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血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肾小球性血尿病情多迁延缠绵,易反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即便以往认为疗效和预后良好的疾病,如今对其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综述肾小球性血尿在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进展,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指导。

  • 标签: 肾小球源性血尿 治疗方法 预后评价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 临床实践
  • 简介:目的:分析肉毒素A治疗抗胆碱能药难治性神经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发表在Pubmed、MEDLINE、EMBAS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的文献,由2位评价者分别按照纳入标准收集资料,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911例患者。目前资料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膀胱内注射安慰剂比较,注射肉毒素A能有效缓解尿失禁症状(WMD=-1.53;95%CI:-1.88~-1.18),增加最大膀胱容量(WMD=159.71;95%CI:111.47~204.95),降低最大逼尿肌压力(WMD=34.49;95%CI:-39.69~-29.29),改善生活质量(WMD=17.49;95%CI:13.99~21.00),但是也同时增加了尿路感染(RR=1.34;95%CI:1.06~1.70)和尿潴留(RR=7.19;95%CI:3.66~14.12)的风险。结论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能有效地改善抗胆碱药难治性神经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和提高膀胱顺应性,减少尿失禁次数及降低最大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压,但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尿路感染和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A型肉毒素 神经源性 膀胱过度活动 尿失禁 META分析
  • 简介:众所周知,神经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指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脑或脊髓)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常见的神经性膀胱病因有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损伤、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以及手术引起的神经损伤等。

  • 标签: 神经性膀胱 非神经性神经性膀胱 尿道狭窄 诊断 治疗
  • 简介: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其解剖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透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我院近期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2例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进行人工动-静脉内瘘检查,观察内瘘血管内血流通畅情况,有无血栓形成及狭窄,并根据检查情况制定相应的临床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 动-静脉内瘘 临床价值 终末期肾脏疾病 血管通路 动力学改变
  • 简介:目的对近3年来尿路感染的菌谱及细菌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从我院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828株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Kirby-Bauer法),并对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超广谱8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结果近3年尿路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8.24%,列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56.64%),粪肠球菌(10.1)2%)、真菌(8.56%)。2004年至2006年超广谱8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别占7.59%、23.2%、22.04%)。产酶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是1.4%,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是23.21%,对头孢类耐药率59.38%~97.26%,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是95.31%。非产酶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是0.3%,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是18.14%,对头孢类耐药率从8.87%~31.1)6%不等,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是72.62%。细菌对各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呈上升趋势,定期监测尿路感染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感染 尿路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评价Guy's评分联合术前双双能量CT(DSDECT)预测肾结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效果的准确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81例肾结石患者术前结石Guy's评分等级、DSDECT预测的结石成分、PCNL术后Guy's评分不同等级的结石清除率以及不同成分的结石清除率,统计分析Guy's评分联合DSDECT预测不同Guy's评分等级、不同结石成分清除率的准确性,比较术前DSDECT预测结果与术后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结果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判断DSDECT对结石成分的诊断效率。结果181例患者行一期PCNL术的结石清除率随着Guy's评分等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考虑Guy's结石评分系统(GSS)等级时,草酸钙、磷酸钙两种结石成分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59.4%、76.3%,无统计学差异(P=0.089)。联合结石成分与GSS等级共同分析时,GSSⅠ级、GSSⅢ级和GSSⅣ级者,两种结石成分的结石清除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Ⅰ=0.758,PⅢ=0.064,PⅣ=0.974),仅GSSⅡ级者上述两种结石的清除率分别为60.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同一种结石成分,结石清除率随着GSS评分等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SDECT与红外光谱仪两种方法分析62例肾结石的结石成分:44例混合结石,18例为单纯结石。两种方法对混合结石的分析符合率为90.9%,对单纯结石的分析符合率为94.4%。DSDECT分析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的准确度分别为0.844、0.823、1、0.952。结论术前行DSDECT能准确预测肾结石的主要成分,Guy's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PCNL术效果,术前DSDECT联合Guy's评分评估结石情况,是对Guy's评分预测PCNL术结石清除率的重要补充,可为肾结石是否选择PCNL术提供一定的建议。

  • 标签: 肾结石 结石评分系统 双源双能量CT 结石清除率
  • 简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是一种异质性恶性肿瘤,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低级别Ta乳头状癌因预后良好,被归类为低危NMIBC。对NMIBC过度诊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考虑到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生活质量,这种现象应该避免。对NMIBC积极监测这种新型治疗方案的初步评估至今已有10年多的时间,表明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然而,泌尿外科医生仍不熟悉这种有可能成为某些患者理想选择的治疗方案。在本篇综述中,讨论了积极监测在低危NMIBC中的应用以及该方案的基本原理和选择依据。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预后 传统治疗 等待观察 积极监测
  • 简介:目的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为完善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的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60例入围患者的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最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的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91.4%。结论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复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本研究探讨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膜厚度(IT)、中膜厚度(MT)以及中膜内膜厚度比值(MITR)与慢性肾脏病5期(CKD5期)患者桡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40例CKD5期患者为试验组,于行首次动静脉内瘘术时取桡动脉的修剪为试验组标本;38例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对照组,取其脾小梁动脉为对照组标本。用钙盐特异性染色法(vonKossa法)对动脉进行钙化染色;应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IPP6.0)对组织切片进行半定量化图像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试验组40例患者有12例(30%)有明显钙盐染色阳性,位于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而对照组无明显钙盐染色。试验组MITR与钙盐染色程度呈正相关,试验组IT与钙盐染色程度呈负相关。试验组MT、IMT与钙盐染色程度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MITR可以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型动脉钙化的早期标志,而IMT不能准确反应动脉的钙化程度。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血管钙化 中膜 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