位置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脊柱侧弯 主动脉 相对位置 COBB角 平均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智能跟踪技术在选择不同感兴趣区(ROI)的位置时肺动脉CT成像中图像的质量。方法46例怀疑肺栓塞而接受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各23例。其中A组智能触发点ROI为肺动脉干,阈值60HU,对比剂总量为40~50ml;B组ROI为上腔静脉,阈值60HU,对比剂总量25~35ml。采用双盲法对两组所得CTPA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除了1例严重右心功能不良导致肺动脉图像较差外,其余的图像,肺动脉强化明显,肺静脉不强化或少量强化,主动脉不强化,图像满意。而A组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都强化,图像质量较差。结论以上腔静脉为监测点,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可获得理想的肺动脉CTA图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动脉 肺栓塞 智能跟踪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耳石复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录的6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1例对照组、31例实验组,两组患者分别为药物治疗、耳石复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学指标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 实验组各项血液学指标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结论 将耳石复位治疗方案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以及血液学指标,确保取得最佳疗效。

  • 标签: 耳石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下颌下腺导管内结石的位置和形态,研究结石的分布规律。方法:对连续就诊的65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通过口底双合诊和下颌横断片判断结石的位置,手术取石,其中57例经口内直接切开导管取石或内镜辅助下取石,8例行下颌下腺切除术后取石,观察、测量术后所取结石的形状和大小。结果: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在导管中发生的位置由前向后依次升高,62.5%患者结石位于导管的后段,结石以圆形和椭圆形为多,位于后段者体积多较大。结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好发于导管后段,原因可能与导管后段的某些特殊解剖形态有关。

  • 标签: 涎石病 涎石 下颌下腺导管
  • 简介:摘要椎管内麻醉是现代常规应用的一种麻醉方法,穿刺点的选择和准确度是非常重要的。应用MRI测定成人脊髓圆锥及硬膜囊末端相对于脊柱的位置,为蛛网膜下腔穿刺、骶管阻滞麻醉中穿刺点的选择提供参考,以预防蛛网膜下腔穿刺中脊髓损伤及骶管麻醉中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发生。

  • 标签: 脊髓圆锥 硬膜囊 椎管内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176例明确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管结石症患者采用Epley法复位治疗,嵴帽结石症患者采用Semont法复位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76例患者经1次治疗后痊愈134例,有效26例,无效16例,2次治疗后痊愈149例,有效18例,无效9例,经过3次后痊愈161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结论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明显,安全简单,是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手法复位
  • 简介:  【摘要】目的:研究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选取 9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三组, A组患者接受单纯手法复位治疗, B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药物治疗, C组患者给予单纯改善前庭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概率相比较于 A组与 C组均明显较高, P<0.05;B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较 A组与 C组低, P<0.05。 结论: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药物治疗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可缩短病程。    【关键词】后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of observation.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la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manual reduction,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modified vestibular medicine, and group C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improved vestibular medicin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recurrence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probability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P < 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P < 0.05. Conclusion: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improvement of vestibular drug treatment can obtain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and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pley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canalbenignparoxysmanpositionalvertigo,PC-BPPV)的机制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就诊的80例患者,采用Epley后半规管复位法治疗。结果80例患者痊愈7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结论Epley复位法对于PC-BPPV是一种简单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该病治疗的首选疗法。

  • 标签: 手法复位 良性阵法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眩晕评定分级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分2组。实验组34例,给予手法复位,并且在复位前后根据眩晕评定分级进行针对性护理,对照组34例,予手法复位前后常规护理,观察2组所需手法首次复位成功率及平均住院日。结果实验组患者中经过首次手法复位后症状消失的有31例,平均住院日为3日;对照组患者中一次手法复位症状消失的21例,平均住院日为7日。2组比较首次复位有效率及平均住院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评定分级对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眩晕分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系统护理措施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对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的影响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份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患者共计70例实施了对照研究,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5名,分别是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干预组患者进行了系统护理。对各组的临床疗效、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干预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护理后的 HAMA及 HDRS评分相比,干预组更低,(P<0.05)。结论 :通过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取科学的系统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控制疾病的复发,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系统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42,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与研究组(n=42,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手法复位),对比治疗有效率、症状变化及平衡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研究组VSI评分较低,Berg评分较高,P<0.05。结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运用手法复位可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平衡能力,加快病情好转。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药物治疗 手法复位 平衡能力
  • 简介:摘要:坐骨神经痛作为神经痛中的高发病,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极大,重则可因严重疼痛影响患者情志,干扰饮食及睡眠的质量,不仅使患者免疫力降低,也可使厌食症、焦虑及抑郁状态等疾病发生,其中卧床患者导致卧床并发症从而使全身症状加重,导致猝死的风险提高。近年来,诸多临床医生及研究者发现,针刺秩边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对于缓解患者疼痛颇具效果,同时亦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照护者护理难度,极大缓解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本文仅对从中医秩边穴解剖位置与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关系方面进行初步阐述。以充实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 标签: 坐骨神经痛 秩边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把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时间段本科收治的50例行PICC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信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X射线胸片定位PICC尖端位置,观察组B超引导下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对比两组定位效果。结果:观察组定位时间、定位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至临床。

  • 标签: B超引导 腔内心电图 PICC尖端定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位置选择对临床效果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0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再次剖宫产患者(n=40例)进行分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20例):采用子宫瘢痕组织以上1cm做切口;对照组(n=20例):采用子宫瘢痕组织以下1cm做切口;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有差异(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瘢痕组织上1cm,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中出血量,同时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主要时间。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剖宫产 子宫下段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