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富蕴牧民定居状况、模式、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牧民定居的优化方案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 标签: 富蕴县 牧民 定居
  • 简介:最近一个时期,我特别关心经典的翻译问题。我知道,近年来国内有关翻译研究的研讨会不少,但是以宗教经典翻译为专题、邀集不同学界的学者探讨多种宗教经典的翻译的研讨会并不多见。所以,当得知“宗教经典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穗成功举办的消息,我特别关注。据介绍,从会议的筹备过程、论文的质量以及现场研讨的情况来看.

  • 标签: 翻译研究 宗教经典 学术研讨会 理论与实践 翻译问题
  • 简介:本文由对尤图宁相关论文的翻译及编译者的分析综合而成,旨在探讨芬兰学派的尤图宁博士关于马丁·路德"性观念"的神学研究。首先分析了他指出的路德生活之中世纪后期关于性与婚姻的四个特点之后,其次,全文着力分析了他的七个方面的论述,指出了路德"性观念"思想框架背后的这些神学要点对于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性观念与婚姻观的重要影响。第三,探讨了路德是否比他的先驱者们对性更加肯定。就路德研究的学术历史而言,尤图宁的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 标签: 芬兰学派的尤图宁 路德 婚姻 神学
  • 简介:“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菩萨二十四戒 善信菩萨二十四戒 敦煌
  • 简介:北京是五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伊斯兰教从辽代传入北京,经过一千多年的演进,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北京伊斯兰文化,成为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伊斯兰文化以建筑、风俗、文学艺术、文物典籍、书法等得以展现,构成了今天北京独有的文化景观。了解伊斯兰教文化在北京的传播历史对于我们弘扬爱国主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伊斯兰教史 伊斯兰教研究 北京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伊斯兰文化 力作
  • 简介: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二十世纪以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的研究状况。根据研究进程的发展特点,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900--1949年,为起步与拓荒阶段;1950-1978年,为缓慢进展阶段;1979年至今为深化与展开阶段。在起步与拓荒阶段,由于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明清之际“逃禅”现象具有了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以陈垣为代表的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在第二阶段,虽然进展缓慢,尚能不绝如缕。在第三阶段,“逃禅”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了资料详实、视野开阔、方法多元的特点,在明清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都占据一席之地。在本部分,笔者从文献、历史和哲学三个层面梳理了一些基础性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了一定的评析,尤其是在哲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提出了可以继续讨论和研究的议题。明清之际“逃禅”现象,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然而却有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有必要确立其独立的学术意义,希望本文的回顾与展望,能够为学界同仁提供绵薄的帮助。

  • 标签: 二十世纪以来 明清之际 逃禅 遗民僧
  • 简介:以伊斯兰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在20世纪伊斯兰教研究领域中属于积累颇多的门类。在民国早期发轫的“回教文化运动”中,就有不少专门的论述。如在当时学术性甚强的《禹贡》杂志中,就不乏从不同角度介绍伊斯兰教文化的文章,其中有论及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制度和教材内容的;有总结为期30年(1907~1936)的

  • 标签: 伊斯兰文化 中国 民族文化 儒家思想
  • 简介:有关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哲学等交叉学科,虽说有的在古典时期已经有所建树,但其真正被人们作为综合研究的方法加以运用,来注意宗教的真正特性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的职能、意义,从而使这些旨在探研宗教的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则是19世纪以后之事。而对中国来说,这些门类的开发,起步尤晚。除少部分外,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真正崭露头角。本文希冀能够借助学术上的扫描,来展示国内在这些研究领域内的丰硕果实。若有错谬浅陋之处,还望大家厘正。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宗教学 交叉学科 社会生活
  • 简介:社会过程与文化变迁一直是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本文着重梳理了从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到当代美国人类学的解释流派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流变过程。这些理论的脉络经历了一个从法国到美国、从欧洲到美洲的思想流变而其经验研究则更是涉猎宽泛,其特征是重视对社会、文化、结构、观念、行为的研究,影响力既广且深,成为当下中国人类学理论、方法与经验研究都不得不借鉴和思考的学术资源。

  • 标签: 社会过程 文化变迁 文化理论 并接结构
  • 简介:在灾难的特殊“场域”中,女性宗教心理与宗教行为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展现宗教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5.12”汶川地震灾区女性信教行为变迁表明:中国妇女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会作出信教的选择,而灾难过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又使她们更多地选择游离在宗教提供的神圣场域和世俗生活的现实之间。

  • 标签: 地震灾区 女性 宗教信仰
  • 简介:明清时期,不少汉人避难至闽东畲村,世代与畲族通婚,习得畲族文化,但仍然保留自己的汉族姓氏,这便是汉姓畲族.他们展现出汉族与畲族双重的族群身份与认同,日常实践中会根据情境表现相应的族群身份与认同,同时在族谱和传说中进行汉人正统和畲族身份的双重建构.通过对汉姓畲族双重族群身份获得的历史过程和实践的研究,会发现汉姓畲族展现出了复杂的能动性,他们并不像华南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单纯去摆脱地域社会标签以拉近与国家的距离,实际上,他们还会去获得畲族标签,以把自己整合进地域社会之中去.

  • 标签: 汉姓畲族 族群身份 族群认同 建构
  • 简介:一、规划背景20世纪八十年代初,赵朴初居士高瞻远瞻地提出“佛教是文化”;1987年,又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所,创刊《佛教文化》、《佛学研究》,开创了以文化弘法的新局面。时光轮转三十年,我们站在赵朴老的身后,又在思考老人家提出的议题,反思他当年伟大的创举,自我鞭策不能辜负赵朴老的一片苦心。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当代中国佛教承担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可谓因缘具足、责无旁贷。”

  • 标签: 《佛教文化》 中国文化 研究所 规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协会
  • 简介:新时期以降的回族文化史上,李佩伦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回族同辈乃至更晚一辈的文人群体中似乎再难找到这样的个案:以言创作,他是颇负盛名的散文家和剧作家;以言教学,他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培育了众多各民族人才;以言研究,他专攻元代文学与戏剧理论,著述频出,是业界知名的文化学者。

  • 标签: 创作 民族人才 研究生导师 文人群体 大学教授 戏剧理论
  • 简介:本世纪以来,我国内地的道教研究重心,逐渐从比较侧重于历史文献、哲学史、思想史等议题的宏观发挥转向兼顾历史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来综合研究地方道教的历史传承和思想特色,尤其重视道教科仪和地方宫观庙堂的微观研究,其问题意识更为明确,特别是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给区域道教的研究带来了活泼的气象。

  • 标签: 道教研究 道教史 山东 历史文献 人类学方法 田野调查
  • 简介:2000年4月25日至26日,中国天主教第六届代表会议神学研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西城区柳荫街14号全国“一会一团”驻地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湖北、辽宁、江苏以及全国“一会一团”研究室和全国修院的有关人员共14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民主办教”两个课题进行了研讨。

  • 标签: 神学研究委员会 中国 北京 天主教 宗教信仰
  • 简介:北京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不仅是享誉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人类的发源地。从宗教方面看,北京的地位也相当重要。从古至今,中国原始宗教、民间宗教,以及土生土长的道教都在北京这块沃土上自由地繁衍和发展,之后一些外来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亦相继在北京地区传布,

  • 标签: 北京地区 原始宗教 文化研究 学术价值 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
  • 简介: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宗教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学派、教派的形成、发展、分化与重新整合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就伊斯兰教而言,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不同教派、学派的此起彼伏、推陈出新也是一直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教派、门宦关系问题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涉及伊斯兰教的教义思想、礼仪修持、历史变革及文化变迁等内容,而且与当代民族、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教派 门宦 吴忠市 社会文化现象 宁夏
  • 简介: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佛耶对话 大乘佛学 基督教中国化