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越来越透明、及时,汶川地震报道可以说是我国新闻报道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玉树地震报道则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上的又一个突破。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在玉树地震报道中的评论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分析得出:新闻评论在灾难件发生后可以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开展社会宣传的巨大的作用。

  • 标签: 灾难性事件 新闻评论 《人民日报》
  • 简介: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媒之一,古已有之,于今尤甚。自古大灾之后必有大谣,谣言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未经证实的工具性说法,在民间舆论中造成了极大恐慌,人人“谈谣色变”。本文从认知失调理论出发,剖析了灾难谣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旨在为人们重新考察、审视谣言开辟一个新的角度。

  • 标签: 谣言 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功能
  • 简介:全国哀悼日那一天,我在家楼门前的过街天桥上,和人们一起守候着神圣的那一刻。三分钟后,走下天桥的时候,我听见身边两位年轻的姑娘悄悄的说话声。一个说,刚才我差点儿没又哭出声来,就好像死的都是自己家里的亲人。一个说,汶川地震死去的人可以安息了,十三亿人一起为他们默哀。

  • 标签: 人性 灾难 天桥
  • 简介:2010年3月,我国学术界又被披露一个事件。简单地说,就是某校李某某以学术抄袭、学术造假的手段,得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大奖,该校退休的6名教授举报他学术不端但两年未果,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该事,李所在单位立刻将他做了处理。

  • 标签: 非典型性 事件 国家科技进步奖 《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 学术界
  • 简介:《绝秦书》以真实笔触将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早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图景再现眼前,同时揭示了导致灾难的多重因素。该长篇小说对灾难的反思实现了文学抵制遗忘这一社会历史功用。灾难下的反思,以故事情节和历史资料互相佐证的方式突显大灾背后的原因,是小说的关键所在。

  • 标签: 绝秦书 灾难 反思
  • 简介:当前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很多人把它界定为一种负面行为.本文指出,这种认识和应对方式是否合适,值得探讨;遂从其内涵、积极因素、应对等方面提出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思考.

  • 标签: 网络群体性事件 民意表达 新思考
  • 简介:改革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不平等程度,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政府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更是党执政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群体性事件处置是否妥善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而利益的满足与否则直接关系到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与否,因此必须着重分析利益表达机制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预防的内在联系,提出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建议。

  • 标签: 群体性事件 利益表达机制
  • 简介:本文从一起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出发,分析探讨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认为学生伤害事故的一般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特定情况下亦适用过错推定或公平责任原则,但不承担无过错责任.

  • 标签: 学生伤害事故 案例 归责原则
  • 简介:当心!家庭内的医疗事故近年来,由于自我服务范围扩大,药品、简易医疗器具、保健品和保健器材大量涌进家庭,致使家庭内的医疗事故和差错不断增多,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家庭内发生的医疗事故和差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用药错误:由于用药不当造成的医疗事故和...

  • 标签: 医疗器具 用药错误 药物过敏反应 自我服务 过敏休克 复方降压片
  • 简介:地方政府局部腐败行为、缺乏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危机管理能力不足等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要加快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构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协商对话机制,完善基层政府的信息公开机制,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 标签: 社会群体性事件 政府效能 危机管理 行政问责
  • 简介: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在单位内部发布通报,有的还需在公共媒介公开通报。2015年哈尔滨火灾引发“通报门”,提醒人们事故通报要把眼光从领导身上转移到事故本身,把重点放在对事故遇难、受害人员的关注上,促使这类通报的写作走上人文追求之路。国家文件层面对安全事故应如何通报的要求,经历了从舆论宣传到舆论监督的认识过程,从强调“稳定”“形象”和“声誉”到强调对人民利益以及人民群众生命的高度负责,从官本位到人本位的转换是非常明确的。但旧的管理理念和强大的官本位思维的惯性,也很难随着一两个文件的出台而被遏制。新媒体的介入,不仅加速了通报发布的时效,而且催生了这类通报从写作理念到写作实践的变化,逐步从官本位走向人本位。

  • 标签: 安全事故通报 官本位 人本位 人文追求
  • 简介:(一)春季安全行车"六要素"春季万物复苏,是人们一年四季中最容易犯困的季节,这是人体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一种自然反应。对于驾驶人来说,根据春季的特点,在行车中采取相应的处置办法,对于安全驾驶

  • 标签:
  • 简介: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及特定交通事故纳入工伤保险的范畴,但是关于上下班途中事故工伤的认定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对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的解构,提出有必要扩大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范围,主张以工伤保险兼具救济性和补偿性的二重性理论为指导,对《条例》第14条第六项进行"扩容降等"处理,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平,减少司法实践混乱与增强经济活力的社会效果。

  • 标签: 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 扩容降等 工伤保险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