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可有效地验证达克质岩浆的成因,是研究达克质岩成因的一项重要手段。实验研究表明,在水不饱和条件下,微量元素含量合适的中基性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脱水部分熔融都有可能得到类似于达克质成分的熔体,其残留相为含有石榴子石、缺失斜长石的岩石组合。侧重于实验产物微量元素的研究将是今后实验岩石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 标签: 埃达克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 实验岩石学 残留相
  • 简介:为查明华南迪卡拉纪磷矿床的沉积环境,本文选取瓮安磷矿区和开阳磷矿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稀土元素和铁同位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瓮安下磷矿层和开阳磷矿床的磷块岩中含铁矿物为黄铁矿,显示重稀土亏损、无铈异常的特征,δ^56Fe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范围(分别介于-0.33‰~0.27‰和0.1‰~0.54‰之间)。瓮安上磷矿层和厦安磷矿床、英坪磷矿床的磷块岩中含铁矿物为铁氧化物,δ^56Fe在~0‰附近,具明显的负铈异常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方面,瓮安上磷矿层呈现出"帽子"型的配分特征,厦安磷矿床类似于现代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英坪磷矿床类似于热液的稀土配分模式。瓮安下磷矿层和开阳磷矿床在还原的沉积环境中形成;厦安上磷矿层、厦安磷矿床及英坪磷矿床形成于氧化的沉积环境。

  • 标签: 磷矿 氧化还原环境 铁矿物 稀土 铁同位素
  • 简介:大数据研究表明,全球新生代达克岩主要出现在中斯世时期,主要是C型的,与地壳加厚有关。根据中新世达克岩在欧亚大陆上的分布,可以识别出一个从青藏高原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小高加索、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直至波兰的中新世的达克岩带。许多学者认为,该带的达克岩指示该区存在地壳加厚事件,该区从地貌上属于高原。该区由于情况复杂,资料缺乏,资料的精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高原的描述不可能很清楚。我们大体知道,在始新世时期,印度一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部分地区在始新世一古新世即出现达克岩,至渐新世晚期-中新世,达克岩广泛出露,暗示板块强烈碰撞作用主要出现在中新世。巨型的欧亚高原可能从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开始形成,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的喀尔巴阡、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西藏、青海、蒙古以及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仍然属于高原的范围。

  • 标签: 欧亚巨型高原 埃达克岩 中新世 青藏高原 喀尔巴阡 碰撞
  • 简介:原始定义的达克岩是钠质火成岩,其全岩化学成分相当于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富斜长石的)花岗闪长岩(TTG);而富钾的"C型达克岩"全岩化学成分相当于(狭义)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富碱性长石的)花岗闪长岩。现有的失水部分熔融实验岩石学表明,中等富钾程度的贫硅(高Mg#值)玄武质源岩的低比例部分熔融条件下可以形成酸性"C型达克岩";玄武质源岩部分熔融不会形成那些SiO2含量中等而又不具备高度富碱特征的"C型达克岩"。高Sr低Y特征并非判别"C型达克岩"高压(p≥1.5GPa)熔融成因的决定性标志,仅仅基于高Sr低Y特征而认为"C型达克岩"形成于高压熔融的成岩机制是值得商榷的。

  • 标签: C型埃达克岩 钠质 钾质 实验岩石学 部分熔融 Sr/Y值
  • 简介:摘要:大量钢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钢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腐蚀,腐蚀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安全威胁。目前,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方法是油漆。有机涂料广泛应用于金属保护领域,但有机涂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老化,有毒物质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铬酸盐作为一种六价铬离子毒性致癌物,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用硅酸盐无机涂料代替上面的涂料。硅酸盐无机涂料具有耐高温、无毒、环保、经济效益高等优点。然而,最致命的弱点是耐水性差,因此研究硅酸盐无机涂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洛石的双重功效对无机涂层结构及耐蚀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埃洛石 双重功效 无机涂层结构 耐蚀性能 影响
  • 简介:阿根廷西北部白垩纪一早第三纪安迪纳(Andina)盆地形成于裂谷作用的初期(同裂谷期),其后是一个长期的热沉降过程(裂谷期后)。盆地内有一套硅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巨厚陆相层序(7500m)(表1)。白垩系一下第三系层序属于萨尔塔(Salta)群(图1),

  • 标签: 盆地 湖相沉积 上白垩统 裂谷作用 陆相层序 碎屑岩
  • 简介: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和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冰纪-迪卡拉纪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冰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三峡地区 南沱组 陡山沱组 转换时期 元素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