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颅内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teratoid/rhabdoidtumor(AT/RT)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表现。方法对1例脑积水、颅内占位患儿行肿瘤切除术,病理学常规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为AT/RT,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M患儿手术见脑干肿块,免疫组化标记检查确诊为(桥小脑角)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AT/RT)。结论AT/R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其诊断需与脑内其他多形性肿瘤鉴别。

  • 标签: 儿童 AT/RT 病理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脂肪肝诊断中应用肝功与血清指标水平进行检验的价值。方法选取脂肪肝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期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均接受肝功以及血清指标水平检验。结果实验组脂肪肝患者的血清指标(LDL-C、TG、T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ST、A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接受肝功与血清指标水平进行检验,能够较好对患者的肝脏是否损伤进行判断。

  • 标签: 肝功能 血清学 脂肪肝
  • 简介: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病原微生物作为连接临床实践与理论基础的桥梁,有着重要的连接意义。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临床医学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中对病原微生物的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了病原微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

  • 标签: 病原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改革 临床实践 理论基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脊柱外伤患者采用CT诊断、MR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4年7月—2017年10月期间接诊的100例脊柱外伤患者,分别实施CT、MRI诊断。结果MRI相对于CT诊断对脊髓损伤、软组织损伤以及韧带损伤的检出率更高,差异性对比具有统计意义(P<0.05);CT相对于MRI诊断方法对相应的骨折线、椎弓损伤检出率更高,差异性对比显著(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CT诊断方法、MRI诊断方法能够依据自身的优势对不同损伤类型做出明确诊断,将两者联合起来使用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T诊断 MRI诊断 影像学检查 脊柱外伤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于成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流行病特征展开分析,同时分析当前接种乙肝疫苗(HepB)现状情况,详尽的探究HepB免疫策略。方法通过实施描述流行病的方式,针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乙肝病例的年龄别发病情况(2010年-2016年)展开观察及分析,并且查询1979年、1992年、2006年期间的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调查数据库。结果通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出了,我国的成年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在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容易感染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存在极高的感染风险。结论国内在对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以及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之后,需要展开成年重点人群(18岁至60岁)乙肝疫苗的接种,进而做到将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进行显著的降低。

  • 标签: 成年 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特征 疫苗免疫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PCR与血清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儿童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诊治工作提供有效建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收治680例疑似EB病毒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PCR检测技术的诊断过程设定为Ⅰ组,应用血清检测技术的诊断过程设定为Ⅱ组,对比两组患者的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诊断率。结果综合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疑似病例中共有566例被确诊为儿童EB病毒(EBV)感染;Ⅰ组(全血EBV-DNA)的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诊断率达到85.68%(485/566),远高于Ⅱ组的43.64%(347/566),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PCR(全血EBV-DNA)检测技术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在临床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PCR 血清学检测 儿童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及临床特征,为预防控制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21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病例发病高峰在3~7月,好发年龄为5岁以下儿童。结论加强预防接种,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传染源,重点加强环境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积极宣传手足口病预防保健知识是防止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及其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 标签: 学校 流行性腮腺炎 儿童 分析
  • 简介:摘要感染性心内膜炎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炎症。近几十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心血管手术和有创性检查技术的广泛开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特征发生了变化。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死率高,治疗难度较大,正确把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现阶段的流行病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快速血清检验与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8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4例。对治疗组患儿采取快速血清检验,对对照组患儿采取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误诊率与漏诊率。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治疗组患儿的误诊率为2.3%,漏诊率为4.7%,对照组患儿则分别为11.4%、13.6%,两组数据分别进行对比,计算结果均显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选用快速血清检验的方式可显著降低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误诊率与漏诊率,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对其进行推广运用。

  • 标签: 快速血清学检验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小儿肺炎 支原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表现在MELAS综合征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MELAS综合征患者和18例HSE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MELAS综合征患者均发现脑内异常病灶,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后半部的颞枕顶叶皮层,4例发现病理性钙化,1例见到病灶内斑片状轻度强化,未发现病灶内出血者;18例HSE患者也均发现脑内异常病灶,病灶常见于颞叶和边缘系统,8例发现病灶内出血,3例见到病灶轻度强化,未发现病理性钙化者。结论MELAS综合征与HSE在影像表现上有明显不同,影像检查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医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基础专业还是临床专业,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要涉及科研工作,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专业本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免疫综合实验的探索有利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 标签: 科研能力 免疫学 实验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刺抽出囊液及乳头溢液应用液基溥层制片技术的细胞形态特点、诊断意义。方法统计2012.5~2013.5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543例穿刺抽出囊液及乳头溢液应用液基薄层技术与传统涂片两种方法诊断为恶性肿瘤、可疑恶性肿瘤细胞病例留存片进行回顾性对比,均采取双盲法由同一细胞医师诊断,同时追踪其手术切除病检结果及其免疫组化进行对照。结果对354例颈部抽出囊液标本直接传统涂片及处理后液基薄层制片二者对比,应用液基薄层制片在颈部穿刺抽出囊液标本中查到恶性肿瘤细胞13例,可疑恶性肿瘤细胞2例。传统涂片4例漏诊。液基薄层制片法诊断灵敏度提高了26.67%;液基薄层制片技术在171例乳腺抽出囊液标本中查到恶性肿瘤细胞7例,可疑瘤细胞3例,传统涂片2例漏诊。液基薄层制片法诊断灵敏度提高了20.00%;液基薄层制片技术在18例乳头溢液标本中查到恶性肿瘤细胞4例,可疑瘤细胞1例,传统涂片1例漏诊,液基薄层制片法诊断灵敏度提高了20.00%。结论液基薄层制片法在颈部、乳腺穿刺抽出囊液及乳头溢液标本的诊断中,灵敏度共提高了66.67%,优于传统细胞涂片法,且能确明诊断较适宜于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 标签: 液基薄层制片技术 恶性肿瘤 乳头溢液 穿刺抽出囊液标本 细胞学诊断
  • 简介:摘要新生儿溶血病一般特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haemolyticdiseaseofthenewborn),简称HDN。临床上造成胎儿、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如G6PD缺乏,a-地中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等,但这些病因只占新生儿溶血的少数,大多是由于母婴之间的血型不合造成的,所以“新生儿溶血病”这一病名就特指由母婴之间的血型不合造成的胎儿、新生儿溶血。

  • 标签: 晋中市 新生儿 溶血病 微柱凝胶血清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桂林市灵川县2014-2015年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县辖区内12个乡镇卫生院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登记表上就诊人群的暴露和处置信息,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分析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特征。结果灵川县两年累计报告狂犬病暴露病例7732例,年均暴露率为1008.35/10万,男性暴露率显著高于女性(χ2=92.17,P<0.01);2015年暴露率显著高于2014年(χ2=4.22,P=0.04);暴露病例以5~10月为主(57.89%);暴露人群主要是20~49岁青壮年(63.45%);暴露职业以农民为主(75.31%);暴露动物以狗为主(73.27%);暴露程度以Ⅱ度为主(56.08%);暴露部位以上肢(47.27%)、下肢(44.63%)为主;伤口规范处理7148例(92.45%);狂犬病疫苗接种率为100%,Ⅲ级暴露人群接受狂犬免疫球蛋白接种者共381例,仅占13.73%。结论灵川县狂犬病暴露水平较高,且有增高趋势,狂犬病暴露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高危人群,应在高危季节来临前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犬类管理工作。

  • 标签: 狂犬病 流行病学特征 暴露人群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宁夏地区宫颈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更加有效、准确、经济的诊断方法。方法自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宁夏地区宫颈癌筛查项目1374例患者进行HPV-DNA检测和液基细胞检查(TCT),两项检查中有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在宫颈组织3、6、9、12点分别取材。以病理学检查为标准,对比两种初筛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高危型HPV阳性率为31.4%,TCT阳性率(≥ASCUS)为32.5%;高危型HPV基因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90.2%、72.9%、19.3%、99.0%、0.631;TCT分别为95.7%、72.2%、19.8%、99.6%、0.671,二者联合检测方案的结果为100.00%、71.6%、19.1%、100.0%、0.716。结论TCT与HPV-DNA检测无明显差异,但考虑到经济及医疗资源方面,仍应以HPV-DNA检测作为首选;TCT和高危型HPV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宫颈疾病筛查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及正确诊断指数。

  • 标签: 宫颈癌 液基细胞学检查 HPV-DNA检测 病理学检查
  • 简介:摘要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因病程长、HBVDNA及ALT波动等因素,较HBeAg阳性CHB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等终末期肝病。现在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即对HBeAg阴性CHB进行长期抗HBV治疗。目前,抗HBV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NUCs)。干扰素疗程固定,但治疗中的低HBVDNA阴转率、停药后的低远期反应率和高复发率提示治疗效果不理想1-2;NUCs包括拉米夫定(LMV)、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LMV和LdT是治疗的有效药物,遗憾的是病毒耐药发生率较高。ADV、ETV和TDF的耐药发生率较低,但ADV抑制病毒能力相对较弱,ETV抑制病毒能力强,但价格较高,而TDF在我国尚未上市。HBeAg阴性CHB因其本身的难治性和用药的长期性,患者很难承受疾病、药物所带来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根据当前药物所能达到的有限治疗水平和我国国情,在对HBeAg阴性CHB初始抗病毒治疗时,为实现长期、有效抗病毒治疗,如何在保证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性,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标签: 病毒性肝炎,乙型 HBeAg,阴性 核苷(酸)类似物 成本-效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麻醉应用PBL教学的价值探讨。方法选取66名我校就读的医学生,进行研究,在麻醉的教学中,将所有学生分组采用以PBL教学,应用满意度问卷了解学生是否对本次的教学满意。结果经过授课,66名学生全部满意该教学方法,经过师生的意见反馈可知虽然整体的教学时间较长,但是效果好。结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有着十分理想的应用效果,该法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促进该门学科内容的全面掌握,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案做以相应的修改。

  • 标签: PBL教学 麻醉学 角色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纤溶酶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给患者血凝状态及血液流变带来的影响。方法择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其采用的不同治疗药物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采用纤溶酶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的40例对照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凝及血液流变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各项血凝及血液流变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可以改善患者血凝及血液流变状态,对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 标签: 脑梗死 纤溶酶 治疗效果 血凝状态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血清检验中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0日至2018年1月10日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疑似乙肝患者110例,分别使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验。将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化学发光法的HBcAb、HBsAg两项乙肝病毒标志物检出率以及总检出率、血清表面抗原灵敏度均高于酶联免疫法(P<0.05)。结论化学发光法在乙肝病毒血清检验中的检出率和灵敏度均较酶联免疫法更高,可加大其在临床中的推广使用。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化学发光法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