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柬埔寨共有近30个民族,其中高棉族为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九成,而华人数量次于越侨,排名第三。华人数量约为总人口的5%,却在柬埔寨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习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柬埔寨政府反应积极。对于广大柬华而言也是重要契机。长期以来,柬华人与柬埔寨人共同建设柬埔寨国家,共同经历了艰难的历史时期,情谊难分彼此。'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当地人民的参与,尤其是华人华侨群体。究竟如何引导柬华人参与建设?本文拟通过总结柬华人的历史贡献,分析华侨华人群体的特征,为引导华人华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 标签: 一带一路 柬埔寨 华人华侨
  • 简介:我国对战后海外华人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十年时间里,对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有显著的进展,并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本文拟就我国的战后华人问题研究作一简论。一、迅速兴起的战后华人研究我国的华侨问题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一个重要拓展时期,当时的许多专著和史籍至今仍为华侨问题研究的史料宝库。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经历了起步、停滞和发展的复杂曲折过程。建国之后,我国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迅速发展,得到应有的重视。1956年成立的厦

  • 标签: 居住国 华人经济 南洋研究所 四十年代 复杂曲折 马来西亚华人
  • 简介:在考虑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的最近发展情况时,我们将着重考虑在这方面最可比的三个国家(即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中的最大私人企业。它们的主要联合大企业的名称和特点将在本文的附录中列出。既然它们是该地区最大、财力最雄厚的华人企业,它们显然就不能代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联合大企业 泰国华人 东南亚华人企业 华商 富商
  • 简介: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一直是透视海外华社的重要参考,也是学界认为值得努力研究的方向之一。印度尼西亚棉兰华人是印度尼西亚华人的一部分,但受内外因素综合影响,深具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共性和自身的独特性。受全球化、跨国化的浪潮影响以及印度尼西亚民主化的推进,当代印度尼西亚棉兰的华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而它又凝聚于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的行动方式中。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透过印度尼西亚棉兰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的考察,冀图解读当代印度尼西亚棉兰华人社会的新态势,从而由局部到整体地把握印度尼西亚华人的特殊性与共同性。

  • 标签: 印度尼西亚棉兰 华人社团 社团领袖 新态势
  • 简介:家族企业对世界各国经济的贡献以及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家族企业的发展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保证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代际平稳过渡是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美国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而华人家族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但学术界对华人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结合美国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美国家族企业传承规划的实施现状,然后对比了华人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华人家族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传承机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 标签: 家族企业 传承规划 制度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二战前英属马来亚华人的社会运动的类型。一般认为,二战前英属马来亚华人的群众运动受到民族和爱国主义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另一角度进行探讨,即:运动的本土性,符合居住地的现实考虑及需求等。本文通过分析典藏在星、马和台湾的档案,把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的社会运动分为两个种类:一、倾向支持中国的社会运动,二、响应本土性课题而开展的社会运动,由此去探索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的本土关怀。

  • 标签: 社会运动 英属马来亚华人 霹雳 梁燊南 本土关怀
  • 简介:二战结束后英国重返东南亚,马来亚华人这一联系中英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群体开始逐渐引起英国的注意。槟城"分离运动"促使英国改变忽视马来亚华人的政策,在反思此前政策的同时,开始关注华人因素并制订对马来亚华人的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马来亚华人更加受到英国当局的重视。在此期间,马来亚自治道路进程、华人为争取自身合法权利的诸多努力、新中国成立对英国东南亚政策的影响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英国对马来亚华人政策的渐进式的改变。

  • 标签: 马来亚华人 槟城“分离运动” 马华公会 英国政府
  • 简介:曼德勒为缅甸第二大城市,它既是缅甸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也是缅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曼德勒华人的日益增多,华人与当地主体族群———缅人的关系成为曼德勒最重要的族群关系之一,而这种关系并非总是处于友好和谐的状态,甚至时而可以体会到这座城市中的反华情绪。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曼德勒华人在都市的法理空间中,践行熟人社会的社会交往方式是导致出现这种紧张族群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曼德勒华人与缅人两个群体的表述,揭示日常生活中曼德勒华人的熟人社会的社会交往方式,将会为理解曼德勒华人的境遇及缅华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 标签: 曼德勒 华人 都市 熟人社会 社会交往 族群关系
  • 简介:<正>目前为数多达2000万左右的海外华人(泛指华侨、华裔和华人)分布很广,其中大多数居住于东南亚。马来西亚1970年人口调查统计中,全马华人总数为3,555,879人,其中福建人最多,有1,122,739人,客家人次之,占862,005人,广府人又次之,占659,005人,潮州人居第四位,有421,989人,海南、福州、广西及其他邑籍一共有473,651人。各籍华人虽然有相

  • 标签: 潮籍华人 社会结构 海外华人 东南亚 广府人 调查统计
  • 简介:就世界体系思想而言,1500—1800年间的东南亚地区已被西方力量强行“嵌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外部领域,正处于朝贡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两种世界体系相互竞争、利用与共存的复杂历史时期。本文试就上述历史背景下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及其影响下的华侨华人体系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 标签: 1500—1800年 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 华侨华人体系发展特征 世界体系视角
  • 简介:福建省晋江市(1992年由县改为市,以下称为“市”)的乡镇企业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人们一般称之为“晋江模式”。晋江主要通过农民联合筹集资金,使乡镇企业取得了迅速发展。该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亲属对这一地区的支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该市(不包括石狮)1998年的人口是83.42万人,其中归国华侨、华侨华人亲属为57.87万人.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漳晋江人(后文统称为海外华人)为76.35万人。

  • 标签: 海外华人 华侨华人 晋江市 福建省 经济作用 经济发展
  • 简介:作为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丛书研究系列的第一部专著,由荷兰莱顿大学包乐史教授与中国厦门大学吴凤斌教授合作著述的<18世纪末吧达维亚唐人社会>(以下简称)一书,已于2002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及荷兰国家档案馆藏的荷兰文档案为主,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18世纪末(亦即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后期)吧城华人社会的若干侧面进行的考察和剖析.

  • 标签: 《18世纪末吧达维亚唐人社会 荷兰东印度公司 华人社会 历史风貌 公馆档案 《公案簿》
  • 简介:引言本文旨在考察1990年菲律宾的大公司,并对国内不同种族和民族的经济地位和企业活动进行分析。受考察和比较的族群包括:(1)华裔菲律宾人,即众所周知的在企业界起主导作用的族群;(2)其他菲律宾人,主要指西班牙裔菲律宾人和当地菲律宾人;(3)主要由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构成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外国企业界。鉴于一部分大公司属政府所有,它们将作为单独的类别来讨论。

  • 标签: 菲律宾人 华人企业 菲律宾经济 1000家大公司 种族分类 外国人
  • 简介:199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我作为中国驻越南大使,有幸在驻在国参与和主持了一系列庆祝活动,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 标签: 越南 中国 外交关系 国庆
  • 简介: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因此,东南亚华人研究从来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真正有所成就,作者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该项目涉及的问题复杂,难度颇大.庄国土等著的,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第一期)的成果,这是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创建、有特色、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它的主要价值和特色是:

  • 标签: 东南亚 华侨华人 庄国土 《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 李其荣
  • 简介: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校友会、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及南洋客属总会协办的“第三届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华人族群关系与区域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3—15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大楼圆满举行。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族群关系 区域比较 研讨会综述 新加坡国立大学 华人
  • 简介:前言本文的目的在于以“暹罗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以下简称“救荒会”)在泰国开展的救济祖国运动为中心,考察泰国华人在二战后的1945年底至1948年中期如何开展有组织的救济祖国运动,国内外形势对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标签: 1948年 泰国华人 委员会 二战后 祖国 救济
  • 简介:侨批贸易是以侨批的汇寄为主要业务,是一种集商业贸易、金融货币、政治经济、交通运输、人文信息等为一体的多重性综合服务行业。有些研究认为侨批贸易是一种现代形式的“跨国资本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侨批贸易依赖于对非个人化规则体系的信任,而非一种依靠文化或家族血缘关系的“‘华人资本主义’的一种独特形式”,在这种体系中侨批商人通过有效的经济实践来实现跨国经营。本文针对这样一种观点,旨在寻找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另一种解释,这些世界主义的解释认为现代是一种多元的而非模式化的概念。族群和身份认同对海外华人的商业文化影响重大,成为华人企业家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这种影响在海外华人社会形成初期尤为明显。商业家族主义、社会网络和与之相关的文化价值并不会成为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阻碍。相反,至少在一些时期和环境中,这些因素通过促进社会流动、发展家族利益、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合同的签订以及其他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行为,帮助华人在中国和海外实现经济发展。

  • 标签: 华侨 华商网络 侨批 侨刊 跨国资本主义
  • 简介:前言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仅农村就有1.2亿至1.5亿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超过了日本的人口总数。此外,在城市一直是“5个人干3个人的活”。而且,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由于人口基数很大,每年出生的人口也很多。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初 人口移动 改革开放 华侨华人 对外开放 剩余劳动力
  • 简介:<正>作为香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亚洲之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的第二阶段,由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新加坡南洋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外华人与抗日战争国际研讨会”9月22日在暨南大学召开。与会者有南洋学会副会长林我铃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崔贵强教授、新加坡中华经济研究院李绳毅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颜清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吴伦霓霞博士和冯小丽女士,以及广州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60余人。南洋学会元老、著名历史学家朱杰勤教

  • 标签: 海外华人 抗日战争 国际研讨会 华侨华人研究 新加坡国立大学 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